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硫酸盐蔗渣浆经过臭氧精炼氧化和PFI磨浆得到的微晶纤维素,和市场上购买的微晶纤维素,经过不同浓度的硫酸预处理,再经过动态高压微射流均质机的纤维细化处理,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的最佳条件为:预处理硫酸浓度为60%,高压均质处理纤维浓度是1/800,均质次数为16次,均值压力为124MPa,以上实验条件下,实验室自制所得微晶纤维素、山东微晶纤维素和江苏微晶纤维素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的平均粒径大小分别是12.3nm,43.6nm和86.3nm。  相似文献   

2.
考察水相pH和Na+浓度对微晶纤维素(MCC)和猪油形成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将不同pH和含有1% MCC的不同Na+浓度的水相与等体积的油相混合、制备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分析不同水相pH(pH4~9)和不同Na+浓度(0~500 mmol/L)条件下,乳液的外观结构、乳析指数、微观结构、粒径、Zeta电位以及乳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5~8条件下,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且乳析指数未发生变化,乳滴粒径小于pH4和pH9条件,具有更好的黏度和抗剪切能力,其中,在pH6条件下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效果。当Na+浓度在300 mmol/L及以上时,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乳液稳定性下降的越快;Na+浓度为400 mmol/L时,乳液静置3 d会出现分层现象。随着Na+浓度的升高,静电屏蔽作用使得乳液颗粒粒径不断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黏度和抗剪切能力下降。中低pH(pH5~8)水相及低Na+浓度(≤300 mmol/L)水相条件下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具良好的乳化稳定性,但pH4和pH9及高Na+浓度(>300 mmol/L)水相条件下乳液的稳定性欠佳。探讨不同pH和Na+浓度条件对MCC-猪油Pickering乳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原理,为其在功能性预乳化肉制品的加工与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 表明:Fe3O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3O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 μm,表面形态由光滑棒状转变为粗糙形态;纤维素微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相似文献   

4.
以小米米糠、大米米糠、麦麸、糙米、白糯米为原料,采用高压微通道射流技术对谷物原料进行湿法粉碎,探究原料、粉碎压力和循环次数对样品粒径的影响,以及高压微通道射流技术对物料的减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高压微通道射流技术对谷物原料实施粉碎,小米米糠、大米米糠、麦麸、糙米、白糯米粒径得到显著减小,尤其是经过高压微通道射流处理1次后,物料的粒径显著减小。其中,糙米和白糯米的粒径经高压微通道射流处理1次后,平均粒径D50减小至10μm以下。将黄豆、牛奶和白糯米3种物料进行高压微通道射流处理,微生物菌落总数减少了80%以上,起到了一定的减菌作用,可达到延长产品保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半纤维素B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在不同压力(0~180MPa)下对半纤维素B进行处理,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半纤维素B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处理后,样品的平均粒径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40MPa时达到最低,为610.3nm;比表面积随处理压力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140MPa时达到最大,为0.65m2/g;随着压力的增大,半纤维素B的结合水的流动性变弱;半纤维素B溶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压力的增大,其表观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乳液粒度及电位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均质压力、不同均质次数、不同蛋白含量及温度、pH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蛋白质浓度为1·5%,均质压力为120MPa,均质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微射流处理能显著减小液滴粒径;室温贮存12h后,温度、pH、防腐剂等条件对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影响;盐离子强度对乳液粒径和Z-电位有很大影响,该实验为乳铁蛋白乳液的研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半纤维素B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在不同压力(0~180MPa)下对半纤维素B进行处理,研究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半纤维素B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处理后,样品的平均粒径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40MPa时达到最低,为610.3nm;比表面积随处理压力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140MPa时达到最大,为0.65m2/g;随着压力的增大,半纤维素B的结合水的流动性变弱;半纤维素B溶液为假塑性流体,随着压力的增大,其表观黏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压均质条件对脱脂油莎豆乳品质的影响,该试验研究了均质压力、次数对脱脂油莎豆乳的粒径、稳定性、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均质压力(0~30 MPa)和次数(1~2次)的增多,脱脂油莎豆乳的粒径、黏度减小、稳定性略有提升。均质压力达40 MPa、均质次数3~5次时,粒径变化不明显,稳定性下降。最佳高压均质条件为均质压力30 MPa、均质2次。在此条件下,脱脂油莎豆乳粒径分布峰向左移动,粒径显著降低,D(4,3)由(32.33±0.82)μm减小至(16.77±0.15)μm,表观黏度下降,稳定性增加,微观结构中大颗粒消失且颗粒分布均匀,表明得到的脱脂油莎豆乳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超声功率与时间和高压微射流操作压力与次数件对乳液温升、加权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等的影响,以寻找适合不同工艺需求的大豆分离蛋白物理改性方法。结果表明,经超声处理SPI乳液粒径呈现双峰分布,经高压微射流处理SPI乳液粒径呈单峰分布,说明高压微射流比超声处理的乳化均匀一致性好。超声(1200 W)能够提高SPI乳液的均匀一致性和乳化稳定性,但SPI微团尺寸缩减能力有限,处理时间过长则乳液发生再凝聚,出现SPI微团尺寸增大的现象。当乳液粒径较大(10~(-4) m级)时,瞬时(10~(-6) s级)高压微射流(35 MPa以上)处理形成高能量密度能够达到较好的微细化结果,加权平均粒径D_([3,2])和D_([4,3])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压微射流技术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处理,分析处理前后SPI结构、功能特性以及乳液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压均质处理可使SPI的粒径降低,当均质压力增加至一定程度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增加,颗粒粒径增加;均质压力在0~95 MPa范围内随着压力逐渐升高,SPI的溶解性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当均质压力增加到125 MPa和155 MPa时,溶解性反而降低;高压均质处理对乳化性的影响与溶解性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表面疏水性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内源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荧光强度降低,色氨酸残基暴露于极性环境中; SPI乳液粒径随着均质压力的增大(95 MPa除外)整体依次变小,SPI乳液在压力65 MPa处理时油脂氧化速率最快,SPI乳液在压力125、155 MPa处理时的初级氧化速率要低于未处理的乳液。  相似文献   

