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月9日,一熟肉摊贩销售的猪肉引起10人食物中毒,潜伏期5~25h,主要症状为腹痛(10人),腹泻(8人),发热(8人),恶心(8人),从销售剩余食物和病人剩余食物及病人的大便中检出布坦坦沙门氏菌,病人(6人)发病初期血清布坦坦沙门氏菌抗体滴度均为1:20。发病2周后2人1:80,4人1:320和1人1:640。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鉴定结果,依照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定这是一起布坦坦沙门氏菌的食物中毒,这起食物中毒提示必须加强食品零售摊贩的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引起食物中毒相关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分析。方法参照GB 4789系列标准的方法流程对采集的食物样本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副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共5项致病菌指标检测,按照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从食物中毒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确定为二者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药敏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对多数抗生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强,对链霉素、头孢噻肟、氯霉素、红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本起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食品卫生监管人员应加强对餐饮环节的监督引导,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不同温度条件下鲜切黄瓜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将新鲜黄瓜切丁,添加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在10、15、20、25、30和35℃下的恒温条件下贮藏,以观察细菌的生长。使用USDA综合病原体建模程序(USDA-IPMP)拟合每个温度下每种细菌的生长曲线,以找出描述该细菌生长的最适初级生长模型,并拟合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通过温度对初级模型中最大比生长速率的生长动力学拟合,分别建立Ratkowsky、Huang rate、Cardinal、Arrhenius-type二级生长模型,并进行数学评估和实测样品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生长曲线显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表现出三个阶段,包括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延滞期时间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反,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速率随着孵育温度而增加,由此表明风险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使用Baranyi和Huang初级模型分析两种病原体的生长曲线,使用Ratkowsky、Huang平方根模型、Cardinal和Arrhenius模型描述温度对贮藏时间细菌生长的影响,同时应用实验数据和样品实测验证评估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从该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和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鲜切黄瓜产品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1990年7月2日,我区某部三个机务中队同时发生一起由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餐216人,发病165人,罹患率为76.4%。经对症、抗菌、补液治疗,病人均在3至5日内治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三个灶中毒者均食用同一来源的污染猪肉。发病时间和单位集中。驻地为人畜副伤寒高发区,且时有局部流行。从剩猪肉中检出乙型副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告了因食炒孵化鸭蛋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系因鸭蛋在孵化过程中引起鼠伤寒菌大量繁殖,炒食方法虽使蛋白质凝固,但达不到杀菌温度。对这起中毒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统计,细菌培养,因子血清凝集,生化试验和病人血清凝集效价测定等证实是鸭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水阁工业区××企业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从病人的肛拭中分离到2株沙门菌:1株新斯托夫沙门菌和1株德尔卑沙门菌,用病人的恢复期血清证实,这起食物中毒是由新斯托夫沙门菌引起,现将调查及检验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相关样品的实验室检测,针对分离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溯源和耐药分析。方法对可疑食品(冰激凌、牛奶)样品、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标本使用国家标准或其他方法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诺如病毒检测。对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从生产冰激凌剩余牛奶及冰激凌样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标本中检出4株,菌株均产生A+C+E混合型肠毒素,PFGE显示患者呕吐物、粪便、中毒同批冰激凌样品、生产冰激凌用牛奶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同源性为100.0%;药敏结果显示,这16株菌株均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结论本起事件是由冰激凌加工点使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且产生大量肠毒素的牛奶生产冰激凌所致。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农村食品小作坊、牛奶供应站等生产经营场所的监管,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有毒物质及其含量,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及NY/T 584—2002《西瓜(含无子西瓜)》行业标准,采用多种方法对基层疾控中心送检的 3份可疑西瓜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分别在送检的3份西瓜样品中检测出高浓度的涕灭威及其氧类似物(亚砜、砜)。结论 本次学生食物中毒由涕灭威引起。  相似文献   

10.
