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压电器》2016,(9):138-142
很多的固体环氧树脂绝缘件中使用了线膨胀率不相同的陶瓷、金属、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材料,这些不同材料间界面粘接强度将会是影响绝缘件本体质量的重要要素之一。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硅橡胶及表面处理方式等对硅胶与各种材料间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明确如何改善和提高固体环氧树脂绝缘件中不同材料间界面粘接性能,以期使固体环氧树脂绝缘件具有更高的机械、电气和热的性能,从而间接提高成套设备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试验 ,研究了环氧树脂固化时直流预电应力对粘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有脱模剂时 ,固化过程中直流预电应力的存在会弱化脱模剂的作用进而强化环氧树脂固化物与金属模具正电极间的粘接强度 ,但对环氧树脂固化物与金属模具负电极间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泽响  李仰平 《绝缘材料》2004,37(1):12-13,17
为了解决油、气金属管道上补口处的防腐问题 ,研制一种性能优良并能达到密封要求的特种胶粘剂。选用多种单体对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 (SBS)进行自由基接枝聚合,合成了热熔压敏胶粘剂。分析讨论了胶粘剂组成及各成分相互关系 ,并对增粘树脂含量和反应时间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单体配比条件下 ,增粘树脂含量为60%~80%、反应时间约为1.5h时 ,制得的热熔压敏胶粘剂粘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1问题的提出现代民用建筑物的地下室一般都设置地下车库、机房、人民防空工程、地下商城等,因此地下工程的防水、防渗漏工艺犹为重要。这主要靠结构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能来实现。作为加强和保守的方案是增设防水材料层,通常是在建筑大底板浇筑混凝土之前,在垫层上预敷一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现在有一种新型材料叫"CRC反应型防水卷材—预敷式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更简单,据说效果更好。地下室外侧剪力墙在回填土之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伞套间粘接性能,选用特配的粘合剂,采取半自机械化套粘伞裙装置,把自动化打磨好内口表面的、与护套采用过盈配合的、内绝缘强度高于外绝缘强度1倍所确定的内口长度的伞裙套粘在护套上。保证伞套间粘接部位实现硅氧烷分子交链完全、补强剂颗粒表面羟基及分子间范德华力利用充分、没有大直径填充剂颗粒存在的界面,使界面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绝缘性能。伞间套的过盈配合在相应部位处所出现的弹性变形,因其网状分子结构中的硅氧烷分子螺旋状态的存在,而使其蠕变性能极为缓慢,应力松弛现象几乎不存在.伞套间粘接性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硅橡胶自粘带的自融合粘接机理,通过硼酸与一种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反应,制备了可自融合粘接的硅橡胶自粘带.通过拉伸试验追踪硅橡胶自粘带界面间的粘接力随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变化,对自融合效应进行了验证;借助红外光谱测试,提出了自融合效应的物理模型.结果 表明:反应体系中的硼酸含量为2.5%时,制得的自粘带具有最大的初粘力.当硅橡胶具备“硅氧烷长链网络中穿插含硼硅氧烷短链段”的分子结构时,良好接触的两层硅橡胶界面能通过硼原子与氧原子的络合形成强于聚硅氧烷分子间内聚力的粘接.络合不能瞬间完成,界面所处的温度越高,络合过程所需的时间越短.在60℃下,可在12h内达到最佳络合强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伞裙护套材料硬度低,抗鸟啄性能差以及芯棒—护套界面粘接不良等问题,现有研究人员将硅橡胶材料替换成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在制作环氧树脂伞裙护套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阻燃剂以满足阻燃性能的要求。为了研究阻燃剂对环氧树脂材料耐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制作了3种不同的环氧树脂试样,并对其老化前后进行了外观形貌、质量损失率、拉伸强度、介电性能、傅里叶红外光谱、热失重测试。研究发现,热氧老化后,环氧树脂材料的拉伸强度和介电常数减小、介电损耗增大,且阻燃剂的添加会进一步降低环氧树脂材料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因此,在满足环氧树脂材料阻燃性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阻燃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脂环族环氧树脂绝缘子因其优异的电气性能和良好的芯棒-护套界面粘接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早期硅橡胶体系复合绝缘子的界面问题,有望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上。目前缺少对环氧树脂复合绝缘子和硅橡胶复合绝缘子芯棒-护套界面吸水老化特性的对比研究。该文对比了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和硅橡胶材料的吸水、脱水、透水和透湿特性,并进行了水扩散试验方法,结果表明脂环族环氧树脂绝缘子具有更好的芯棒-护套界面粘接和耐老化性能。该文同时研究了氢氧化铝(alumina trihydrate,ATH)填料对环氧树脂吸水渗水特性的影响,为绝缘子用脂环族环氧树脂配方中ATH粒径和添加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以硫铝酸盐水泥(S)为基料,通过掺杂水性环氧树脂(E),采用浇注成型方式制备了SE系列新型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输电管道用绝缘材料。通过对该材料进行局部放电、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导率及热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微观形貌和电气性能的关联性,并计算了试样的电导活化能。结果表明:掺杂水性环氧树脂对聚合物混凝土材料的电气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随掺杂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其中SE-7.5(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为0.075%)试样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最大。分析SEM的结果发现,SE-7.5试样的表面更为致密,孔隙率低,使得放电通道难以形成,导致其具有较大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电导率减小,电导活化能先增加后减小,SE-7.5试样的电导活化能最大,且具有更稳定的热性能。这是因为具有强粘接性的水性环氧树脂能够使水泥化合物粘接更紧密,适量的掺杂可以减小材料的孔隙率,改善材料的界面特性。当水性环氧树脂的掺杂含量为0.075%时,聚合物混凝土试样具有最佳的综合电气性能。  相似文献   

10.
