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西安市的居住区建筑密度也随之快速增大,日照时间不充足、自然通风情况差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其中,室外风环境是影响建筑能耗、人们生活环境品质,乃至行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Phoenics软件对西安市居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合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室外行人高度风环境进行定量评估,针对居住区风环境对建筑的布局分布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在建筑设计阶段改善室外风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中主要研究构建建筑室外风环境参数化模拟方法和工具,为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与案例参考。研究综合应用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技术、参数化编程技术和CFD仿真模拟技术,基于OpenFoam在Grasshopper平台中建构了室外风环境参数化模拟模型,通过实测验证模型准确性,并结合寒地某建筑实践项目展开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建筑室外风环境参数化模拟能够显著提高室外风环境模拟效率,精度较好。项目建构的建筑室外风环境参数化模拟方法和工具适于方案创作阶段的建筑设计多方案比较,可为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决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改善建筑室外风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市某小区为例,根据建筑室外风环境影响因素,设计不同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朝向方案,采用Phoenics软件模拟夏季和冬季主导风向下的小区室外风速、风压和建筑前后压差。模拟结果表明,小区某些位置会出现涡旋、无风区或建筑前后压差不满足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建筑室外风环境的要求。这将不利于行人室外通行、小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建筑室内通风。鉴于此,通过调整小区部分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得到一种优化的小区模型,使其模拟结果同时满足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夏季和冬季建筑室外风环境的要求。优化结果可被建筑设计单位参考,用以调整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自然通风是重要的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对于节能减排、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简称CFD)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将其运用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能够为更精确地预测设计方案的建筑风环境提供依据,建筑师结合建筑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从总体布局、建筑形体、围护界面3个层面通过CFD风环境模拟来进行建筑自然通风优化的方法与实例研究,为建筑风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1 BIM技术参与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随着我国人均能耗的逐年增加,国家对建筑节能愈发重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被摆上日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绿色建筑设计,BIM技术的优势日益凸显。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分析影响绿色建筑条件的采光、日照、通风、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材料等建筑性能的方方面面;可分析、实现最低建筑能耗,并借助通风、采光、气流组织等对人体舒适度进行分析及改善,实现节能环保;可在项目方案阶段适时进行日照计算、模拟风环境等,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回方案设计,为建筑的绿色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使建筑成为真正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6.
场地风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风环境不仅能够改善建筑场地的舒适度,还能为室内的优质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在某小学的设计竞赛方案当中,通过前期对基地的区位、风环境参数、景观、道路、噪声条件的分析确定建筑体块关系即初步方案,利用Phoenics软件对初步方案的建筑体块进行风环境模拟,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找出风环境缺陷,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设计直至使其满足风环境要求,从而得到风环境适宜的建筑体块,为下一步深入设计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甘路 《江西建材》2022,(1):55-56
文中对BIM+GREEN技术的概念与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其在高性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结合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对建筑的光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等性能进行模拟和优化设计,推动高性能建筑设计与节能发展.  相似文献   

8.
尚涛  钱义 《华中建筑》2013,(1):48-51
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是绿色建筑认证模拟中的重要一项内容。该文以武汉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基础,运用Airpak软件的RNG模型对武汉大学茶港小区冬夏两季风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评价。通过模拟住宅小区建筑环境的室外舒适度和建筑单体压力分布的情况,研究得出该小区基本符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住宅室外风环境的要求: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夏季自然通风。同时,该模拟可从构建良好的风环境角度来指导当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和方案决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立足于绿色建筑被动设计手法,关注性能工具与绿色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以及相关性能工具所涉及的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环境性能。着重探讨这三类环境性能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对建筑各个层面的影响,如立面设计、造型设计、空间组织等。同时,研究绿色建筑设计性能工具由手工模拟逐步转为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势态。其发展趋势让建筑师直观并准确了解环境性能作用于建筑的影响结果,给绿色建筑设计带来全新的变革。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案例分析比较,同时结合项目实践的经验,对绿色建筑的性能设计加以分析研究,试图启发基于气候因素的绿色建筑被动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和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手段.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深圳广电集团科技大厦为例,介绍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包括采光模拟-日照分析、光环境分析、噪声模拟分析、风环境分析、建筑能耗模拟计算等.通过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得出一些应用方法.供业内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敏  石峰 《华中建筑》2010,28(10):73-76
结合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对阳光小学的风环境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了绿色建筑风环境整合设计的方法,即针对实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建筑风环境设计的三个层次:建筑群体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进行整合,并运用CFD模拟的方法进行辅助设计并检验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结合建筑的生态学及结合生态的建筑学进行研究,对绿色智能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从建筑方案、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及室内环境设计等方面作了论述,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性作为建筑高效性的一个或一系列的指标,在生态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基础上,有一系列的绿色建筑工具,涵盖规划、建筑、结构、机电暖通工程、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主要有材料手段、性能手段、设计策略手段。根据我国建筑设计的特点和绿色建筑的核查标准,设计出一套便于操作的技术措施和核查体系,是提高建筑物性能、实现生态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从中西方传统建筑理论中对气候的适应性入手,研究不同季节的气流、降水、日照等气候因素对建筑环境和舒适度的影响,以及绿色建筑对气候环境的应对策略。同时,以郑州某剧院方案设计为例,以气候、场地基础条件分析为契入点,通过对风环境、光环境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模拟分析,探讨了绿色建筑从策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技术要点,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杜新纪 《城市建筑》2013,(6):28-28,32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们对于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体系与环境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体系对环境的破坏。本文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入手,了解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并对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郭泓  昝雪娜 《山西建筑》2012,(23):18-19
针对绿色建筑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分别从能源、植物利用、水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角度入手介绍了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及实现途径,以期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同济大学文远楼周边风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丽 《华中建筑》2010,28(5):29-30
通过计算机对规划方案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尚处在探索阶段。该文通过对同济大学文远楼周边建筑风情况模拟,以上海市多年平均气象要素作为初始条件,计算过程中选用Fluent Airpak软件进行流场模拟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旋涡、风影区……在建筑周围分布的情况,并分析产生的影响。实验表明,运用Fluent Airpak对建筑物周边的微观气候环境进行模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建筑群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是我国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长沙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从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项目推广等方面,分析了长沙市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长沙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探讨适合长沙市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Wind tunnel testing of generic low building models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UWO) in support of an initiative by Texas Tech University (TTU)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to create an aerodynamic database for low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the basic models, testing configurations, the wind simulation, the standard archival format for distribution of the data, and a basic analysis of the data. Part 2 present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data with existing wind load provisions in building codes.Basic quality checks of the data are made via limited comparisons among the data obtained during this study. Parametric comparisons based on roof slope, building height and building plan dimension show that the data obtained within this stud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ed aerodynamic behaviour. Comparisons with full scale TTU data show that the wind tunnel tests match the full-scale reasonably well, but cannot reproduce the largest of the peak point suctions near roof ed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