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ClO2组合技术对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C+ClO2组合技术的除油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处理方法.在ClO2和PAC的投量分别为8和30 ms/L,PAC吸附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可将水中0.5 mg/L石油类污染物降至0.01 mg/L,满足饮用水标准中0.05 mg/L的要求.在输水管渠中间的调压阀室投加PAC,可以充分利用管渠的流行混合时间;在水厂混合反应前投加ClO2进行预氧化较为适宜.PAC+ClO2组合技术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突发石油类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事件,模拟自来水厂现有工艺对含有锑(Sb)和铊(Tl)的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以及分段处理工艺对Tl和Sb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Sb和Tl的去除效果均有限;K2Fe 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Tl的去除效果有明显提高,但对Sb的去除率反而降低;分段处理工艺对Sb和Tl都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当第1段聚合氯化铁(PFC)的投加量为10.0 mg/L,第2段K2Fe O4、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投加量分别为1.0、1.5 mg/L时,滤后水中剩余Sb、Tl的浓度分别为2.26、0.012μg/L,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67%和96.32%。因此,分段处理可作为水厂应对突发性铊+锑复合型污染的有效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南海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建立》项目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①对北江水源地存在污染物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目标污染物;②研究目标污染物的应急去除技术;③建立水源水质预警系统;④建立水厂应急强化处理系统。本文介绍了项目实施的技术思路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可供行业其它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当原水As(Ⅲ)含量超标3倍时,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无法将出水中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氧化是必须的。对于长江镇江段的水质而言,当有效氯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1.0~1.5mg/L时,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但在低有效氯投加量时,氨氮浓度以及预氯化点的选择会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而言,需要进一步考察消毒副产物。当KMnO4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0.5mg/L时,KMnO4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亦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且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预氯化,预氧化点的选择不会对处理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建议有条件的水厂优先选用KMnO4作为As(Ⅲ)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5.
洪景涛 《山西建筑》2010,36(12):168-169
对长江下游区域水源突发性污染状况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突发性污染物类型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期为长江下游区域供水企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和安全供水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水源水受到突发性污染,以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以氰化物为目标污染物,开展了应急处理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混凝工艺对氰化物的去除率较低,只有20%~30%.高锰酸钾预氧化对去除氰化物无增强作用.预氯化可以有效去除氰化物,但会生成相应量的氯化氰;调节原水的pH>9,可以使生成的氯化氰最终转化为氨氮,再将pH值调回8后,氰化物和氯化氰浓度均无明显变化,氰化物污染得以稳定、无害化去除.投氯量与原水中氰化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可据此指导水厂的应急生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源突发性污染频发的现状,开发和建立了南海饮用水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系统。在对北江水源地存在的污染物进行调查分析并确定目标污染物的基础上,研究了目标污染物的应急去除技术,建立水源水质预警系统和水厂应急强化处理系统。介绍了项目实施的技术思路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可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水厂现有工艺上如何实现及时、高效、经济除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珠江水系北江段某水厂应对水源藻类突发污染为例,混凝除藻烧杯试验发现,采用Al2O3含量为6%的聚合氯化铝(PAC)且投加量为20 mg/L,同时投加0.6 mg/L的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大部分叶绿素a,除藻率高达90%以上,并且还可强化后续的混凝沉淀效果。将以上结果在生产性试验中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为珠江水系沿线自来水厂应对藻类暴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事先、事发、事中、事后”4个阶段的应急反应过程,初步探讨了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方法及应急机制设置方式,提出了“应急中心-附属组织”式的应急机制,可供我国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旭 《山西建筑》2005,31(12):100-101
