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碧雄  陈剑  邓建辉  莫思特  王清远 《工业建筑》2014,(Z1):160-166,210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农村民房的震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震害现场调研,概述了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的几次地震中农房总体受损情况,从农房的建设选址不当造成的震害、灾区常见的几种农房结构类型的震害特征等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房震害的主要原因,即地表破坏、缺少必要的结构设计环节、施工质量低劣、抗震构造措施差和房屋抗震意识薄弱。在此基础上,从农村建设场地的科学规划、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农房结构方案和农房建设过程中的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重建建议。  相似文献   

2.
历次震后调查发现农房震害问题,农房倒塌损毁已经成为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效地提高农房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任务,迫在眉睫.因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农房建设一般缺少正规设计、施工且缺乏必要的建设监管,造成了农房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和整体性差的现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易产生倒墙垮架的严重破坏.文章以汶川和玉树地震后收集的典型农房震害情况加以阐述,并提出了宏观政策和技术层面上的一些防灾减灾思路,一是加强宣传普及抗震知识和落实监管措施,二是从结构体系、连接措施等着手提高农房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是一个多地震地区,地震烈度均为6度以上,1966年的邢台、1976年的唐山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至今还记忆犹新。自唐山大震后,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震活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农房建设的抗震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十几年来,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农房建设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一些防灾措施还远远没有跟上,特别是抗震措施还是一个极大的薄弱环节。为了保障广大农民的地震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本文提出了当前农房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抗震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地震的形成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形成可分为三种,即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洞穴崩塌引起的。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这两种地震。破坏范围较小,在我国广大地区,一般不易发生。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这种地震的破坏性较大,波及  相似文献   

5.
1989年10月19日1时1分,山西省雁北地区的大同、阳高两县交界处,发生了6.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113度52分的堡村。一、地震震情概况这次地震发生在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较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和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反映在村镇建设上,绝大多数农房以生土建筑为主。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农房倒塌  相似文献   

6.
《建筑》2010,(17):71-71
《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实用指南》一书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国开发署及四川省建筑厅组织编写,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该书对地震灾区的农房重建及处在地震带上的农房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青川抗震农房工程的现状调查,从安全性能、空间布局、功能、基础配套设施、农户自身发展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震灾区援建农房的建设标准,以期为地震灾区农房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农村砖砌平房住宅抗震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6度以上设防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6%,且地震的发生多数集中在农村。1989年10月19日,山西省雁北地区的大同,高阳发生的6.1级强烈地震中,倒塌农房4.4万多间,严重破坏6.5万多间,死亡20余人,有150多人砸伤,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可见地震对农村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而这个损失主要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因此研究和改进农村住房的抗震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实现乡村的小康和文明 主持人:美丽乡村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体现在村庄建设上? 赵晖:我认为,美丽乡村的内涵从美的方面来讲,一是注重保留农村田园美;二是展示农村传统文化美;三是打造农民生活美,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从"不美"的方面来讲,一是农房问题,我国农房有近几十年来的特殊情况,解放后,农业人口、农村人口激增,从解放初的3亿多人增到9亿,造成大量的农房建设,使原来的田园、村庄的格局受到影响.现在村内拥挤,村外无序蔓延,加上农房都是农民自建,我国管理体制上有《建筑法》,对于城市设计施工有严格管理,但是《建筑法》对于农房是排除在外的,农房建设没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裴城  王飞 《低温建筑技术》2017,39(4):142-144
新疆地区处于地震高烈度区及地震高发区,在历次地震中,新疆农村地区房屋受灾严重,尤其是生土结构农房。故对新疆地区的生土农房建造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采集分析了南北疆地区生土农房的选材、墙厚、基础形式、屋盖形式、结构布置等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生土农房在地基处理、墙角保护和抗震构造措施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地区的生土农房设计与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给农房建设带来了机遇,农房建设对农村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农房建设必须贯彻节能这一国家战略,才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八十年代农房建设与农房建材发展情况 (一)八十年代农房建设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改革和农、副、工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出现了建设新农房的热潮,并逐步形成农房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在整个八十年代,全国共建造新农房65亿m~2以上,平均年建农房面积为6.5亿m~2。在1980年,国家统计局抽样测标的人均农房面积为8.4m~2;到1990年,人均农房面积已超过18m~2,翻了一番以上。综观八十年代全国农村建房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是农房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八十年代初,广大农民为解决农村“住房难”而建造新房。当时的建房标准很低,其中90%左右是单层农房,平均造价为每m~230~50元,其结构形式主要是低档的砖瓦房,有的还是简易的土草房。  相似文献   

13.
<正>为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成立了全国农房建设专家组。专家组主要职责是为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包括参加各地农危房改造调研、技术指导与验收、协助各级政府制定技术政策、开展村  相似文献   

14.
阐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背景和农房建筑能耗情况,进一步结合山东全省人口发展规模和农村居住建筑能耗特点,论述当前推进新型绿色农房建设、构建新型农村建筑用能系统对于促进全省广大农村地区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在对山东17个市域农村地区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农房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房不节能、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提出适合山东绿色农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庄敬宜  王振波 《住宅产业》2023,(8):69-71+96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本文探索在农房建设中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及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装配式建筑的方法引入到乡村地区农房改造中,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钢结构集成绿色农房方案,以提高施工质量、完善建筑使用价值和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朱寿佳  景璨 《城市建筑》2022,(10):60-64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深化乡村制度改革的研究方向,推动农房风貌管控。快速城镇化地区的部分农房建设更趋向于经济效益,其农房风貌缺乏有效引导和管控,乡村振兴风貌与人居环境提升要求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本文从广州市农房风貌管控要求及番禺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村庄风貌管控规则与路径、风貌管控体系构建与风貌规划设计策略切入,提出农村风貌管控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及六大核心管控要素。以风貌管控要素为基础,明晰管控审批重点要素,提出四类村庄风貌提升、注重历史保护和建筑空间格局、村落肌理传承,农房四类主色系管控建议,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房风貌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住房制度特征与未来改革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住房制度有其自身独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房条件和住房管理服务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未来几年,农村住房的改革重点要放在村庄规划制订与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旧村整治与农房更新改造,农房建设技术服务指导,农村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宅基地、农房流转制度创新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82年,第3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1987年为“收容安置无家可归者国际年”(简称国际“住房年”)。我国政府积极支持这一决定,成立了国际住房年中国委员会,积极开展工作。我国有8亿人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民住房问题,是一项重要任务。一、我国农房建设现状建国初期,我国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0平方米。1949~1978年30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房建设速度,人均住房面积降至8.4平方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近期一次地震中农房的破坏情况,指出6度区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一些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对指导当前新农村村镇住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由于地球最外层的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幔的岩石遭受破坏,把所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而使地面产生强烈运动的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及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