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乔娟  张立仁  姚涛 《人民黄河》2013,35(8):88-90
以具体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黏土斜心墙防渗体在坝体中位置、上游坡度、渗透系数变化对斜心墙土石坝渗流和坝坡稳定的影响,以及坝高和黏土斜心墙高对坝体渗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心墙在坝壳内的位置、上游坡度和坝高对坝体渗透稳定的影响甚微,但斜心墙渗透系数对坝体渗透稳定的影响较大,是影响坝体渗透稳定的关键因素;坝高对上游坝坡稳定的影响幅度相对较大,是影响上游坝坡稳定的关键因素,斜心墙在坝壳内的位置、上游坡度、渗透系数对上游坝坡稳定的影响甚微;斜心墙在坝壳内的位置、上游坡度、渗透系数和坝高4组参数的变化对下游坝坡稳定安全系数虽然有影响,但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土石坝最优坝料分区方案,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土石坝坝体设置不同分区并制定材料配置方案,进行渗流及坝坡稳定分析,讨论坝料的配置规律。结果表明,坝体两侧和坝底区域应配置强度高的材料,坝体中心区域配置防渗性能好的材料,坝体靠近下游侧区域配置透水性好的材料,由此规律得到的优化分区方案较传统坝型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坝体材料防渗和抗滑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非饱和土特性及其对坝体材料强度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依托Geo-studio软件,比较仅考虑饱和土及考虑非饱和土对坝体渗流及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非饱和土情况下计算的最大渗透比降相对较小,坝体渗流量有所减少,坝坡稳定安全系数有所增大,更符合坝体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在考虑非饱和土情况下,运用极限平衡法,对影响坝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摩擦角及容重对安全系数的影响比粘聚力大;防渗墙向前后移动对下游坝坡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土石坝优化设计及工程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依托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增建防渗墙前后土 石坝的渗流场、应力场的变化以及上、下游坝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探讨了防渗墙对坝坡稳定的影响 规律。结果表明:增建防渗墙可对坝体渗流场起到明显的截流作用,提高下游坝体的有效应力场,同时 也提高了下游坝坡稳定的安全系数,从而使土石坝坝体的整体稳定性得到增强;提出的三种失稳评价标 准在求解坝坡稳定强度折减系数方面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选取适当刚度的防渗墙在增强坝体整体稳 定性同时能兼顾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土石坝设计中坝坡稳定分析是确定坝的设计剖面和评价坝体安全的主要依据.稳定分析的可靠程度对坝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应用稳定计算程序确定合理的坝体剖面使计算成果既符合规范要求又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其中合理的稳定分析是坝体剖面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土石坝普遍存在坝体断面尺寸不足、坝坡或坝体抗滑不稳定等问题.以石河流域王铁庄水库均质土坝为例,该大坝坝体断面尺寸不足导致大坝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针对此,结合大坝工程地质条件,对坝体加固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取了上、下游坝坡加固措施后的坝体满足稳定性要求,坝体加固设计方案合理.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病险水...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力坝和土石坝剖面设计理论,对超贫胶结材料坝的剖面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胶凝材料用量的超贫胶结材料坝进行坝坡稳定分析,拟合得出胶凝材料用量与坝坡稳定坡比值之间的曲线关系,并得出超贫胶结材料坝胶凝材料用量小于40 kg/m3时,坝体剖面更趋于土石坝剖面,介于40~70 kg/m3之间时,坝体剖面既有混凝土重力坝的特征又有土石坝的特征,大于70 kg/m3时,坝体剖面则属于重力坝剖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何丹  刘超 《云南水力发电》2011,27(2):16-18,62
土坝坝坡蠕动变形为土坝常见病害之一,通过对玉堂水库运行情况、坝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计算分析,查明玉堂震损水库土坝坝坡蠕动变形的主要原因为:坝体土质量差,粘粒含量偏高,含水量大,抗剪强度指标偏低;上游坝坡顶部坡度偏缓;受地震的影响。通过对坝坡稳定、投资、质量、施工速度及对蓄水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提出坝体土中增设抗滑桩的坝坡整治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9.
张娜 《山西水利科技》2013,(2):54-55,60
土石坝渗流计算与坝体稳定分析是土石坝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文中通过对关村水库大坝进行渗流计算和坝坡抗滑稳定计算,为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大坝规模、建筑物布置、施工条件、工程量及投资等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优选黏土心墙坝坝型。根据SL274-2003《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对枢纽布置方案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并对坝顶高程、坝体渗流、坝坡稳定等进行详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坝体单宽渗漏量较小,坝体浸润线渗流坡降较缓,坝体渗透比降为小于坝体允许渗透比降,不会发生渗透破坏,坝体渗流性态满足规范要求;坝坡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坝坡稳定。  相似文献   

11.