干式空心电抗器绝缘层主要由环氧树脂玻纤复合材料组成。成型工艺是影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固化和冷却工艺对环氧树脂玻纤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测试其层间剪切强度和耐应力开裂性能。结果表明:阶梯固化和缓慢冷却工艺较一步法固化和快速冷却工艺均能提高复合材料板材的层间剪切强度和耐应力开裂性;采用阶梯固化和缓慢冷却工艺得到的环氧树脂玻纤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最高、耐应力开裂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环氧树脂改性沥青砂的配制原理方法,并对环氧改性沥青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推广应用这一新型改性沥青材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durability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the compressive and splitting properties of nano-silicon dioxide modified concrete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hich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silicon dioxide modified concrete, fly ash and mineral powder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urability. Firstly, ordinary concrete and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are modified and mixed. Then, they are separately mixed with nano-silicon dioxide. Nano-silicon dioxide is mixed with fly ash, and nano-silicon dioxide is mixed with mineral dust.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of modified concrete are tested and compared,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dified concret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nano-silicon dioxide, fly ash and mineral powder on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s remarkable. The maximum increment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odified ordinary concrete is 10Mpa, and that of synergistic modifi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is 20?MPa. In addition, a small amount of nano-silicon dioxide can improve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of ordinary concrete, but it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splitting tensile strength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durability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can be solved to some extent by adding nano-silicon dioxide in concrete according to reasonable proportion.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水工沥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对水工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动态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工沥青混凝土的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效应,应变速率为10-5/s和10-4/s时,破坏模式主要为黏结破坏;应变速率为10-3/s和10-2/s时,破坏模式主要为黏结破坏和骨料开裂。温度对试件应力应变特性有显著影响,当应变速率不小于10-4/s时,-5℃和0℃时试件呈现应变软化现象;5℃时应变软化逐渐向应变硬化转变。当温度恒定时,水工沥青混凝土的吸能能力、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增加而增加。对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的动态增强因子进行分析,给出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弹性模量动态增强因子随应变速率变化的经验公式,非线性单轴动态强度S准则较好地反映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在地震响应速率下动态抗压强度的增长特性。  相似文献   

14.
水工沥青混凝土的拉伸力学性能对深入研究高土石坝防渗体结构拉裂破坏等问题至关重要。针对现有水工沥青混凝土直接拉伸试验存在的问题,本文研发了可温控的直接拉伸试验装置,在-30~15℃环境中开展了直接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基于Mohr-Coulomb准则,分析了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小于0℃时,拉应力与应变大致呈线性关系,试件达到峰值应力随即断裂;当温度大于0℃时,试件达到峰值应力后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而后断裂,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塑性变形的范围越大。当温度由-30℃升高至15℃时,拉伸强度和黏聚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温度为-20℃时,拉伸强度和黏聚力最大;拉伸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峰值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内摩擦角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温度为0℃时,内摩擦角最小;在拉伸荷载作用下,试件断裂面中骨料断裂的比例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此外,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较好反映了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峰值应变、黏聚力及内摩擦角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30℃~ 25℃温度条件下的水工沥青混凝土开展了小梁弯曲试验,重点分析温度对水工沥青混凝土面板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对水工沥青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特性有着密切关系。在-30℃~ 0℃温度区间,应力-应变曲线近似成线性关系,试件的应力达到峰值后发生断崖式下跌,呈脆性破坏;在0℃~ 25℃温度区间,试件应力达到峰值后经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后断裂,呈延性破坏。(2)水工沥青混凝土随着温度升高,其抗弯强度、弯曲模量逐渐降低,变形能力提高;随着温度的降低,峰值应变减小。(3)研究提出的经验公式较好反映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弯曲性能的变化特性,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土石坝沥青防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水工沥青混凝土用作土石坝面板和心墙防渗体的历史、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和成就。回顾我国水工沥青混凝土应用30多年的经验,就历史上和目前在水工沥青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疑虑进行探讨,旨在推动水工沥青混凝土在土石坝防渗体建设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碾压式中小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适合于我国的中小型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技术,其中包括施工设备的研制、施工工艺的制定和施工质量检测控制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施工设备方面我们研制出具有高初压密实度的牵引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摊铺机,为取得良好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层配合比优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是新建碾压式混凝土坝和渗漏严重的病险坝修补的一种有效的防渗结构。本文针对沥青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特性,探讨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层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将纤维加入沥青混凝土中制成马歇尔和车辙试件,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沥青混凝土掺纤维后的马歇尔稳定度、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并与普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进行路用性能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大坝为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址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本文采用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和Burgers粘弹性模型分别模拟堆石材料和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对该坝进行二维及三维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较合理地揭示该坝在施工和蓄水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性状。本文对面板计算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重点研究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对面板变形的影响,并对改善面板变形情况的工程措施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