《江西食品工业》2012,(2):61-62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1、定义:国家标准(GB14938)中界定了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常呈群体性爆发,其种类多,病因复杂,但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24小时。(2)中毒病人均有大致相同的临床症状。(3)发病和吃某种食品有关。(4)发病率高,人与人之间不传染。3、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食入被病原菌或其它有毒代谢产物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肠胃类为主要中毒症状的疾病。如:沙门氏菌中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等。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学校一起疑似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疫情报告,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采集该校剩余食物等样品检测,判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本次食物中毒者为某学校32名食堂员工,其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呕吐、恶心、青紫、心悸、乏力为主,经亚甲蓝、维生素C、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2天后中毒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本次食物中毒警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完善和健全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断增强食堂员工健康知识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缺陷株和野生株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不同介质中的热应激响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肉制品加工中脂肪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poE表达的影响。方法:以55,63,72℃对接种108CFU/g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缺陷株△rpoE和野生株在不同介质下进行热处理,测定处理后样品中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残存数量,比较缺陷株和野生株在不同介质下的失活情况,对野生株和缺陷株在不同介质下的耐热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以Real-time PCR法检测野生株在近似巴氏杀菌条件下不同介质中热处理后的残存菌体样本的rpoE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脂肪对rpoE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缺陷株和野生株D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缺陷株的D值都明显低于野生株,相同温度下缺陷株和野生株分别在肥瘦1∶1和纯瘦肉介质之间的D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肥瘦介质中菌株更耐热,野生株在肥瘦1∶1和纯瘦肉介质的近似巴氏杀菌条件下,表达上调水平分别为3.53,3.29倍,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肉制品在巴氏杀菌近似条件下,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通过提高rpoE的表达水平来增加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耐热性。脂肪对菌株的耐热性起重要作用,并不会通过调节rpoE的表达来提高耐热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一起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例,建立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体系。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增强子离子扫描(EPI)模式对6份可疑食物样品进行16种有机磷类农药和12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定性检测。结果在烩菜和肝脏样品中检出氨基甲酸酯类毒性物质克百威,其他4份样品中均未检出该毒物。所有样品均未检出有机磷类农药和其他11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结论本次事件是由克百威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建立灵敏、快速和准确的LC-MS/MS法和质谱数据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快速、准确地检测引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有毒物质及其含量,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及WS/T 82—1996、WS/T 81—1996诊断标准,采用常规方法及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对送检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分别在送检的1份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肠毒素,3份腹泻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份餐余食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1份餐余食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由蜡样芽胞杆菌及其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5年发生的一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其中毒原因及毒素类别。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患者血液、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后,综合判断本次食物中毒原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为家庭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6人,全部发病并且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典型的食用有毒蘑菇后多脏器损害型症状,剩余食物蘑菇汤和菌体中均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两种毒素,但患者血液由于血液灌流后未检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为防范该类事件再次发生,应做好宣传教育,告知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若发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情况及时就医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本次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以总结经验,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开展现场调查,对可疑植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9人中有8人发病,罹患率88.89%,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头晕、腹痛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5月1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山野菜为可疑食物。结论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野生有毒植物——藜芦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实验室微生物检测查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相似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供处置依据。方法:采集可疑食品及其包装袋8份、病例呕吐物2份至实验室进行常见致病菌检测,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测定增菌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结果:1份面包屑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吃剩的鸡腿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余样品未检出可疑致病菌。结论:根据采集样品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中毒病例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此事件因食物保存不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滋生,食入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查找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污染来源。结果 该事件共搜索198名病例,患病率为50.13%(198/395),主要症状以腹泻(90.40%)、发热(87.88%)、腹痛(66.16%)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3.8 h(4~47 h)。57名病例标本、3份食品、2份食品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均培养出肠炎沙门氏菌,对3份食品、2份食品原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随机抽取的病例标本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样品DNA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热狗沙拉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瑞昌市375人因食用熟制小龙虾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毒力(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由冰冻小龙虾储存不当和蒸煮时间不充分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CR试验结果表明从熟的小龙虾、患者肛拭子和粪便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毒力基因。结论本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警示,小龙虾加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小龙虾的储存,要高度重视加工时的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同时,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就餐活动应充分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技术对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样本进行筛查,为患者救治及做好此类中毒的检测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 患者的呕吐物、洗胃液和食物样本经酸化乙腈提取,C18固相萃取填料净化,利用UPLC-QTOF MS进行非依赖型全信息质谱数据采集,经UNIFI软件进行峰谱识别和谱库检索。结果 在5份人体样本中均检出莨菪碱,含量低于1 mg/kg,其中1人的胃液样本中筛出阿奇霉素;未发现莨菪碱代谢产物,与大鼠暴露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由实验室检测结果推断本次事件是由莨菪碱引起的家庭食物中毒。UPLC-QTOF MS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在处理由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