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有机砜在沉淀白炭黑和碳酸钙填充的FKM(氟橡胶)中的硫化特性,分析了有机砜对氟橡胶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炭黑类填料的粒径、表面结构度、杂质等因素对高氟含量氟橡胶的硫化特性、硫化胶力学性能和热氧老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的表面结构度越高,其中杂质硫元素含量越高,氟橡胶自由基硫化的速度越慢;炭黑的粒径越小、表面结构度越高,硫化胶拥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更低的热膨胀系数,但在热氧老化后的压缩永久变形更大。此外,炭黑种类对高氟含量氟橡胶在250℃下的化学降解行为影响不明显,分析其弹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橡胶-炭黑网络在高温下的物理重构。  相似文献   

3.
浅谈氟橡胶硫化用促进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氟橡胶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石油开采与加工、化工、仪表、机械工业及医药卫生等部门,成为现代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料。塑性橡胶为了转化成所需优异性能的弹性橡胶或硬橡胶,就必须经过硫化。硫化过程对弹性体的性质有决定性影响。在硫化过程中只要在橡胶中加入少于1%的硫化促进剂,不仅能几十的加硫化速度,大大提高硫化设备的生产量,而且也影响着所得硫化胶的性能。这是由于硫化促进剂在硫化反应中参于和促进了自由基的生成。这些自由基与橡胶分子链(聚合物基团)的不同链段相互作用,在短时间内使有线性的--有规立构的或分枝的聚合物转变成无规的三维结构。所生成的交联键有不同的特性,随键的类型而变,与所用的有促进剂的结构密切相关。这些交联键的生成使含氟硫化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的综合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6种不同种类的润滑剂以及不同量的PE(聚乙烯)蜡对氟橡胶FKM混炼胶加工硫化性能、硫化胶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润滑剂对氟橡胶混炼胶的影响效果不同,PE蜡在适当用量的条件下,对氟橡胶的加工性能和拉伸性能均有较好的效果,经300℃热空气老化24h后,强伸性能的保持率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硫化剂TCY为共硫化剂,研究了共混比对丙烯酸酯橡胶/氟橡胶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耐热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CY可以同时硫化两种橡胶;ACM/FKM共混比为20/80时.硫化胶具有较好综合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随着ACM用量的增加,硫化胶耐油性能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以3撑硫化剂、双酚AF/BPP、DCP/TAIC三种硫化体系硫化的氟橡胶26为实验材料,采用美国Cortest公司生产的高压釜测试系统,依照NACE标准对其进行不同温度下硫化氢老化试验,研究了三种硫化体系对氟橡胶26硫化特性、物理性能和耐硫化氢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硫化剂硫化体系的氟橡胶硫化特性、物理性能相对较好;不同温度下氟橡胶在气相中含硫化氢气体、试样置于液相的腐蚀环境腐蚀后,3#硫化剂硫化体系氟橡胶硬度较高,拉伸性能较好,耐硫化氢性能相对较好,但其体积变化率在不同的温度下均超过20%,很难满足硫化胶条件下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ZnO/S硫化体系、TCY/树脂复合硫化体系、Pb3O4/树脂复合硫化体系对CR/CⅡR共混胶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ZnO/S硫化体系,共混胶的硫化速度较快,转矩较高;采用3种硫化体系的共混胶力学性能相当,而采用TCY/树脂复合硫化体系硫化的共混胶老化后力学性能保持率比ZnO/S/有机促进剂硫化体系高;采用ZnO/S/有机促进剂硫化体系的共混硫化胶耐油性能稍好。  相似文献   