镇江市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是长江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中一项重要工程,工程主要内容是利用聚丙烯编织袋充填江沙,水上抛投,形成水下潜坝束流。针对工程中的主要难点———塑枕落距控制研究,文中总结了简单易行的塑枕抛投落距公式,可供有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瓯江口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了时间二次插值的三角形网格显式差分数学模型,从而提高了原三角形网格显式数学模型[1]的稳定性和精度。使用三角形网格全自动剖分技术进行网格剖分,使用"干湿"判别法处理了露滩问题,用两套节点关系处理潜堤问题,对大范围(既有细长河道又有大面积海区)、多岛屿、地形及流态复杂的瓯江口海区的潮流场进行了成功的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瓯江口海区的潮流特征进行全范围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赣江尾闾药湖联圩防洪保护区水系繁多,频繁受到洪水侵袭,因此极有必要对该地区开展洪水风险分析。建立了能够模拟溃堤洪水水流演进的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并利用糙率分区、河道地形还原等技术进行优化,提高了模型精度。将该模型应用于药湖联圩防洪保护区,计算区域采用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进行剖分,设定溃口发生瞬时溃堤,溃口流量满足水量平衡原理,演进结果合理可靠。对演进计算结果进行洪水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鸡鸣洲、大王庙、司家闸溃口洪水淹没面积分别为10.62,56.67,18.36 km2,淹没分布基本遵从地形高低原则,保护区内的淹没水深基本都大于3 m,区内洪水淹没范围大小和影响人口数量与溃口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对复杂分汊河口次要汊道进行封堵围垦可以获得土地资源。以瓯江口南口封堵为例研究了复杂河口汊道封堵问题。首先对复杂的瓯江口的自然条件和冲淤演变进行了分析;其次,使用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及三维潮流数学模型等研究手段,对瓯江南口现潜堤加高进行了封堵后的二维潮流场、泥沙场、地形冲淤变化和三维潮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对瓯江泄洪排涝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对周围水沙环境和瓯江泄洪排涝的影响角度考虑,将现潜堤加高进行南口封堵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三峡库区丰都名山防护堤的设计与研究,通过渗流计算、稳定计算、应力应变计算,对防护堤结构形式、构造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深厚覆盖层上筑堤不必进行深层基础处理、重点保护堤脚及弱透水土层渗流出逸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江河堤防历史溃口频繁,堵口技术在无数次溃口抢险中逐渐发展,但目前堵口技术效率偏低,且过分依赖人力,机械化程度不高,亟须向现代化应急抢险技术转变。堤防溃口应急抢险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较多,总结可得以下结论:溃口过流量及流速可由口门形状及宽度、堤前后水深定量推算,其中,口门形状及宽度由水头差决定,受河道流量和堤身填料影响;不同流域的堵口抢险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核心思想均为逐步抛填,逐步降低流速;保证抛投物料抗冲稳定性是成功堵口的关键,抗冲结构体系是提高抛投物料抗冲稳定性的有效措施;轻便高效的现代化抢险装备是提高堵口抢险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水泥搅拌桩多用于处理软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利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堤基,提高堤基的承载力及抗剪强度,提高堤防边坡抗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南潦闸闸基座落于不同岩层.通过采用渗流有限元法计算闸基渗流,分析了闸基不同岩性的渗流状态,研究闸基的抗渗稳定性,得出了闸基的整体渗流和抗渗稳定是安全的,右岸圩堤堤脚有可能出现渗透变形破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河南段堤河对防洪安全的威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河南段现有堤河长度为347.3km,其对防洪安全的威胁主要有:①造成顺堤行洪,增大“滚河”的发生几率;②威胁堤防的渗透稳定以及边坡稳定;③增大了堤防因受“横河”、“斜河”顶冲而发生冲决的几率。治理措施主要有引洪自流放淤和机械抽沙淤填堤河两种,其中机械抽沙淤填堤河又可分为大小泵组合淤筑和船泵组合淤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引洪自流放淤。  相似文献   

20.
滩涂水库堤前波要素计算及断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WAN模型对临海浦海涂水库库内水域进行了50a-遇的风浪场计算,并与经验公式进行对比,结果合理可靠。提取堤前波要素进行波浪断面试验研究,对东堤、西堤和观景平台的波浪爬高、越浪量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