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雨  雷源  江聪  杨明  李扬 《断块油气田》2021,28(1):100-103
为了有效防止油气区的原油、天然气相互窜流,以渤海B油田小气顶油藏(气顶指数小于0.5)为例,基于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小气顶油藏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工作制度的油气界面下移规律图版,综合考虑油田的生产压差,筛选合理的工作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采油速度、注采比等是影响油气界面下移的主控因素;小气顶...  相似文献   

2.
以文135块为例,应用产量监测法、生产气油比监测法和数值模拟法.对气顶砂岩油藏开发中的气窜和油侵进行了识别,进而研究了油气界面移动状况,指出油侵和气窜对开发生产造成的损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计算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判断油气界面移动状况,对于确定开发方案、保护好气顶、防止油田开发中油气互窜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气体状态方程为基础,推导出了一种估算油气界面下移距离的计算方法,通过定义并计算气体体积综合膨胀系数来计算油气界面的下移距离。现场实例表明,该方法不仅计算简单,而且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可靠性,适用于气顶油藏。  相似文献   

4.
凝析气顶油藏气顶油环协同开发须厘清油气界面的移动规律。假设凝析气顶油藏呈椭圆锥状,利用物质平衡原理,综合考虑气顶反凝析、水蒸气含量、岩石压缩性等因素的影响,推导出计算凝析气顶油藏油气界面移动距离的新方法。应用实例表明,当气顶出现反凝析后,油气界面的移动速度开始不断增大;当忽略反凝析、岩石压缩性或水蒸气含量时,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计算值均偏小,且反凝析现象对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岩石压缩性,水蒸气含量影响最小;新方法得到的油气界面纵向移动距离与压力梯度法的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凝析气顶油藏油气产量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大港油田存在一些凝析气顶油藏(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由于气顶区和油区压降不平衡,会导致气窜或油窜现象,因此生产井采出的油、气中均可能出现原油、凝析油、气顶气和溶解气混合物。根据凝析气的特殊热力学性质,结合油气藏动态分析方法,导出了两种凝析气顶油藏产量的计算方法,实例证明两种方法都能准确计算出4种烃类的产量,对凝析气顶油藏的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气分布研究、开发调整和油气最终采收率及可采储量的确定具有指导作用。表3参2(余元洲摘)  相似文献   

