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液化温度和时间、糖化温度和时间、酶用量、pH和底物浓度在糖化过程中对糖化质量和DE值的影响,确定了陈粮大米糖化工艺的最适条件为:液化pH5.8-6.0,α-淀粉酶10-12U/g干物质,105-108℃维持5-8min,闪冷到95-97℃,保持90-120min;糖化pH4.2-4.4,糖化酶100-120U/g干物质,温度60+2℃,时间28-32h。   相似文献   

2.
味精生产中陈粮大米糖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液化温度和时间、糖化温度和时间、酶用量、pH和底物浓度在糖化过程中对糖化质量和DE值的影响,确定了陈粮大米糖化工艺的最适条件为液化pH5.8~6 0,α-淀粉酶10~12U/g干物质,105~108℃维持5~8min,闪冷到95~97℃,保持90~120min.;糖化pH4.2~4.4,糖化酶100~120U/g干物质,温度60+2℃,时间28~32h.  相似文献   

3.
4.
南方多数谷氨酸发酵厂大都采用大米制糖,近几年由于杂交米种植的推广和普及,原先工业上使用的早米,由于各种原因,正逐步被品质优、产量高的杂交米所取代,原先的早米、蛋白质含量低,基本上都是直链淀粉,淀粉含量70%左右。现在的杂交米的蛋白质含量增高,淀粉含量也高,……  相似文献   

5.
对味精厂大米糖化后以残渣代替部分豆柏为蛋白质原料,以沪酿3.042为菌种,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方法酿造酱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佳投料比、制曲时间和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6.
双酶法生产玉米酒精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双酶法玉米酒精生产的液化和糖化工艺条件。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液化温度90℃,pH值5.5,液化时间3.5h,液化酶的添加量0.035g/100g玉米粉;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温度58℃,pH值4.5,糖化时间2.5h,糖化酶的添加量0.3g/100g玉米粉。  相似文献   

7.
在100L规模上,通过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膨化大米辅料酿造啤酒的外加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规律,得出最佳的糖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在100L规模上,通过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膨化大米辅料酿造啤酒的外加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规律,得出最佳的糖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5因素5水平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膨化大米辅料酿造啤酒中糖化工艺参数对双乙酰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参数为:辅料含量为46.88%~47.12%,料水比为1:4.85-1:4.94,50℃蛋白质休止时间为50.75-51.60min,63℃糖化时间为40.50-41.15min,70℃糖化时间为29.20-30.00min;各因素对啤酒中双乙酰还原时间的影响程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X1,X5,X3,X2,X4。  相似文献   

10.
板栗酒生产中糖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板栗原料利用率及板栗糖化液糖度,对板栗酒生产过程中的糖化工艺进行探讨。以新鲜板栗为原料,先经α-淀粉酶液化处理,所得液化液再由糖化酶糖化得糖化液。考察温度、pH、酶添加量、时间等因素对糖化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糖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糖化工艺参数为液化温度65℃,pH值为6.5,加α-淀粉酶量10U/g;糖化温度60℃,pH值为4.5,加糖化酶量80U/g,糖化时间100min。  相似文献   

11.
以大米为试验原料,葡萄糖值(DE值)和酒精度为考察指标,研究大米酒精发酵工艺对米醋生产过程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大米液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2.5(g∶mL),液化酶0.3%,氯化钙0.1%,液化温度97 ℃,液化时间90 min;糖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糖化酶0.2%,糖化温度65 ℃,糖化时间为60 min;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25%,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12 d。在此最佳条件下,最终发酵前醪液的还原糖含量和DE值分别达到19.8 g/100 mL和75.8%,发酵后酒精度达到12.0%vol,出酒率为37.67%。  相似文献   

