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在缓解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拉动内需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面临着许多可持续性堪忧的困境。作为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国家,新加坡通过富有特色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成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系统总结新加坡在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方面的策略,根据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黄秋佳 《江西建材》2014,(11):252-252
住房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控制我国房价的上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县区政府是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实施单位,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健全,中央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直接影响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就对县区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谈,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崇左市为例,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预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保障性住房的年度建设安排四方面探讨了崇左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及措施,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根源在于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目标及其定位下的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从比较住房政策及供需模式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他国家公共住房模式实践经验的梳理与剖析,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现况,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目标政策模式,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模式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国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政府需在未来若干年中解决数以千万计的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紧缺的问题,资源优化配置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关键链方法基于"项目优化必须从整体而非局部的角度出发"的思想,充分考虑了任务的依赖性与资源约束,可以从地区战略的视角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多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并行实施遇到的资源争夺问题,更好地保证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刘旭旸 《城市建筑》2014,(11):378-378
保障性住房不仅解决了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还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了一定的住房机会。现如今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一地对其进行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新一轮住房改革,我国政府计划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在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造的同时,也出现了住宅品质较差、运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实施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选定政府、保障对象和建设单位作为保障房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构建了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性能评价、配套设施评价、财务评价和运营管理评价4 个子系统,并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综合评价体系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其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对当前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持续性发展,为人民创造福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住房商品化的改革,人类的居住需求和房屋价格高企的矛盾日益突出,住房问题成为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我国从1 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开始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不足、建设资金缺乏、地方政府缺乏动力、法律监管空白等原因,虽然历经十五年,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仍然滞后,人民居住矛盾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保障性住房是当前我国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政策性住房,它的建设与分配有相应限定条件,所以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应结合该住房的特性进行设计,对关键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彭晓丽 《山西建筑》2005,31(20):34-35
从住宅的总体性能出发,在保证舒适度、卫生度、安全度、健康度等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通过深入生活,熟悉不同居住对象的新的居住行为方式、内容,使得住宅设计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的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条发展路线的梳理,结合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住房保障是住房市场的必要补充,是对社会财富合理再分配的观点。提出了住房保障应当与住房市场相互协调,住房保障的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互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香港公屋本质,公屋设计和居住实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香港在不同时期的公屋政策,公屋设计及居住实态。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migration, perceptions of housing availability and production of new housing stock in Sweden. This is done using survey data on housing availability on the municipal level, dating from 2005 to 2015. Primary findings show that on the national scale, as well as in rural areas and smaller urban areas, internal migrants have stronger impacts on housing availability than foreign-born migrants. However, when breaking down foreign-born migrants into smaller groups, it is found that refugees have strong impacts on housing availability, too. Furthermore, evidence of overall and refugee migration having an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new housing stock is also found.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目前广州房地产市场上的住宅户型的分析并结合作多年的设计实践,提出了人性化住宅设计的理念以及户型设计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7.
取消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后,住房市场向何处发展是政府、开发商和购房业主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住宅产业发展过程中现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概括了推进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保障性住房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总结了自政府出台推行小户型住宅政策以来,建筑师对小面积住宅设计技术途径的探索,对典型户型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中低收入的保障性住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inking Alike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plann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of selected attitudes of a sample of Dutch, Spanish, and American planners from the mid 1990s. It looks specifically at the extent to which planners in these three countries think similarly or differently about a range of process, substantive, and work-setting issues relevant to the planning field. While differences show up on some attitudes in the process arena, we found that the three groups of planners thought much more alike than differently than the national, cultural, and planning system contexts in which they operate would have suggested. We discuss the dimensions of a common planning ideology that cut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inding for the planning field in a glob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