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小城镇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探讨——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小城镇发展的热潮,国家对风景资源保护的力度也日益加大,与风景名胜区相邻相融、关系密切的小城镇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犹豫、徘徊,难以抉择。根据这类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小城镇为例,提出了这类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相互协调的“双赢”策略;实现小城镇建设与风景区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等。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1997,(1)
风景名胜是大自然赐与、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人们游览休憩、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更是难得的宝中之宝。在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利用好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结合太原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之见。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太原市的西南部,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景点晋祠、天龙山石窟距太原市区的距离分别为25公里和40公里。晋祠位于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处,始建北魏,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的难老泉常流不息,美如碧玉。主要古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为宋金所建。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以及历代所建古建筑30多处,形成了以圣母殿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可分为原野型、原野人居型、乡村型、城缘型和城市型5种类型,边缘地带具有边缘生态、边缘景观、边缘经济、边缘社会、边缘管理等共同特征,在保护与发展一系列的矛盾中,边缘地带与核心区的矛盾性质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策略,实行分区管理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必然选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边缘地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控制好边缘地带,才能保护好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探析——以福建菜溪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菜溪岩风景名胜区为例,试图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风景区总体规划的风景游赏规划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协调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以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广西的风景名胜区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规划编制落后、景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景区内建筑的杂乱无章或无特色等。这些既是个性问题也是全国风景区的共性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思考,以促进、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风景审美角度,总结、提炼并具体论述该景区内黄土高原、黄河、峡谷、瀑布等四大景观要素及其雄阔壮美的景观特色;挖掘其丰富的黄河文化及深广的哲理内涵,进而提出该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存在问题及开发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往往是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景观资源,如何体
现世界遗产价值应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工
作的重点。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世界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处遗产点,本文结合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围绕麦积山石
窟世界遗产价值体现这一中心思想,从研究
其遗产价值体系入手,进一步识别承载遗产
价值的空间载体,最后在总体规划的大框架
下,提出落实遗产价值体系保护和利用的具
体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风景名胜区内存在大量的村庄,它们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对风景名胜区而言重要的是资源保护,对农村来说迫切的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充分合理利用而又不破坏风景名胜区宝贵资源的前提下来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北京市风景区内3个不同状况村庄的建设,提出了几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期为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的相关文件颁布,是对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中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工作的重要补充。为支
撑该项工作的落实,亟须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风景名胜
区整合优化具体实施路径,特别对于庐山这样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交织重叠的区域尤为关
键。综合考虑政策逻辑、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形成行政事
权、特色保护、特色发展、协调治理、基础评价5个维度的评
估体系,构建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路径模型,最后通过反向思
考对相关政策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建立,原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管制存在多重管控、管制措施与功能用途不适应、空间准入条件模糊等诸多问题,已难以适应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风景名胜区应积极落实总规刚性管控要求,同时突出风景游憩等专项功能。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分级管控+分类管控+准入清单”的管制方法,形成兼具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多层次、全过程的空间管制模式,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指导风景名胜区差异化、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6.
17.
功能分区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归纳、分析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特点的基础上,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重点分析特大型分散式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分区特征和划分方式,提出功能分区与保护区相衔接的思想,使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科学和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风景名胜区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其实质是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这一棘手的问题,规划师不应该回避问题,一味地抱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因此该文以安徽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研究在现有管理体制、规划制度下,如何更好地解决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控制和管理城市向外无限扩张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一些城镇被风景名胜区包围着,而其中心城区又不属于风景名胜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势必向风景名胜区周围蔓延.位于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镇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基于风景名胜区特征和城镇的特点,研究以花山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镇为例,对风景名胜区包围下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