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主观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斌 《计算机应用》2009,29(3):874-876
通过对开放网络环境中主观信任评价方法的讨论,引入可信性理论来研究主观信任的模糊性,并提出了极大化期望值准则下的主观信任量化评价方法。针对主体信任属性评价值以及评价权重均为模糊变量的情形,给出了主观信任模糊期望值的模拟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对主观信任评价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交易存在的安全性、可信度低和信任评估难的问题,在文中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主观信任的度量与评估,提出了一种新型主观信任评估方法,即针对一个给定实体,根据不同用户对这一实体多个关键属性的评价,经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灰色聚类分析综合出对于此实体的总评价。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评价可信度未知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较好地保留样本的完整性,提高了信任值的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遏制虚假评价对最终评价的影响,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客观性和可信性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观信任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交易存在的安全性、可信度低和信任评估难的问题,在文中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主观信任的度量与评估,提出了一种新型主观信任评估方法,即针对一个给定实体,根据不同用户对这一实体多个关键属性的评价,经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灰色聚类分析综合出对于此实体的总评价.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评价可信度未知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较好地保留样本的完整性,提高了信任值的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遏制虚假评价对最终评价的影响,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客观性和可信性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评价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王守信  张莉  李鹤松 《软件学报》2010,21(6):1341-1352
如何通过直观、简单和有效的评价方法,辅助消费者完成网上交易中的信任决策,已成为该领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信任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主观信任量化评价方法.使用主观信任云的期望和超熵对信任客体信用度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设计一种信任变化云刻画信任客体信用度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的信任决策提供依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支持信任主体的主观信任决策过程,对主观信任评价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模糊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可信计算中可信性影响因素,详细地讨论了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评估方法。把模糊逻辑推理同信任传递结合起来,采用基于相似度的加权模糊推理方法得到委托实体的可信度,评价信任模型的可信性,为可信计算信任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种主观信任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开放式网络环境中主体间的信任(简称主观信任)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主观信任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合理的直接信任评价和推荐信任评价的计算公式及相关的其他解决办法,解决了主观信任的评价;通过仿真实验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主观信任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以开放式网络环境中主体间的信任(简称主观信任)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主观信任评价模型;并给出了合理的直接信任评价和推荐信任评价的计算公式及相关的其他解决办法,解决了主观信任的评价;通过仿真实验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主观信任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集合的可信计算信任模型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信计算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信任模型的可信性评估是该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深入研究可信计算信任根、信任链及其可信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可信计算信任模型评估方法。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评估方法定义了不同的可信度度量规则和模糊集合,基于计算得到的可信度,评价信任模型的可信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集合的信任评估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可信计算信任模型的可信性,丰富了可信计算信任评估理论。  相似文献   

9.
现有公钥基础设施(PKI)无法实现对信任的细粒度控制。针对该问题,借鉴模块化的信任评估模型,设计一种基于主观逻辑的信任评估模型。利用主观逻辑中的直接信任、推荐信任、合意操作实现信任的建立、传递与评估,通过退化操作实现信任度随时间衰减的拟合,分析非独立的信任混联传递。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精确地计算信任度,提高PKI系统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信任评价研究中,为了提高实体间交互的可靠性与成功率,引进了信任的不确定度计算,并通过信任惩罚算法,防止交易实体的恶意行为。为保证信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信性,采用加权的信任云合并算法进行信任综合,并通过信任云的相似度计算算法,实现了信任的决策。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主观信任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137,自引:3,他引:1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文  陈钟 《软件学报》2003,14(8):1401-1408
在开放网络环境中,信任管理模型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考察了主观信任的模糊性,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对信任管理问题进行了建模,给出了信任类型的定义机制和信任的评价机制,定义了主体信任的形式化表示,并提出了信任关系的推导规则,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信任管理模型,为开放网络环境中的信任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开放网络环境中主观信任评估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在主观信任模型中引入集对分析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多元联系数的表示主观信任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元联系将实体之间的信任程度和信任的不确定性统一起来,解决了信任表达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题,为主观信任评价和决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思路.最后,通过实验仿真,证明该方法在提高网络平均信任水平及促进网络中实体的合作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开放式网络环境中信任的主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提出了一个基于模糊理论的主观信任评价模型。该模型运用模糊理论得出节点间的综合信任评价的计算式, 并在信任的计算中引入时间因子、对不诚信节点的约束机制, 利用贴近度反求权重计算综合信任值, 最后利用模糊等价关系实现信任值的聚类分析。通过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证明了该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并通过仿真实验比较, 验证了该模型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接近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逻辑的主观信任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在开放网络中,信任管理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通过考查主观信任的模糊性,首次将语言变量、模糊逻辑引入主观信任管理研究中,提出了信任的度量机制,运用模糊IF—THEN规则对人类信任推理的一般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建模,提出了一种灵活直观,具有很强描述能力的形式化的信任推理机制,为主观信任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理论的行为信任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放网络环境中的信任分为身份信任和行为信任两种,行为信任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其关注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可信性,网络实体可以根据过去的交互经验动态更新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讨论了使用模糊理论评估行为信任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信任评估方法,最后用一个场景实验验证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16.
信任是保证在线服务质量的前提。针对电子商务环境存在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引入直觉模糊理论,提出了一种多维集成直觉模糊信息的信任评价方法,给出了两类信任反馈属性集成直觉模糊信息的方法,通过直觉模糊熵确定属性权重,并利用直觉加权算数平均算子求出实体的综合直觉模糊数,从而全面、客观和细腻地反映信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计算实例和仿真实验表明,基于多维集成直觉模糊信息的信任评估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风险偏好因子的灵敏度分析,发现服务请求者风险偏好不同,则评估的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得分也不同;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恶意节点的攻击,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信任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P2P网络环境下节点提交虚假信任评价问题,提出节点评价可信度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构造一种全局信任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数学描述与分布式实现.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馈控制机制将评价可信度反馈到本地信任值计算阶段,间接地影响节点的全局信任值.评价可信度低的节点会受到系统的惩罚,它的全局信任值会降低,反之亦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较以前的模型对于虚假评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P2P(Peer-to-Peer)网络中存在的恶意评价、摇摆服务等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Dirichlet信任评估模型。提出的模型利用模糊聚类的方式过滤掉一些恶意评价,并抑制节点摇摆服务的影响,从而为网络节点信任值的计算提供了公平、良好的评估环境。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主观信任动态变化的特点,结合模糊理论中贴近度概念,提出一种新的模糊信任更新机制,从而更有效提高节点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评估特性,适用于P2P网络信任评估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