结合实践介绍了施工现场常见的突发性事件,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应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次突发性柴油污染事故,介绍了当泄漏柴油流入饮用水保护区域后,绵阳市供水企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所采取的应急处理过程、方法和措施。简述了采用物理回收方法处理柴油污染的过程,分析了粉末活性炭自动投加装置在应对油类污染中的作用,以此作为处理同类污染事故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日益增加,如何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以及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重点讨论了应急措施、处理技术及区域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对于危及城市自来水厂区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若在其处理能力范围内,可采用强化混凝、三级处理、备用水源地取水、开启与邻近城市间的备用供水管网等应急处理方法向城市供水;对于自来水厂取水口等遭受污染的水域,可采用吸附、化学沉淀、化学氧化、强化消毒等方法对不同污染物进行治理或隔离。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从液氯、氰化钠等各类危险化学品在运输途中的翻车泄漏,到松花江、广东北江的污染事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可以说,我国进入了环境事故的高发期。这类事故往往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处置的艰巨性等特点,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源突发镉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镉污染事件,采用连续流试验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粉末炭(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以及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有限,聚合氯化铝投量为4 mg/L时,对Cd2+的去除率仅为10.5%;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对Cd2+的去除率均有提高,但出水水质仍不能满足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明显,当PPC投量为3.5 mg/L时,沉后水中剩余Cd2+浓度降低至3.3μg/L,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去除率为95.2%。因此,PPC预氧化可以作为东江沿岸水厂应对镉污染的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镉污染源水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发生突发性镉污染时镉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考察了常规混凝、化学沉淀以及两者联用对镉污染源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发生突发性镉污染时,镉在水体中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所占比例>60%;常规混凝沉淀可有效去除吸附态镉,但对溶解态镉的去除效果有限;化学沉淀法对镉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会增加滤后水的浊度;化学沉淀与混凝联用技术可大大提高对镉的去除效果,在预调pH值至10、PAC的投加量为20 mg/L时,对镉的去除率>97.7%,最大可处理浓度提高至0.220~0.264 mg/L.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原水突发性铬污染的应急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试和中试,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模拟突发性铬污染原水。结果表明,此工艺对突发性铬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当原水的Cr6+高达0.5 mg/L、不调节pH、Fe2+/Cr6+值(质量比)为16时,对Cr6+和总铬的去除率均可达100%,且出水的总铁0.3 mg/L、SO24-远低于250 mg/L,出水水质完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此方法简单、经济且安全,是切实可行的饮用水原水突发性铬污染应急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常规工艺基础上,研究利用投加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简称PAC)技术来处理原水突发的挥发酚类污染。试验表明,苯酚浓度超标30倍左右时,粉末活性炭投加量80mg/L以上,2小时后检测挥发酚均低于0.002mg/L,去除率100%,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新国标水质的要求。挥发酚类物质的浓度用QC8000流动注射分析仪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水厂可能存在的铊污染风险,本文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吸附法、颗粒炭过滤法、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沉淀法对水中铊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对铊的去除效果不明显,投加50mg/L的粉末炭对铊的去除率仅为37%;颗粒活性炭可以将铊浓度为0.6μg/L的水样去除至低于0.1μg/L;高锰酸钾预氧化与混凝沉淀联用法效果最好,可以将1.0μg/L的铊去除至低于0.1μg/L。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南方某水源水库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用硫酸亚铁还原、碱性条件下沉淀去除原水中高含量六价铬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原水的酸碱性适宜、硫酸亚铁的投加量足够,混凝沉淀的pH值控制得当,对总铬的去除率可以达到接近100%,且出厂水中总铁和铝的浓度都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偏酸性的原水(pH3~5)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但对于试验的中性原水,不调节pH值出厂水中的总铬也能降低至0.05mg/L以下;硫酸亚铁的投加剂量以3倍最低化学反应剂量为宜,即硫酸亚铁剂量与六价铬浓度比为26;沉淀反应的pH值控制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低浊、低pH值下高稳定性铁锰的特殊水质情况,开展了强化去除水中稳定性锰的应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稳定性铁锰的微污染地表水,通过投加石灰调节原水的pH值7.3-7.4,可明显改善混凝工艺对锰的去除效果,稳定性锰的去除率提高了10%;投加黄泥调节原水的浊度至15NTU时,稳定性锰的去除率提高了11.4%;同时投加石灰、黄泥和二氧化氯预氧化的生产试验表明,当原水的锰含量为0.4mg/L时,能够保证滤后出水锰低于检测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