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总结了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在贝氏体相变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认为以往的热力学计算不准.贝氏体铁索体的相变驱动力约为905 J/tool;提出了切变一扩散整合机制,贝氏体相变的晶核是单相BF,不是共析分解,贝氏体铁索体(BF)在贫碳区形核,是贫碳的Pa的无扩散相变,不是切变过程,而是以界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钢中贝氏体碳化物(Bc)在γ/a相界面上形核,向奥氏体和铁索体中长大,最终被铁索体包围,是以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进行的扩散型相变.  相似文献   

2.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综合阐述了贝氏体相变学术论争的焦点问题.通过大量试验事实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批驳了两派的错误观点.指出了贝氏体的正确的定义;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和马氏体相变存在原则区别.贝氏体浮凸为帐篷形,非N型,不具备切变特征.从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角度阐述了贝氏体相变非切变,也非扩散过程.提出了贝氏体铁素体(BF)、贝氏体碳化物(BC)形核长大新机制.贝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移动的特点是界面控制,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机制,并且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对合金钢贝氏体在贫碳奥氏体区相变机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贝氏体相变驱动力随贫碳奥氏体区合碳量的减小而增加,并能克服其相交阻力,贝氏体在贫碳奥氏体区马氏体式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过冷奥氏体转变时原子的位移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原子位移方式不同是区别相变机制的依据之一.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组织,最基本的区别是原子位移方式的不同,从高温到低温,原子位移方式是逐渐演化的.研究表明,三个相变中原子位移方式分别是:(1)高温区的共析分解是扩散型相变,原子每次位移距离为一个原子间距.界面扩散是主要位移方式;(2)贝氏体相变是过渡性相变,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是无扩散过程,而贝氏体碳化物的形成是扩散过程.铁原子和替换原子进行热激活跃迁位移.原子位移距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各原子位移矢量不等,界面控制.(3)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的,所有原子进行集体协同位移,原子每次移动距离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切变机制不正确.在晶格改组过程中,为调整应变能一般需要形成位错、孪晶或层错等亚结构.  相似文献   

5.
钢中贝氏体相变的论争及前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简单地阐述了钢中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的2个学派学术论争的情况,并对某些观点应用自然辨证法的哲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纠正,指出,珠光体分解与贝氏体相变有着本质的区别,贝氏体组织是整合系统,不是混合物.应当把“过冷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系列作为一个整合系统采研究.贝氏体相变是属于扩散型和切变型相变之间的中间过渡型相变的总体认识,是统一认识的基本条件.贝氏体相变具有扩散一切变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Fe-X-C系规则溶液模型基础上,结合奥氏体锰钢的工况条件,计算了中锰钢和高锰钢在M,温度和室温时的△G^γ→α,△G^γ→M及外界机械能。从而找到了奥氏体锰钢的屈服强度和相变驱动力之间关系。从热力学上阐明了中锰钢能够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相似文献   

7.
应用JEM-2010高分辨电镜和Quanta-400型环境扫描电镜,运用试验与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纯铁的块状转变和钢中的贝氏体相变,通过对相变的形核、长大,贝氏体亚单元和组织的形成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认为贝氏体相变与块状转变存在亲缘关系.依靠随机涨落,形成贫碳区,贝氏体铁素体在贫碳的奥氏体中形核.Fe原子和替换原子通过热激活跃迁、界面扩散或切变等方式,重复产生亚单元.在亚单元边界处,富碳奥氏体析出碳化物或成为残留奥氏体.贝氏体相变机制具有过渡性,即切变扩散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贝氏体相变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贝氏体相变理论争论多年.研究贝氏体相变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运用理论的综合分析的方法,从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入手,讨论了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组织形貌、亚结构等与相变机制的联系,认为贝氏体相变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提出贝氏体相变机制是过渡性质的扩散切变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贝氏体在奥氏体贫碳区马氏体式切变相变机制为:γ→γ'(贫碳)+γ1(富碳)→x'(与y’同成分)+γ1→BF+γ1.整个相变过程受碳扩散控制.热力学分析表明,贝氏体切变形成具有热力学可能性,贝氏体相变具有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普遍认为马氏体相变机制是切变机制,但与实际基本上不符.从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两方面综合论证了切变机制的缺陷,指出:(1)表面浮凸是相变体积膨胀所致,不具备切变特征,表明切变机制缺乏实验依据;(2)马氏体相变驱动力不足以克服相变阻力.切变消耗的切变能量太大,达208~320×10^3J/mol,远大于相变驱动力;(3)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形核模型和切变长大模型均难以解释实验现象.半个世纪来不断改进仍然与实际基本不符,故切变机制是不成功的,并非成熟的理论,应于摒弃.探讨了新机制,指出马氏体相变是原子集体、协同的、无扩散的热激活跃迁位移,在此过程中马氏体中产生极高的位错密度,计算可达10^15×cm-2,与奥氏体保持半共格.新机制符合热力学条件,在晶体学、形态学上可解释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可拓策略存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国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7):1091-1093,1107
对于∑和A不相容之矛盾问题的解决在经典命题逻辑的范围内是无法实现的,而在可拓逻辑的框架下这是可能的.首先定义了变换、可拓变换、解悖变换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增加型变换、蕴涵型变换和删减型变换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的可能性,最后证明了使用变换解决矛盾问题的三种策略的逻辑存在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种质系统在多种植物遗传转化上的应用,分别阐述了花粉管通道法,胚囊、子房注射法,浸渍吸收法,花粉转化法等转化方法,并提出了各自的适用范围。总结了种质转化系统的优点,列举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A.K.N.S系统与Kaup-Newell系统之间的规范变换,详细研究了这两个系统的Darboux变换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Kaup-Newell系统的两个基本的Darboux变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平面场透射变换的固定元素,并对其进行了数学分析,最后举例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与线形正则变换相关的二维一般哈密顿系统。并利用幺正变换计算了变换后和变换前的薛定谔方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科技转化途径进行了探讨和归纳,提出了技术转化的三种途径。同时,对转化方式和达到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T12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后得到的片状马氏体组织,认为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部,片状马氏体呈分形结构。实验表明在不同的相区,随淬火加热温度增加,分形维数D_f增加。在T=820℃附近D_f有一较大的变化,是由于A+FesC两相区向单相A区的转变所引起,同时也讨论了分形维数D_f与淬火组织硬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主要论述了在计算机上绘制射影变换图形的解析法,它与作图法相比,具有作图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曲线投射法及其应用,前人已有论述,本文以实例阐述曲线投射如何与各种几何变换方法相结合求出相贯线上的特殊点和一般点,以实现类似特殊相贯体的相贯线的完整求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理论中常用的(齐性的、符号差为(1,n)的)Lorentz变换及其群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