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花生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CO2流体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和花生仁粒度等因素对花生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花生油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3℃,花生仁粒度20目,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1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花生油萃取率达到96.16%.对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FE-CO2流体萃取的花生油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达78%以上,符合一级花生油的标准(GB 1534—2003).  相似文献   

2.
橘核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橘核油的优化方案,即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CO2流量25L/h、萃取时间3h。在最优条件下,油脂得率为(11.34±0.8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橘核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为80.30%,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2.53%和26.40%。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超声波对超临界CO2萃取(SCE)柞蚕蛹油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温度、压力、时间、柞蚕蛹粉细度、有无超声时超临界CO2萃取柞蚕蛹油的得率.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USCE)相比超临界CO2萃取(SCE)能提高柞蚕蛹油的生产效率和萃取率,节约生产成本和降低生产能耗,USCE萃取柞蚕蛹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时间90 m in,压力20 MPa,粉碎度100目,萃取率可达到28.92%.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喷雾干燥得到的蛋黄粉中萃取分离蛋黄油的机理,在本文所列的实验条件下消除了内扩散的影响,萃取过程主要受颗粒表面层流膜内的扩散控制,全部萃取过程分萃取弱吸附型的蛋黄沾分子和萃取强吸附型的蛋黄油分子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固定床内萃取蛋黄油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番茄籽油进行萃取,经过单因素和优化实验,对不同萃取时间、压力和温度下油的萃取率、脂肪酸组成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其中萃取时间和萃取压力对番茄籽油的萃取率影响显著(α=0.05),萃取温度影响较显著(α=0.1),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萃取率达96.34%,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由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番茄籽油的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C16:0)约13%,硬脂酸(C18:0)约5%,油酸(C18:1)约22%,亚油酸(C18:2)约56%,花生酸(C20:2)约2.8%,通过测定番茄籽油过氧化值、酸价、碘价和皂化价,显示番茄籽油有较好的品质,不同的萃取条件对番茄籽油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压力、温度、夹带剂用量对茄尼醇的超临界萃取过程的影响及超临界萃取茄尼醇的动力学。通过过程优化,获得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茄尼醇的最优化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M Pa、温度40℃、95%乙醇的用量为150 mL/100 g烟叶。采用数学模型预测最优条件下茄尼醇的萃取率,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比较温和的实验条件下,从蛋黄粉中分离出蛋黄油。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4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5h,在此条件下,蛋黄油的萃取率可达80.1%。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乌桕籽皮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了乌桕籽皮油的萃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量3因素对乌桕籽皮油萃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了乌桕籽皮油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36 ℃,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 h.此外,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乌桕籽皮油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乌桕籽皮油中脂肪酸含棕榈酸64.93%、油酸32.91%、亚油酸2.23%、亚麻酸0.458 3%.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及其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实验表明,可采用2级萃取工艺操作:第1级在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高辣素含量的油脂(少量),这一级把籽中大部分的辣素除掉;第2级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极低辣素含量的油脂(大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得辣椒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  相似文献   

10.
就影响超临界CO2萃取效果的诸多因素,如预处理方式、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夹带剂、分离压力、温度分别作了系统讨论并整体优化,有助于更好的设计和实施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获得最佳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了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和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超临界流体溶液快速膨胀结晶(Rapid Expand Supercritical Solution,RESS)和气体反溶剂结晶(GasAnti-solvent,GAS)过程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含能材料细化,废弃炸药回收与利用,炸药包覆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当前超临界流体在材料细化、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结晶过程中的形态与性质控制、晶体成核和生长模型等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技术在类胡萝卜素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超临界技术在类胡萝卜素化学中的主要应用,包括超临界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以及类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各项研究表明,超临界萃取技术操作简单且分离效率高;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时间短且对环境友好;超临界流体制备的类胡萝卜素微胶囊不仅稳定,而且可保持很高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及动态,对该技术的现状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4.
土壤介质中有机物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综述了土壤介质中有机物的提取方法,对近年来发展的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膜萃取和吹扫一捕集等预处理技术在土壤样品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比较,并对土壤样品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玉米黄色素的提取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超临界CO2法从水解玉米蛋白粉中提取玉米黄色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超临界CO2萃取玉米黄色素的工艺条件,并通过HPLC检测提取物中玉米黄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2h,CO2流速35kgh,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夹带剂15%元水乙醇,此时玉米黄色素产量为210.97μg/g。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了400mL SFE试验装置的萃取效果和运行情况,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性质及文中研究的工艺过程,讨论了SFE设备的设计及其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剂萃取法(PEE)、水蒸汽蒸馏(HD)法及超临界C02萃取(SFE)法从短毛独活中提取精油,并对所得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显示3种方法提取精油的收率分别为2.67%(PEE)、2.17%(SFE)和0.78%(HD),共鉴定出了59个化学成分,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质量分数,3种方法共有20种相同组分,其中含量最多的均为虎耳草素.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单元分离技术,作者分析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技术特性、工艺流程,探讨了其在食品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流体萃取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附近具有的独特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萃取的一门技术 .随着 1 978年首届超临界流体萃取专题研讨会的召开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 ,并推动了萃取技术的革命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及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环保、食品、精细化工和医药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及其萃取基本原理,讨论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具备的优点,评述了超临界CO2的特点,概述了国内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医药、食品、香料、石油化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开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