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胜利堰节制闸金属结构设计简介任淑娟,贾永明(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前言大官庄枢纽工程是我国治理淮河,沂怵洲河洪水东调南下的关键工程。此工程除保证了沂沭泗河和南四湖防洪安全外,还能为鲁南和苏北3000万亩农田扩大排涝能力。人民胜利堰节制闸属大官庄...  相似文献   

2.
张沙 《水利水电快报》2004,25(23):12-12
据水利部办规计[2004]115号通知悉,水利部根据沿淮各省的要求,为扩大淮河治理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淮河湖洼地排涝治理进度,拟在未来3a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淮河洼地排涝治理项目。计划在淮河流域4省33亿元人民币的建设总投资规模中.  相似文献   

3.
《治淮》2005,(10):F0002
1950年,中央人民下令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特有的雄心和魄力,开始全面治理淮河,揭开了华夏治水新篇章。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多次召开治淮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汉淮建设。人此淮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淮河是我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曾经水患深重,沿淮人民饱受灾害之苦。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回首治淮的每一次重大决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都彰显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今天的淮河,入江畅流、归海有道,流域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幸福淮河的美好愿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吴存荣 《中国水利》2003,(19):24-26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河道全长431km.流域面积6.7万km2,总人口约3750万人,耕地面积289万hm2,分别占全省的50%、60%和70%,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汇集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民认真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掀起了三次治淮高潮,对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防洪、灌溉、除涝工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为扩大淮河治理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水利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协商,与世界银行官员及专家、淮委和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磋商后,确定利用世行资金治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已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外贷款项目备选规划,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复审,利用外资方案正在编制之中。  相似文献   

7.
贺信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在世纪交接之际,迎来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50周年,我谨向纪念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向战斗在治淮战线及为淮河治理与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淮河流域各省、各级领导、人民群众、广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8.
张海钦 《治淮》2004,(1):8-9
历尽沧桑的淮河,在2003年又经受了大水的洗礼. 淮河大水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目,治理淮河也再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治淮会议对今后淮河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治理淮河将成为继长江、黄河治理之后水利建设新的热点.地处淮河上游的河南省也迎来了治理淮河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交通通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1991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但是淮河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水患尤其是水污染问题依然困扰着淮河沿岸人民。本文拟就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将原定2010年完成的淮河治理计划提前到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超前谋划,决定继续实施以治淮为中心的防洪保安工程,并将其列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六大基础性工程的第一位,集中力量,全面加快治淮进程,造福沿淮人民。  相似文献   

11.
《治淮》1996,(9)
乔石委员长在听取安徽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治理淮河,是关系安徽全局的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许多年来,淮河水患给安徽人民带来的灾难实在太大了。  相似文献   

12.
《人民长江》2021,52(11)
历史上黄河夺淮对淮河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目前黄河虽已北归,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仍延续至今。阐述了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和洪泽湖演变的影响,回顾了1949年至今中国在淮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指出了淮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洪涝问题,并对今后应采取的淮河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治理淮河的洪涝灾害,应当采取扩大中游河槽、开挖引河、河湖分离、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工程措施,同时应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水资源、航运等影响,开展多目标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1991年安徽淮河流域那场罕见的洪灾,也许记忆犹新。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饱受洪涝之苦的淮河人,对治淮有着热切的企盼。洪涝灾害刚刚过去,党中央、国务院就及时地作出了加快治理淮河的战略部署,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了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复建工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流域人民的深切关怀。淮河人民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怀洪新河主要利用现有的河道、湖洼扩大浚深,河线自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的涡河下游何巷起,沿符  相似文献   

14.
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经过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了70年治淮的光辉历程,梳理了治淮重点工程及其发挥的效益,总结了70年淮河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效益以及经验,并对下一步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展望,为今后淮河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苏人民盼望了40多年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终于开工建设了。该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其北侧,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对于这项流经淮阴、盐城2个市、163.5公里长,投资40亿元的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期望,人们最关心也最担心的是这项关系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防洪工程  相似文献   

16.
鲁肃 《治淮》2006,(10):7-8
河南省地处我国腹地,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个流域。全省总面积16.7万km^2,其中山丘区7.8万km^2,平原区8.9万km^2。淮河沿线是我国气候的过渡带和分界线,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河南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而且旱涝交替。  相似文献   

17.
洪泽湖是黄河南下夺淮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兴建一系列的控制工程,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座巨型平原水库,并对淮河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入研究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对促进淮河下游治理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宏明 《治淮》2006,(3):15-16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沿淮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淮河污染治理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之首,要求1997年底实现全流域工业泻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流域各主要河段、湖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相似文献   

19.
大禹魂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大禹治水推崇倍至,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赞不绝口。然而,在淮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无数普通的治淮人以他们的一腔热血,一片深情。写下了无数个当今“大禹”的故事。这里,笔者撷取治淮长河中的几朵浪花,献给为治理淮河作出奉献的人们。一个没有留姓名的治淮人 50年代初,江苏沿淮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数十万水利大军奔赴淮河,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淮河儿女在全国人民以及海外侨胞的支援下与严重洪涝灾害奋力抗争的壮烈场面还历历在目,1992年淮河流域又遭受了全流域性大干旱侵袭,这一涝一旱的损失,既暴露出过去淮河流域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醒各级行政领导治理淮河必须全面综合考虑才行。1991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的会议,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治淮建设的方略大计,并扩大落实了“八五”期间数十亿元的基建投资,这表明建国以来的第二次治淮高潮已经到来,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淮委全体职工,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