8.
耐低温氟橡胶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氟橡胶的低温性能进行了介绍,分别就胶种、硫化体系、补强剂及增塑剂进行了对照试验,讨论了不同胶种、硫化体系、补强剂及增塑剂对氟橡胶脆性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段硫化对氟橡胶性能的提高及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不同配方的氟橡胶二段硫化温度和时间,确定了最佳硫化条件。结果表明.氟橡胶经二段硫化后力学性能明显提高;经300℃热空气老化后发现,不同二段硫化条件对氟橡胶的耐热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偶联剂Si 69对NR/BR/NBR共混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偶联剂Si 69对NR/BR/NBR共混胶体系的硫化特性、交联密度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Si 69在共混硫化胶中可以起到提高聚合物与填料间的相互作用和交联密度的作用,它在白炭黑增强硫化胶中对性能的改善比在炭黑增强硫化胶中的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氟橡胶中加入氟橡胶专用双酚硫化助剂LCA后胶料及产品性能的变化情况。硫化曲线显示,t10延长,曲线上升温和,ML明显降低,各项物理机械性能提高。初步分析其利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硫化促进原理和增塑原理,提高了氟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改善了胶料混炼效果、增加了制品硫化安全性,大大提高了制品质量和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合理加工硫化胶废料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生态上都有重要意义。在橡胶制品工业中氟橡胶ckΦ-32的用量相对来说虽然不大,然而氟橡胶ckΦ-32的价格比丁腈橡胶和其他通用橡胶要贵得多。有可能把硫化的氟橡胶ckφ-32废料(BOckΦ)作为填料加入原始橡胶中,但在所有的情况下会使硫化胶的物理力学性能下降。我们发现为提高丁腈橡胶的耐热耐油性能而添加BOckΦ的做法是很有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硫化工艺条件对井下密封用碳纳米管/炭黑增强四丙氟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高温原油老化性能和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型四丙氟橡胶的最佳硫化工艺参数组合为:硫化时间为40 min,硫化温度为155℃,锁模压力为8 MPa。在优化工艺条件下,120℃的原油浸泡老化672 h后,增强型四丙氟橡胶的拉伸强度高于20 MPa,扯断伸长率高于190%,可满足封隔器胶筒用橡胶的强度需求。  相似文献   

14.
氟橡胶/硅橡胶并用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不同的共混工艺对氟橡胶/硅橡胶并用胶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耐热油性能、耐热老化性能以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硫化体系#试样硫化速度快,硫化平坦性好,硫化胶的拉伸强度达到10MPa;硅橡胶动态预硫化后再并用,其力学性能较差;三种并用胶的DMA曲线在-40℃和0℃附近分别显示硅橡胶和氟橡胶的阻尼峰,三者的tanδ相差不大,不同制备方法对氟橡胶和硅橡胶的相容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氟橡胶及硫化机理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氟橡胶的主要种类及特点、常用的4种硫化体系和硫化机理,分析了有机二胺类、双酚类、有机过氧化物类及辐射交联类硫化体系的优缺点及其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双酚类硫化体系是目前常用的硫化体系,认为有机过氧化物类硫化体系可为氟橡胶带来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质量比为10/90的硅橡胶/氟橡胶共混胶,研究了共硫化体系和硫化条件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化学组成,通过动态力学分析研究了其结构相容性,用热重法探讨了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共硫化体系为过氧化二异丙苯/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体系,一段硫化宜为温度170℃、压力10 MPa、时间30 min,二段硫化宜为温度200℃、时间6 h。在共混胶中硅橡胶与氟橡胶存在部分的相容性;少量硅橡胶的加入可以拓宽氟橡胶的使用温度,使其耐热性能有所提高,耐低温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对比了3#硫化剂、双酚AF+BPP、有机过氧化物(双-2,5+TAIC)3种硫化体系氟橡胶的硫化特性及物理性能,同时对比了二段硫化时间对各自硫化胶物理性能及硫化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酚硫化体系氟橡胶的操作安全性、硫化速度及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均优于其他两种体系氟橡胶;过氧化物体系氟橡胶的常规物理性能及耐介质性能优于其他两种体系氟橡胶。二段硫化恒温一定时间后,3种体系氟橡胶的物理性能及收缩率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普通炭黑、纳米炭黑、纳米白炭黑以及纳米炭黑/纳米白炭黑复合并用体系对舰船用氟橡胶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白炭黑/炭黑并用体系对提高补强效果具有协同作用,当纳米白炭黑在复合填充体系中质量分数在35%左右时氟硫化胶拉伸强度最大,断裂伸长率随填料用量增加而降低。纳米填料补强硫化胶不仅需要补强填料粒子与大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力,而且需要补强填料粒子表面上的分子产生滑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ZnO/S硫化体系、TCY/树脂复合硫化体系、Pb3O4/树脂复合硫化体系对CR/CIIR共混胶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ZnO/S硫化体系,共混胶的硫化速度较快,转矩较高;采用3种硫化体系的共混胶力学性能相当,而采用TCY/树脂复合硫化体系硫化的共混胶老化后力学性能保持率比ZnO/S/有机促进剂硫化体系高;采用ZnO/S/有机促进剂硫化体系的共混硫化胶耐油性能稍好。  相似文献   

20.
陈媛媛  赵同建  符新 《弹性体》2010,20(2):36-39
采用高速离心的方法,改变天然橡胶(NR)中非胶物质的含量,分析非胶物质对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随着NR中非胶物质含量的增加,其力学性能和热老化性能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