6.
南风 《小型油气藏》2007,12(4):20-20
油气储层随机建模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建立沉积相在储层内部的空间分布,进而建立渗透率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在储层内部的空间分布。利用油气储层随机建模的结果,可提供三维定量地质模型,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准确,从而制定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采取有效的生产措施,达到提高油气采收率和油气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存在能量差,流体(烃类流体或油气水)作为能量传递的载体,在地质体中建立动态的能量平衡。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流动的流体和流动的环境都是相似的,这种动态相似性为成藏动力学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即可以借鉴油藏开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藏动力学。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影响油气产量的开发地质因素同样影响成藏时的油气充满度。砂岩体的储集特征受到岩性差异、粒度变化、胶结差异等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及各向异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其中某种因素成为影响砂岩储集特征的主要因素时,同样影响油气充满度,并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影响因素,这也说明在研究油气成藏时借用油藏开发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平面非均质性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平面非均质性对储层的驱替效率和油气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很大。通过考虑特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征,建立一维油水非混相驱替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重点分析了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及其分布方式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造成地层平均含水饱和度和地层压力下降,油井出口端含水率升高,驱替效率降低;在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确定的情况下,按线性增加型和先增后降型2种分布方式驱替时,驱替效果较好;在水驱油过程中,地层注入端的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规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气顶底水油藏开采特征及开发策略——以塔中402油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顶底水油藏因其构造的特殊性使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同于其他类型油藏的特殊问题.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塔中402油藏的开发状况和开采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原则.研究表明,边底水推进的规律既受构造形态控制,又受井网及射孔层位影响;各类夹层在边底水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遮挡作用,延缓了油井的见水,但采油速度过高会大大削弱这种作用,同时导致地层压力过低而使开发状况急剧恶化,采油速度以不超过2.5%为宜;在水平井未见水或含水很低的情况下,快速提高地层压力可有效恢复其采油、采液指数;气顶之下的砾岩段和底水之上的均质段均衡开采是该油藏获得高效开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致密裂缝性油藏中采用常规驱替方法(例如水驱)采油效果不好.在这种油藏中,必须依靠天然机理从储集岩基质中采油.在中东裂缝性碳酸盐岩中,基质一般是油湿或混合润湿的,并且只有重力泄油是可行的工艺.但是,渗透率通常较低(<0.01μm2),导致重力泄油采油量低,剩余油饱和度和/或毛细管滞留量高.EOR技术(例如注蒸汽和注混相气)具有提高气油重力泄油(GOGD)采油量和采收率的潜力.在浅裂缝性油藏中,能够向断裂体系中注蒸汽.蒸汽一接触较凉的基质将冷凝,在断裂体系中以稳定方式形成蒸汽前缘.加热基质使原油膨胀、降低黏度、产生气驱和气提效应.在较深油藏中,在混相条件下的GOGD成为一种选择.注入与油混相的气将导致原油膨胀,降低黏度,这两种机理提高了原油流度,因此提高了GOGD率.混相进一步增加了在高相对渗透率下的单相流动的效益,并且降低了界面张力,因此减小了再次渗吸效应并且提高了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为了评价这些EOR方法的效益,采用模拟技术模拟了这些过程对GOGD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普通双重渗透率方法,当EOR技术应用于裂缝性油藏时,该方法能够预测出现的GOGD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BoyunGuo和RLHLee的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公式为基础 ,推导出了确定气顶底水油藏直井最佳射孔位置和最佳射开厚度的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气顶底水油藏直井的射孔方案设计和临界产量计算。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合分析测井和岩心资料,在南翼山油田下油砂山组Ⅴ油组优选出22个主要含油小层,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变化,并结合隔夹层分布规律等方面表征Ⅴ油组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从而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Ⅴ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整体较强,但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较小;层间隔层发育稳定,平均厚度约为3 m;平面上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和储集岩层展布特征的影响,颗粒滩微相物性最好,储层连续、含油连片。总体上来看,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对Ⅴ油组油气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汉石油科技》2009,19(2):31-31
在致密裂缝性油藏中采用常规驱替方法(例如水驱)采油效果不好。在这种油藏中,必须依靠天然机理从储集岩基质中采油。在中东裂缝性碳酸盐岩中,基质一般是油湿和混合润湿的,并且只有重力泄油是可行的工艺。但是,渗透率通常较低,导致重力泄油采油量低,剩余油饱和度和/或毛细管滞流量高。EOR技术(例如注蒸汽和注混相气)具有提高重力泄油(GOGD)采油量和采收率的潜力。在浅裂缝性油藏中,能够向断裂体系中注蒸汽。  相似文献   

14.
气窜对富气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有较大的影响。以阿尔及利亚某油田富气混相驱为例,介绍了较为实用的3种气窜界定方法,即气油比变化率判断法、C6+摩尔分数变化率判断法和(C3+C4+)摩尔分数变化率判断法,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气窜前后渗流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加深了对气窜界定的认识。此外,对可能影响气窜界定的注气量、注气速度和注入气组分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注气量、注气速度和注入气组分对气窜界定均无明显影响,气油比或气油比变化率能够较好地界定气窜,特征组分的摩尔分数变化率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实际低渗透开发试验区为例,得出纵向非均质性试井概念地质模型,该模型重点描述砂体接触关系。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出各种砂体接触关系对应的油井井底压力变化数据,获得多种典型压力导数图版,该图版能极好的反应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将油藏早期油井实测压力导数曲线与模型图版拟合,可以获得实际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本文利用商业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非均质储层的试井分析,对简化数值试井分析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典型油田,拥有储量巨大的致密油气资源。由于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注采连通性差,油藏采收率普遍不高,亟需对油藏开发单元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中—高含水期井组开发效果。以长庆油田Q011-35井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层长61砂体接触类型划分,采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从平面和剖面综合评价井组水驱效果。结果表明:Q011-35井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西北和正西方向发育高渗条带;剖面上,长$6^2_1$砂体较长$6^1_1$砂体水洗程度高,长$6^1_1$剩余油更富集,明确了砂体连通状态和注采对应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方法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局限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精细评价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