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某新建国际机场岩溶塌陷易发性预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塌陷是某新建国际机场建设面临的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预测评价研究十分必要.选取3个条件层的15个因子构建岩溶塌陷预测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刻画各因子对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影响程度及各因子的组合效应;采用模糊数学和MapGIS方法,对含有不同权重的各因子进行空间迭置分析计算,确定工程区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分区.预测评价结果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2.
江思义  吴福  黄希明  李海良  何德顺 《矿产勘查》2021,12(11):2294-2302
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作为依据,利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对贺州市平桂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进行评价,选取了11个影响岩溶塌陷易发性的地质环境因素,创建了贺州市平桂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平桂区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将平桂区岩溶塌陷易发分区分为高、中、低、非岩溶区4种类型,其中岩溶塌陷高易发区(Ⅰ)的面积为87.18 km~2;岩溶塌陷中易发区(Ⅱ)的面积为182.25 km~2;岩溶塌陷低易发区(Ⅲ)的面积为348.97 km~2;非岩溶区(Ⅳ)的面积为1403.6 km~2。评价结果对贺州市平桂区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滩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与灰岩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对松散盖层中土洞的形成、规模、形态等起着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高滩地区隐伏灰岩区地质结构、覆盖层岩性组成、性状及岩溶发育程度的进行分析研究,以地质环境条件这个相对不变因素为依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该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4.
路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是岩溶区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丹霞互通区域为背景,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对影响岩溶路基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采用AHP确定评估因子的权重并赋值。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稳定性评估程度不同的区域。结果显示,丹霞互通枢纽区域岩溶路基严重不稳定区(7R≤9)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域的北部,占总面积的1.74%;较不稳定区(5R≤7)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占17.41%;较稳定区(3R≤5)整体均匀分布在区域面积内,占69.02%;稳定区(1R≤3)集中分布于南侧,占11.83%。总体上,该区域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岩溶路基稳定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差异性,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土工基础》2015,(4):90-93
岩溶塌陷是珠三角西部城市肇庆市的第四系覆盖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分析了肇庆地区地质环境背景,根据已发岩溶塌陷形成原因归纳总结出该地区三种岩溶塌陷机理模式。同时,对可溶岩地区剖分成7092个网格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活动、覆盖层条件和地质构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肇庆地区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以期为肇庆地区岩溶塌陷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桂林规划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岩溶塌陷易损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选取了人口密度、城市规划用地用途及道路用途3个影响岩溶塌陷易损性的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岩溶塌陷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依据预测分区指标计算,研究区岩溶塌陷易损分区结果为高易损区的面积约174.27 km^2;中易损区的面积约41.10 km^2;低易损区的面积约243.45 km^2;非易损区面积约421.18 km^2。  相似文献   

7.
岩溶塌陷具有分布广、发生频繁、产生条件复杂、预测困难、作用因素众多、形成机制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灾后治理费用昂贵等特征。对研究区岩溶塌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岩溶条件、地下水条件、地形地貌条件、覆盖层条件、人类工程活动这5个塌陷因子,通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利用excel算法对模糊综合分析法权重进行便捷计算,实现了对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危险性分区,对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先昌  卫中营 《城市勘测》2004,(1):15-19,22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曾发生过多次、损失巨大。本文在详细论述塌陷多发区地质环境条件、水文地质概况、岩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对本区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和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市金水办事处2012年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二元结构覆盖型岩溶塌陷的力学模型,并对研究区的稳定性进行了预测,发现该岩溶塌陷成因是钻孔施工引起的潜蚀、吸蚀作用.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武汉市二元结构岩溶区为例,将覆盖层厚度、砂粘比、粘土粘聚力、粘土内摩擦角作为变量进行覆盖层稳定性计算,对钻...  相似文献   