12.
侯振建  卫红春 《酿酒》2003,30(2):40-42
黄酒酒性柔顺、酒体丰满、酒味醇厚 ,体现了华夏民族内在敦厚、寓刚于柔的文化精神 ,被世人誉为“中华第一味”、“东方名酒”。但是 ,和啤酒相比 ,黄酒含糖量高、酒精度高 ,多饮易腻易醉。按一般方法酿制低度黄酒或液态法黄酒 ,存在口味淡薄的问题。我们通过用α 淀粉酶液化、霉菌糖化和适度乳酸发酵积累产香物质、密闭状态下高温低温间隔陈酿、加入传统植物原料作酵母营养剂和黄酒风味增强剂 ,研制出风味良好的淡爽型低度乳酸黄酒。乳酸菌代谢物乳酸等物质能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繁殖、促进肠蠕动 ,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 ,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粉为原料,通过高温酶法液化后,添加葡萄糖淀粉酶进行糖化,以还原糖值(DE值)和葡萄糖质量分数(DX值)为评价指标,探讨糖化温度、糖化时间、pH值、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糖化条件为: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12h,pH值5.3,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45U/g。在此条件下,糖化液DE值为98.24%,DX值为98.16%。  相似文献   

14.
以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薏仁醋酿造中液化及糖化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再联合响应面试验对显著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液化温度、液化时间和糖化酶添加量;薏仁液化及糖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高粱添加量0.8倍,料水比1∶3,α-淀粉酶添加量0.3%,液化温度81.5℃,液化时间47min,糖化酶添加量1.9%,糖化温度60℃,糖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薏仁糖化醪还原糖含量可达13.2g/dL,总黄酮含量可达136.55mg/100g。该研究为薏仁醋产品研发中的液化及糖化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糯米、大豆、小米为原料制作满族酸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液化及糖化工艺。以葡萄糖当量(即DE值)为评价指标以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pH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分别对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液化最佳工艺为加酶量6 U/g,液化时间33 min,液化温度72℃,初始pH6.5,在此条件下液化DE值为21.32%±0.09%;糖化最优工艺为加酶量140 U/g,糖化时间5 h,糖化温度56℃,初始pH4.6,在此条件下糖化DE值为51.92%±0.13%。在此工艺条件下还原糖含量较高为0.0997 g/mL,可以为满族酸茶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以薏米为原料,以葡萄糖当量值(DE值)为评价指标,对薏米酒微生物发酵前淀粉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酶添加量、pH值、温度、时间对DE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2.0%、pH6.5、液化温度60℃、液化时间3.0h;糖化最优工艺条件为糖化温度55℃、pH4.5、糖化酶添加量2.5%、糖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最终水解液的还原糖含量和DE值分别达到6.87g/100mL和76.4%。  相似文献   

17.
大米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大米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并重点介绍了大米储藏保鲜、生物制剂保鲜和装备。  相似文献   

18.
《食品工业科技》2013,(06):236-241
目的:对碎米双酶解法制成注射用葡萄糖的制备工艺中液化与糖化工序展开研究,探求适宜此制备工艺中最佳的液化与糖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双酶解法,利用米氏方程数学模型,选用DE值、蛋白质含量、透光率等指标展开研究;结果:碎米的最佳粉碎度为6080目;液化酶的最佳用量为160U·g-1;液化最佳工艺为碎米粉至60目,调浆浓度25%~30%,液化时间30min,CaCl2用量为0.3%,pH为6.0,温度为90~95℃,鸿鹰祥酶用量为160U/g;糖化最佳工艺为鸿鹰祥糖化酶用量为150U/g干物质,普鲁兰酶用量为0.25U/g物质,糖化时间为24h,pH为4.2,温度为60℃。结论:通过本研究,解决了碎米酶解成注射用葡萄糖的液化糖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制成注射用葡萄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谢村黄酒发酵工艺,本实验以经焙炒处理后的黑糯米为原料,用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联合传统谢村麦曲,采用液态发酵工艺酿造黑米黄酒,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谢村黄酒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酿造工艺为:液化温度85 ℃,液化时间50 min,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为50 U·g-1;糖化温度75 ℃,糖化时间150 min,糖化酶添加量为70 U·g-1;料液比为1:2.5 g/mL,主酵温度为30 ℃,麦曲添加量为0.25%。该条件下最终所酿黄酒酒精度(20 ℃)为10.8%vol,总糖(以葡萄糖计)为6.4 g/L,花青苷含量为284.17 mg/L。该结果为优化谢村黄酒酿造工艺,深入开发新型保健化谢村黄酒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