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央行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引起了关于期房预售制度去留问题的大讨论,金融部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对期房预售制度的看法莫衷一是。期房预售制度是市场经济框架下的一项制度设计。用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期房预售制度,能够对我国的期房预售制度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制度变迁的。  相似文献   

2.
商品房预售制度具有法律上的不平等性和经济上的垄断性,其负面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5年人民银行甚至提出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建议。笔者从完善商品房制度的目的出发,对商品房预售制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商品房预售制度具有法律上的不平等性和经济上的垄断性,其负面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5年人民银行甚至提出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建议.笔者从完善商品房制度的目的出发,对商品房预售制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许远明  杨雪 《重庆建筑》2006,(6):132-134
商品房预售制度具有法律上的不平等性和经济上的垄断性,其负面效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5年人民银行甚至提出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建议。笔者从完善商品房制度的目的出发。对商品房预售制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8):199-200
商品房预售作为房地产企业最直接的融资方式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得以普遍运用。但由于现阶段我国仍缺少一套完整且可行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给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的秩序带来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以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方式,防范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安全隐患,保障购房者的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1)
前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住房绿皮书》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2-2013)。绿皮书中明确提出,建议取消期房预售制度。而在住建部的记者招待会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商品房预售制度短期内不会取消。此举无疑让房地产商暂时松了一口气。其实,商品房预售制度自实施以来,一直广受争议,这些年来,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那么,是否应该将预售制度取缔呢?本文通过分析取缔预售制度将带来的影响,认为单纯取缔并不是一剂良药。进而提出完善措施,以期使预售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房地产预售市场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制度,导致了许多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道德风险。开发商在预售中披露的信息,不但不能引导市场,反而误导了购买者,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窘境。利用法律规制的手段,建立良好的商品房预售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开发商在商品房预售中的信息披露义务按照传统的习惯,交易双方愿买愿卖,只要依照诚信原则,互不欺诈,交  相似文献   

8.
现行法规与商品房预售交易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房预售作为房地产商融资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当前业界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通过预先发售尚在建造中的房屋,开发商得以迅速回笼周转资金,从而有助于扩大投资循环,使处于静态的资产真正成为"资本".然而,商品房预售交易的特点决定了预购人支付房款在先而开发商转移房屋所有权在后,在实际办理产权过户登记前开发商在法律上仍保有商品房的所有权,预购人则仅享有债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1)
商品房预售在我国已不再是新鲜的事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预售这种销售方式不断显现出其优势。但是,在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蓬勃发展的同时,纠纷也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格式条款、定金、市场准入与退出问题上。本文针对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品房预售制度自20世纪末从香港引入内地,为繁荣我国商品房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之产生的众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诸如侵害消费者权益、加剧金融风险等。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些社会人士呼吁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但笔者通过探讨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尚未具备取消预售制的条件,并提出完善我国商品房预售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宋亚琳 《城市建筑》2014,(24):192-192
房地产预售制度是目前房地产融资制度和销售制度的核心,它的运行状况关系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实践看,预售制度在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对房地产预售制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预售制度是目前房地产融资制度和销售制度的核心,它的运行状况关系到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从长期实践看,预售制度在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对房地产预售制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双碳”目标视域下,发展被动式建筑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推进被动式建筑产业化发展,选取政府和开发商为博弈主体,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被动式建筑市场中的主导关系进行分析,揭示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并构建演化博弈及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驱动被动式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因素。结果表明,开发商增量成本(D3)的减少、政府补贴(S)与惩罚(P)的增加均可促进开发商开发被动式建筑。其中降低开发商的增量成本效果最好,政府的补贴次之,给予开发商惩罚的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参与主体包括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能效测评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本文通过对参与主体的界定以及其特点和作用的分析,同时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了需求侧主体消费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制度中需求侧主体的运行机理,并对现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保障房配建是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重要模式,而开发商配建动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顺利推行。在阐释保障房配建运作模式现状,剖析开发商配建积极性低的原因基础上,从土地供应、配建保障房的商品房类型、房屋产权、租金设定与支付、准入与退出管理5 个方面进行了基于市场化的保障房配建模式优化;运用博弈模型进行可行性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可行;根据保障房配建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规及政府监督机制、合理规划配建比例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激励开发商进行保障房配建,完善我国保障房配建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朱文斌  闫立鹏  宋书扬 《山西建筑》2007,33(35):271-272
分析了建立健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从起源、发展和种类等方面就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进行了探讨,并对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进行了对比,以提高我国的工程担保和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引入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是破解工程质量管理的巨大压力、创新质量管理体制的迫切要求。分析推进工程质量保险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工程建设特点的、强制性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并从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质量保修和保险制度衔接、独立质量检查机构引入、质量监督制衡、市场主体培育、试点示范工程选择等方面提出推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成为解决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 IDI 制度还在试点探索阶段,相关利益主体的协作关系还未明晰,配套的保障体系也未健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 IDI 制度下参与住宅工程建设、保修与行政管理的建设单位、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建立了“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政府”博弈模型,并求其均衡解,进而探究三方主体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明晰三者间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关系,并提出 IDI 制度良性运行的制度补偿方案。结果表明:政府对保险的补贴金额及对建设单位的补贴比例、保险公司管理成本、质量保险赔付额、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保费、建设单位的投保概率等因素会影响三方的策略选择。通过采取保险强制措施、优化 IDI 产品设计、建立完善保险体系等手段能有效地改进各个主体的行为,从而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北京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把住房这样一件大事过多地依赖于市场方式解决,建房完全依赖开发商,开发商从竞争走向垄断,开始老百姓还得点实惠,后来房价飞涨,政府稳定房价政策难以落实,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利,有房者沾沾自喜,无房者望房兴叹,买房无望。解决问题的措施应是多元供给住房,出台政策鼓励大单位自建房,打破开发商独家垄断。同时,再辅以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加大炒房成本,规范开发商行为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晓宁  向铭铭  张家平 《山西建筑》2009,35(24):221-222
介绍了建筑工程保险的性质、特征及作用,分析了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建筑工程保险的推行障碍,指出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工程保险制度的具体措施,以期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