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道德情感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系统。是分层次而存在的。个体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必将在情感层面上实现从道德情绪、道德心境、道德感情到道德情操的升华。在这种升华中,道德情感又表现出层次性、动态性、两极性等特点。道德情感的升华又离不开主体的道德实践以及实践中对价值矛盾的心理体验,并与一定的年龄、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脱节"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道德生活应该是知行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既有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盲目的媚俗心态、残缺的心理素养等主观的因素,也有道德教育失真、道德宣传与道德传播失导、道德环境的污染等客观的原因。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净化道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形成道德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伦理道德要求转化成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嵌入其内在的品格结构,推动道德文化由理念到践行的飞跃,这是古今中外伦理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重德求善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道学力图在此岸世界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结合,认为积善修德是实现幸福安康和得道成仙的必由之路.建构了修德行善以延年益寿的内在驱动机制和天道"赏善罚恶"的外在激励机制,有助于将道德理念转化为精神信仰并被人们所践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伦理道德,其天职理应以发展人、解放人、提升人为终极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做了一些违背教育道德的事情,出现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教育现象。确立教育的道德标准,落实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的本真归宿。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比较流行。表扬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受此影响,许多人提倡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然而,表扬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具有消蚀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表扬对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忽视人天生具有的同情心,去追随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的利己心,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的性格。表扬不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而是让学生关注外在的功利,使他们忘却了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而且,教师经常的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得到教师表扬,使他们在行动中缺少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能从自己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可能养成一种对他人冷漠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去羞耻化”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消解羞耻感的反道德现象。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弱化,是对中国人伦理底线的毁损。它淡化“群体意识”,挑战“面子至上”。通过对中国耻感文化的探讨,我们认为,羞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追求荣誉、远离耻辱的精神力量,是抵御不良诱惑的道德堤坝,是酿造良风关俗的肥田沃土;加强耻感教育、提升人格境界、保护人格尊严、践履行已有耻是扭转“去羞耻化”倾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实用主义视域下,以道德想象而非理性为轴心的伦理学变革堪称哥白尼式革命,生活与行动取代头脑与心灵成为道德想象力培育的主要源泉。教育戏剧通过引导学生过一种虚实相间的道德生活,开展安全可控的探究性道德行动,让道德想象从内隐走向外显。教育戏剧经由道德想象融入学校德育,继而形成戏剧化德育。戏剧化德育在主体特征上表现为个体主体与主体间主体生命成长的相互促进;在场景形态上表现为感性沉浸与理性间离融入机制的相互叠加;在模式进路上表现为溪流之外与活在当下两种隐喻路径的相互助益。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道德荣誉的淡化现象,并且日趋严重,对此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道德荣誉与道德义务和良心联系紧密,在一定意义上说,道德义务和良心只有表现为某种荣誉,它们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肯定的确认。道德荣誉淡化会使道德活动主体失去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阻碍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治理道德荣誉淡化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道德建设中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此问题发表几点看法。一、注重道德社会价值的整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定社会和…  相似文献   

12.
教师道德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可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性质。它分别体现在行为的模范性、活动的演示性和观念的先进性中。教师行为的模范性是教师道德典范性的主体表现。教师是社会寄予较高期望的职业工作者。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社会团体对教师的社会作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规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的个性在教育劳动中所居的主导地位,认识到它是家长权威、奖惩制度、出版物及其他一切影响所不能替代的有效教育力量。由于人们普遍地把教师看成促进新一代健康成长和合理转变的最有效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把新一代的成才希望寄托在教师的劳动上,由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宣扬和实践了某种道德的原则,因此,社会对教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职业功能所给予的合理反映,就要求教师是社会中比较有教养的人,并使成功的教师具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研究分析 ,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 ,实际上是信仰教育、政党教育、政治教育、党课教育等 ,亦即是阶级道德教育 ,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教育倡导公民道德教育 ,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善良、诚信、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应该与世界建立共同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道德 ,一则将直接毁灭市场经济 ,二则也难以建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关系 ,对此 ,文章提出德育转向的命题和实现转向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系统工程由纵横两个座标组成。纵向座标包括 :道德养成阶段 ,道德认知阶段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操阶段 ;横向座标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14.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当学习不仅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价值和事实的差异决定了道德和科学在把握方式上的不同。道德学习是把握价值之学;道德学习以情感学习为重点;道德学习以知行统合为走向;道德学习是对关系处理的学习,因而要在关系中展开,从人与人的交往开始。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联合颁发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廉洁是什么?是指品性纯洁,不损公肥私,属道德的范畴,而道德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该具备廉洁的道德方可从业——管理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键之所在。个体能否实现道德内化,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社会道德环境,而且与个体自身的主观条件、心理状况有关。本文着重于从个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实现道德内化的主要心理过程。一、由外在到内在的“搬家”如果个体没有经过系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主体的知而不行是当今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症结之一。本文从“知”这一环节入手,认为当主体参与道德知识的生产,即从体悟中获得道德认识时,这种“知”对“行”最具影响力。体悟是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它不是脱离实践的内求静悟,而是个体理性、情感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重视亲身经验但不排斥他人经验。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建设的社会工程中南工业大学李建华,曾钊新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使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作为以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的道德建设,历史和逻辑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不可否认的是,在“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去粗取精科学抽象──关于传统道德的继承因素中南工业大学林识音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人们早已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批判地继承。那么,究竟将怎样批判地继承呢?本文就继承的方法和因素问题略抒浅见。一、继承的方法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精华,...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道德责任”职能一方面来自大学内部的责任诉求,另一方面来自大学外部的共同愿景。相对于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来说,这是大学的第四职能。它包括大学自身的“社会良心”的定位和对社会的道德教化。大学“道德责任”的职能的主要途径就是批判。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的这种职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它一直是健全社会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