10.
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与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金声  方锐  孟庆辉 《山西建筑》2009,35(23):91-93
总结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及几种预测岩溶塌陷灾害的方法,指出通过对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分布、发生机制及形成规律等研究可以达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通过较全面的预测预报方法,可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旋挖钻机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绿色桩工设备,近几年在岩溶地区桩基工程应用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但由于岩溶地区地质复杂多变,地下岩面起伏大,溶洞、土洞发育且分布不规则,地下水丰富甚至发展为地下暗河、暗沟。使旋挖钻机在钻进的过程中易出现塌孔、斜孔、卡钻、漏浆、喷涌等质量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理这些事故是岩溶地区旋挖钻机施工关键。本文对岩溶地区某工程采用旋挖钻机施工过程中对预防和处理事故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岩溶塌陷已成为北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唐山市北部低山丘陵区近年来的岩溶塌陷呈逐年加剧趋势,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威胁.本文以刘备寨村岩溶塌陷作为唐山市北部低山区岩溶塌陷特点的典型实例,在分析该村岩溶塌陷形成的地质、地形条件和岩溶塌陷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对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强度开采岩溶地下水是本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而在盖层厚度较薄的基岩与第四系交汇处,塌陷与降雨也有直接关系.针对本区塌陷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岩溶塌陷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韩亚  母霓莎  许飞飞  王永辉 《矿产勘查》2020,11(6):1308-1313
本文从地质环境条件、采矿工程活动两个主要因素着手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影响城郊煤矿地面采空塌陷的9个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城郊煤矿地面塌陷危险性进行评价,确定隶属函数,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建立矿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将矿区地面塌陷危险性程度划分为危险性小区、危险性中等区以及危险性大区3个等级。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能较好地应用于城郊煤矿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中,该评价方法是实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覆盖型岩溶区,矿山开采过程中疏排地下水可能导致岩溶地面塌陷。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阐述了矿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针对矿区岩溶塌陷成因类型,指出其对应的致灾主因素;分析并探讨了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与适用性;强调了矿区岩溶塌陷工程治理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治理工程宜针对岩溶塌陷致灾主控因素施治,并考虑系统平衡及动态平衡,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塌陷隐患排查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物探和InSAR遥感技术,以南京市鼓楼区域为实验区,对道路塌陷隐患进行了探查和研究.利用InSAR技术获取2019年~2020年南京市鼓楼区主要道路的形变梯度信息;结合软土层厚度、管道渗漏点和轨道交通分布等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道路塌陷评估模型,对实验区道路塌陷...  相似文献   

16.
以北流市为例,利用地质环境要素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选取了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地貌类型、自然斜坡坡度、工程地质岩组、残坡积土层厚度、人类活动强度、多年平均降雨量7个影响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依据预测分区指标计算,研究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为1185. 37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9%;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为1027. 7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1%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为243. 5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西贵港覃塘镇青云村岩溶塌陷问题,开展该区岩溶塌陷水动力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指标研究工作。通过实时、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对该区的岩溶地下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的变化是该地区岩溶塌陷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对比抽水活动强烈,无岩溶塌陷事件发生地区的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提炼出岩溶塌陷水动力条件危险性评价指标,即:岩溶水日波动最大幅度及水位恢复时间、岩溶水位瞬时最大下降速度。该指标可应用于评价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实时获取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判断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反过来也可指导工程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及损失。  相似文献   

18.
岩溶隧道存在突水、突泥(突砂)、洞穴坍塌等风险,而诱发的主要因素有地质情况、地层岩性、含水状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地形地貌、岩层产状、层面与层间裂隙、围岩级别等。基于可拓学,运用可拓理论对隧道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可拓优度评价法的全面性与稳定性来确定风险因子,并引入熵权法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在物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岩溶隧道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对定性指标予以量化,同时对各指标归一化、无量纲化预处理。对东风隧道风险段进行了评估,风险等级为极高风险(t=4),根据超前预报及现场实际风险反馈,表明可拓评估在岩溶隧道风险等级评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