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龚斌 《建筑与环境》2009,3(2):33-35
轨道交通站点的选址对厦滘站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有直接的影响。本规划通过分析规划地块在广州城市格局中的地位,确定其发展目标,生成其总体发展框架,提出适宜的土地开发模式和空间意向。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当中,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轨道交通往往会从城市的核心区域穿过,已经不单单只是对传统的交通功能进行承担,还需要进一步让城市的空间功能叠加,进行单一的土地开发已经无法与当前人们的复杂型需求相吻合,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一种深层次、综合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拓展,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土地一体化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本文重点分析和研究,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站城一体化开发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轨道交通站域地下公共空间正逐步迈向网络化建设时代,通过分析其发展思路,明确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关键一步,并进一步分析其基本特征、空间组织类型,阐述站际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价值。同时,对其开发思路做出一定探析:以“点—轴系统”理论的生成逻辑为基础,探析站际地下空间结构建立过程;分析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并根据其城市发展阶段及所在区位,将站际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并探讨其特征,及建立其与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的关联,以作为我国日后地下空间开发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倡导新型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大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结合轨道交通进行"站城一体化"的开发愈发受到关注,是城市实现紧凑发展、空间品质和活力提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上海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为例,把握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践行"站城一体化"开发理念,就如何从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空间整合、实施管控四方面提出设计思路,以其能够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发展及紧凑城市形态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使用便利程度和空间环境质量影响着轨道交通出行比率,而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其出行率的高低反映着城市建设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国际成功经验表明,站点地区开发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本文以北京东站地块规划设计为例,对站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块建设方式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轨道交通枢纽地块与城市的一体化水平和站城之间在交通衔接、产业相关、空间互补以及场所文脉这几个方面的协调水平息息相关。衔接良好的交通方式、促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空间环境品质、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建筑景观特征,以及与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交通枢纽的发展,满足人们便捷出行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从而实现站城一体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商业互动开发是引导城市空间演变与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动力。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代表性地铁站点,利用平均最近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比分析站域商业集聚与演变特征,建立回归模型初步探讨影响站域商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轨道交通的介入推动站域商业布局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并促进商业设施总量增长与集聚加速,且对于城市级站点的加速作用更为显著;(2)以购物类业态为主的商业开发在轨道交通介入下日益提升,体现了乘客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站点周边餐饮服务类业态的集聚分布,反映出乘客在其周边快速消费的行为特征;(3)轨道交通的介入是站域商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站点日均客流量和出入口数量与商业集聚呈显著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7.
日本轨道交通车站在周边城市化综合开发、站城一体化建设方面展示出了突出的成就。论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日本轨道交通及其站城一体化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踏勘,从城市空间结构、市场机制、资金平衡模式、政策支持、法制化支持5个方面揭示日本轨道交通枢纽地区"站城一体"空间形态背后的逻辑闭环。  相似文献   

8.
国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车站附属设施的规划与设置往往千篇一律,与周边建筑衔接与结建方面的考虑较少,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产生重大影响。为实现资本金的及时到位,避免轨道建设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厦门市建立了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捆绑的综合开发机制,既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又带动了轨道沿线的客流。文章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杏锦路站南侧地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综合开发后再结合不同标高提出分层出让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地下空间开发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海市临港新城轨道交通滴水湖站地下空间开发为例,阐述大型地下空间安全运营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以及采用综合监控系统的方法实现大型地下空间智能化、集约化综合监控与管理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协同论的角度切入,对我国当前轨道交通站域开发的协同发展需求进行论述,提出站域空间形态的功能协同、空间协同、资源协同和文化协同,以期建构轨道交通站域开发紧凑、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 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 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 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 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 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 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 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 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 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 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 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 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 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 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 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 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 “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齐亮  王惠婷 《建筑与文化》2016,(12):214-215
本文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探讨分析TOD交通发展模式中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及用地性质的最优化设计,以实现空间的集约利用,并以徐州市1号线韩山站为例进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分析,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TOD背景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相关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于工程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协同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趋势,能推进地区机能高效运作、实现地区催化作用、促使公交优先的紧凑发展模式、形成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文章在研究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同时,指出空间发展趋势并提出城市设计推进协同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城市立体化扩展趋势的愈加明显,结合城市地铁站点立体开发利用以及站点综合开发将是今后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对香港、日本地铁上盖案例简要分析,结合闵行区莘庄地铁上盖规划研究项目,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立体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未结合周边建筑的形式、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的结合概念。系统地介绍了三种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结合的主要模式,分别从空间组织、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结合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的案例印证了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组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铁路客运站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五种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的站点布局衔接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服务的乘客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函数,结合算例用单纯形法求出每个时间段内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正在国内快速发展,但地铁建设对车站片区城市发展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触媒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本文对地铁工程与周边项目元素系统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触媒理论为指导,根据深圳地铁建设经验,从城市规划、系统项目元素建设、地下空间产权以及优惠政策等角度对如何发挥地铁建设触媒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可供城市规划、地铁建设以及地下空间项目审批等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洋  曹峰  谢友鹏  马巍 《城市勘测》2020,(1):170-172,176
地铁与高铁相比有地下隧道空间狭小拥挤,曲线半径小,通视条件差的特点。针对传统的铺轨基标测量方法难度大、效率低,结合地铁地下隧道的结构与施工特点,尝试了利用连续自由测站法进行地铁铺轨控制网的测量,讨论了控制点的埋设要点以及作业方法,对不同区段控制网的接边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自由测站方法的铺轨控制网布设灵活、方便,测量精度能够适应地下隧道的复杂环境,满足地铁铺轨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理想模式。通过总结香港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成功之处,针对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并借鉴“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量日益增长,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资金短缺已成为部分城市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财政来源比较少,发展新型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实践,BOT、BT以及"轨道+土地"融资模式存在各自的优点和问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大、外部效益高的特点,将BT模式与利用土地储备融资相结合,形成"BT+土地储备"融资模式,作为可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采用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