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2.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选才标准、高校的扩招和教育体制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需要扩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4.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某省若干所不同类型院校的样本为例,重点考察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的两性就业差异状况。研究表明:同类型院校中的两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未存在显著差异;在同等就业竞争力水平下,女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薪酬水平、发展机会和就业质量等均不如男生,显示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导致女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中突对女生择业产生一定困扰;三是社会化过程对女生社会性别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将先进的性别敏感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借以促进两性大学生的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5.
1992年以前,中国大学生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高度同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集体主义是大学生文化的当然价值取向。90年代以来,随着独特的大学生文化的形成,传统集体主义观受到大学生的不断质疑。中国大学生文化正在走向强调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后集体主义”,各类学生组织正是沟通个人自由与公共规范的中介以及形成新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不少大学生靠“挤占”低学历者的工作岗位而获就业。此现象与多数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情况相似,因此被称为“低层次就业”或“教育过度”现象。对此,马丁·特罗的“改造工作论”却有另一番解读:大众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精英,由于其拥有更丰富的应用与职业技能,因此一旦从事低层次工作,便能较好地发挥创造性来改造和改善“低层次”工作状况;“教育过度”有时是个体为提升自身素质而对教育产生的需求,这种需求产生的教育过度具有不可控和不确定性,未必都是政策失误所致。显然,“改造工作论”的观点更全面、客观与积极,它以独特的视角将“低层次就业”与个体发挥创造性联系起来。这或许能为化解大学生的就业困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为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组织开展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论文征集评比活动,旨在通过理论探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业化水平。本刊从获奖的116篇优秀论文中遴选了5篇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论文,分别从区域经济与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业政策、微型企业创业模式、创业资源整合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形态和内核正发生重要转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领的背景下,聚焦农村去空心化和大学生就业的动能释放机制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当前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样本分析和理论透视的手段,剖析了中国农村空心化造成高校学生农村就业现实困境的根源,提出农村空心化在大学生动能释放内核因素的相关性表达,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面临的实际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因此,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认同底色,集中调动多方力量,通过综合施策,持之以恒扩充大学生就业的韧性和宽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Schwartz的问卷调查方法及文化价值观的7个维度,对某综合性重点大学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7599名大一新生进行文化价值观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分类分析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结果表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说明区域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此外,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来自农村或城市、来自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家庭经济背景等因素都使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显著的差异。在大学生教育中,应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来源特征,差别化地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无数仁人志士历经百余年积累,经过不懈奋斗形成的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教学素材。当前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文章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堂内容、课外实践、校园氛围三个方面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才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开展大学生化素质教育,要处理好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的关系;注意运用传统化中的精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创力,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简单来说,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物体形变的作用,就称作“力”。面对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从中央到地方、  相似文献   

14.
《机电安全》2009,(12):12-13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自2001年12月由原大连重工集团和大连大起集团重组以来,结合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延伸中,形成的“人本安全,预防为主”安全文化理念指导和影响下,员工的思想、认识、观念向识别危险、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就业是大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命脉。宁波诺丁汉大学2008、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学与就业率达到100%,2010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与成功就业的目前已占91.7%。这源于其成功的就业策略:制定生涯规划,就业从"入学教育"做起;提供质量保证,就业在"教学全程"奠基;高度负责,就业要"一个不少"落实。大学不仅应该成为青年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更应该成为他们高质量就业的预演基地。  相似文献   

16.
庞怡 《装备制造技术》2023,(12):103-106
3年疫情的后期,疫情的影响依旧在,全球经济的衰退,造成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倒闭退市现象。在这困难时期,广西高职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有些企业同时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随着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比例逐渐升高,就业难与“慢就业”叠加,使得广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校企合作是解决“慢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心理动力,提升就业信心和勇气。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不乏校企合作的项目,但整体效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还需要加以提升。该文对目前广西高职院校较常见的广西校企合作双元制、校企合作生产加工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在构建本土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基地、行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校企共建学生职业能力培训及认证模式等促进解决“慢就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仅靠传统的就业形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大学生弹性就业空间广阔,方式灵活,快捷高效,适应性强,只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转变意识,培养创业精神,社会各方为大学生弹性就业制定相关导向性的激励制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适宜的保障环境,那么这种新型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将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未来趋势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总结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八年来的经验,介绍了学院构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为平台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论述了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分析了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培养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反映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就业质量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文化有关.讨论文化现象,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赞扬文化之优秀面容易.批评文化之丑陋面很难。当年美国出了一本《丑陋的美国人》.接着日本也出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都对美,日文化的进步起到很好的作用。台湾的柏杨也曾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结果坐了多年监牢。这可能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狭隘的一面,仔细想想.许多市场的特殊现象和长期争论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与大学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之于大学的意义,由此而提升大学自主选择、吸纳、创造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今日大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三个方面:以大学生成人为中心,立德树人.确立大学文化的目标体系: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心,兼容并包,建构大学文化的内容体系;以创造性知识生活为中心,自强不息,建构大学文化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