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向东  林国 《广东化工》2003,30(3):18-19,24
本文分析了Biaxially Oriented Plastics Polypropylene(BOPP)薄膜鱼眼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薄膜鱼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聚氯乙烯树脂“鱼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在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二次聚合、快速粒子的形成是产生“鱼眼”的主要因素。减少或消除“鱼眼”的措施:(1)保证放净浆料,加强水洗;(2)保证搅拌装置程控阀、调节阀正常运行;(3)优化聚合体系;(4)加强装置的维护。  相似文献   

3.
“鱼眼”成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鱼眼形成原因,提出了减少鱼眼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降低聚合温度,调整复合引发剂配比、链转移剂用量,加入抗“鱼眼”剂等进一步优化工艺配方,制得“鱼眼”少、树脂质量好的聚合度800的PVC树脂。  相似文献   

5.
着重分析了聚合过程中鱼眼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减少鱼眼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鱼眼"是透明或半透明塑料薄膜或片材中明显可见的"鱼眼"状缺陷,即树脂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塑化的粒点.笔者对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金泰)PVC树脂生产中出现的"鱼眼"超标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1"鱼眼"产生的原因 (1)"鱼眼"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二次聚合. ①在聚合反应结束进行出料冲洗时,若冲洗水压力或水量不足,釜内部分浆料未能冲洗干净,这部分浆料在下一釜聚合反应时发生二次聚合,就会形成"鱼眼".若生产中出现"鱼眼",应立刻检查出料结束后釜内是否干净,即可快速判断是否由此原因产生"鱼眼".  相似文献   

7.
悬浮聚合PVC树脂中"鱼眼"的产生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聚合过程中“鱼眼”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聚合过程中减少鱼眼形成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冬夏两季所测聚氯乙烯树脂鱼眼数有明显差别这一现象,对炼胶机制片过程作了传热计算,从而分析出加工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引起鱼眼测试误差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对塑炼温度和时间对鱼眼的影响作了定量说明。  相似文献   

9.
丁一  张磊 《影像视觉》2009,(10):130-133
鱼眼效果一直备受个性玩家的追捧,但仍属于比较“小众”的摄影方式,很少人会将鱼眼镜头作为必备的摄影装备,多数人追求的还是它别具特色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教你使用门镜制作简易鱼眼镜头的方法,轻松体验鱼眼拍摄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王润东 《聚氯乙烯》2011,39(10):32-34
介绍了PVC树脂“鱼眼”的定义及其测试方法,分析了影响“鱼眼”数测试的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测试程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丁一  ;张磊图 《感光材料》2009,(10):130-133
鱼眼效果一直备受个性玩家的追捧,但仍属于比较“小众”的摄影方式,很少人会将鱼眼镜头作为必备的摄影装备,多数人追求的还是它别具特色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教你使用门镜制作简易鱼眼镜头的方法,轻松体验鱼眼拍摄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薄膜中"鱼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聚乙烯中存在交联点、杂质或结晶物,针对聚乙烯DFDA7042吹膜制品"鱼眼"异常的情况,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高温核磁共振碳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分析"鱼眼"区域树脂与非"鱼眼"区域树脂的结构差别。结果表明:聚乙稀薄膜的支化度为17.4个/1 000 C,"鱼眼"的支化度为40.5个/1 000 C,说明形成"鱼眼"的聚乙烯分子中支化度很高,两者的结晶行为不一致;"鱼眼"为高支化小分子聚乙烯;"鱼眼"的形成是部分聚乙烯在吹塑的膜泡冷却段结晶速率过快,先于周围的DFDA 7042形成非晶区球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客户反映的一次性手套出现"鱼眼"的问题,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水是一次性手套出现"鱼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混炼时间、混炼温度、剪切力、增塑剂用量、加工改性剂用量对PVC树脂"假鱼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5个因素均会影响PVC树脂的"假鱼眼"数,其中混炼时间、增塑剂用量对PVC树脂"假鱼眼"数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在加工中产生“鱼眼”的原因进行了较全面分析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 ,综合提出了聚氯乙烯生产中“鱼眼”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江苏北方氯碱集团有限公司为提高PVC树脂质量,降低“鱼眼”数、杂质粒子数,提高白度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试聚氯乙烯(PVC)树脂的基本性能,剖析其颗粒内部结构,分析了PVC制品中形成"假鱼眼"的因素。结果表明:树脂颗粒分布较宽、质量平均粒径较大,易使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偏大也易使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颗粒皮层结构较紧密、颗粒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以及孔隙率较低影响了增塑剂的吸收量及吸收时间,是造成PVC制品"假鱼眼"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PVC树脂"鱼眼"数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鱼眼"数测定数据准确度的因素,如放置时间、温度、试片厚度及操作时间等。  相似文献   

19.
正在PVC加工过程中,"鱼眼"不仅会降低塑料制品的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而且"鱼眼"脱落还会使薄膜穿孔,影响制品外观和使用质量;特别是对于电缆制品,"鱼眼"不但影响外观质量、电性能、热老化性能,严重时还会引起电击穿事故。因此,有效控制"鱼眼"数是提升PVC品质、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重要工作。1 "鱼眼"产生原因"鱼眼"是一种难塑化的PVC树脂颗粒,其结构紧密、质地坚硬、内部缺乏孔隙,其产生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多年的生产经验,对聚氯乙烯成品“鱼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减少“鱼眼”产生的相应对策,其中最主要的关键是生产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