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常态背景下要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大学生,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为此研究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提出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和提倡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十分关键,学校可以组建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社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2.
《广西轻工业》2019,(9):177-178
挑战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给高校学子一个培养和展现自身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本文阐述挑战杯这类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基于挑战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的提出,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创新创业人才,使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进取精神和冷静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破旧立新,迎接严峻的就业挑战。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学校的实际,集中优势学科专业、顶尖师资力量和财力物力深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为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学生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4.
梁楠 《西部皮革》2021,(6):131-132
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联合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以工作室双创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内容围绕大学生电商平台自媒体创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方面起到一定的支撑。通过结合工作室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适度跨界、扩大专业应用程度,使专业精但不局限。视野扩大、形成自身创业模式。旨在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养成自觉学习、创新思维意识的素质,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高职艺术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量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探索研究其深刻内涵,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讨高职艺术专业"平台+项目+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最后从政策制度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考核评价、设计生产转化等方面对其深入实施提出建议,以期为同类院校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对"创新创造"及"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应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加重视。本文即从分析创新思维的定义及背景出发,探析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拓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为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为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就业与创业相关政策,以期能够通过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主动创业的人数还相对较少,所以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当中应该努力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一书从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知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创新思维与创业管理方面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以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为依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始积极探索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机制研究,探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新途径,从而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教育部也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为导向,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更应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列为重中之重。本文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调查研究了沧州市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其中,创新创业能力是培育人才的关键。以开展服装电商作为培育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途径,从创业规划、创业理念、创业实践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总结了大学生借助服装电商进行创业的优势和灵活性;提出了从服装市场分析、服装经营模式、服装营销策略方面引导大学生开展服装电商创业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通过服装电商创业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双创"教育是指"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等为目的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下,通过个人能力发挥,形成创业技能,在某个领域开拓事业的教育。创新与创业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后服务于行业,为行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对WeWork思维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创客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将WeWork思维模式引入高校轻化工专业创新创业课堂,从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管理、组织学术交流、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对高校轻化工专业大学生创客平台进行完善,并提出了优化轻化工专业大学生创业生态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家具设计专业为例,通过从社会、高校、教师与学生4个方面着手,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家具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断层、产品缺少创新等突出问题,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探索一条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就业岗位随之变动,就业压力无形中增大,以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形成普遍的社会与学校接轨的重要范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应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接轨的创业模式,艺术审美特质在创新创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校企结合双重教育模式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笔者通过研究艺术审美特质与产学教育的关系,得出以艺术审美特质为基础的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以“设作工作室”为例,在江西服装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平台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自强自主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开拓进取、为国家和社会作创业贡献的精神,实施个人或团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技术是具有创新内容的创业技术。倡导大学生自强自主型创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符合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向自强自主型创业,在校大学生应主动产生、储备创新创业技术,做好前期技术准备。可运用师生双主体创新创业理论指导,满足创业者、学校和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储备创新创业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说明:"创意山谷"项目设计是为本院大学生打造的创新创业特色平台,旨在帮扶有创业构思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学生在这里可以创建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开展创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9.
徐欣欣 《西部皮革》2022,(24):49-51
文章以大学生服装直播带货作为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并充分融合陕商精神树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在服装直播带货创业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与加强职业责任感,同时并提出了大学生服装直播创业的带货创业策略,以期进一步培育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思维,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改革思路,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在双创背景下进行高校体育课改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当下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各项能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课程研究提供发展思路。本文立足于高校体育课改发展要求的视角,分析素质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索素质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素质拓展融入高校体育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