11.
微射流均质制备乳铁蛋白纳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液粒度及电位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均质压力、不同均质次数、不同蛋白含量及温度、pH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蛋白质浓度为1.5%,均质压力为120MPa,均质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微射流处理能显著减小液滴粒径;室温贮存12h后,温度、pH、防腐剂等条件时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影响;盐离子强度对乳液粒径和Z-电位有很大影响,该实验为乳铁蛋白乳液的研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白果壳纤维素为原料,采用高压均质处理制备纤维素纳米丝(CNFs),并研究其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均质压力10~70 MPa可以制备出不同尺寸的CNFs,均质压力越高,CNFs尺寸越小。这些不同尺寸的纤维素展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大尺寸的CNFs-10具有相对高的结晶度和亲水性,而小尺寸的CNFs-70展现出低结晶度和高疏水性。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跟CNFs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尺寸和高亲水性的CNFs-10制备的乳液具有差的稳定性,而小尺寸和高疏水性的CNFs-70制备的乳液展现出色的稳定性。这些结果证明了CNFs也可以制备出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为果壳废料的利用提供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实验以β-乳球蛋白为原料,利用动态高压技术制备β-乳球蛋白纳米乳液。以乳液粒度及其分布、电位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工艺条件(蛋白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并研究pH、温度、离子强度、防腐剂等环境因素对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乳球蛋白质量浓度1.0 g/100 mL、120 MPa高压微射流均质3次为乳液制备的最适条件;乳液的粒径普遍在200 nm左右,且粒径分布较为集中,说明通过该法制备的乳液的均一性较高;该乳液对弱酸性及碱性、盐离子浓度、热及防腐剂均有较好的稳定性,表明β-乳球蛋白乳液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甘蔗渣为原料制备纤维素纳米晶(CNCs)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考察pH和离子强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得到的CNCs,长度为120 nm左右,结晶度为70%.CNCs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粒径,随制备条件pH的升高而减小,在pH11的条件下,由于去质子化,使得乳液相对均一;此外,CNCs稳...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栀子油纳米乳液,以栀子油和米糠蛋白为原料,采用高压微射流(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HPM)技术制备栀子油/米糠蛋白纳米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HPM压力、米糠蛋白用量、栀子油用量和处理次数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并且对乳液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栀子油/米糠蛋白纳米乳液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HPM压力100 MPa、米糠蛋白添加量1.8%、栀子油添加量9.8%和处理次数2次,该条件下,纳米乳液平均粒径为279.9nm。纳米乳液在50~90℃、p H6~8条件下储藏28 d,Zeta电位绝对值均大于30 mV,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表明HPM是制备栀子油/米糠蛋白纳米乳液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亚氯酸钠-醋酸-氢氧化钠法提取纤维素(corn straw cellulose,CS),分别用硫酸水解和硫酸水解-高压均质联用的方法对CS进行改性,并以百里香精油作为油相制备Pickering乳液,研究改性前后纤维素作为乳化剂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对改性前后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进行表征,对所得乳液微观结构、粒径、电位、稳定性和流变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S和硫酸水解改性的纤维素(cellulose precipitation,CP)相比,硫酸水解-高压均质联用改性的纤维素(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cellulose,HPC)的粒径显著减小(P<0.05),为28.61μm。活性基团数量增多,静水接触角变大,达到76.1°,约为CS的2.4倍。CP的微观形貌呈现短棒状结构,表面光滑;而HPC呈现卷曲状,表面由平滑变得疏松多孔。改性后的玉米秸秆纤维素均提高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其中由HPC稳定的乳液的稳定性最好,乳液粒径最小,为3.53μm,粒径分布也更均匀。在21 d的25℃贮藏中,液滴之间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乳化剂类型、浓度和均质条件(压力和均质次数)对橙皮精油纳米乳液平均粒径(mean droplet diameter,MDD)、浊度以及贮藏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四种乳化剂(皂树苷,QS;变性淀粉,MS;乳清分离蛋白,WPI;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经高压微射流经不同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制备橙皮精油纳米乳液。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加,MDD会逐渐减小,而SDS、QS、WPI和MS合适的浓度分别为2%、4%、4%和8%(w/w)。随着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增加,纳米乳液MDD和浊度都呈现较相似的减小趋势,在压力和次数分别增加到22000 psi和4次时,四种纳米乳液粒径可小于150 nm。研究发现,均质压力与MDD近似指数关系,乳液的相黏度比也会影响其MDD。贮藏实验表明,经25 ℃贮藏21 d,四种纳米乳液MDD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高压微射流对大豆分离蛋白化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压微射流技术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并对其化学性质及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经过高压微射流均质,在40,80,120和160 MPa下处理后,其溶解度、泡沫稳定性和持油性均得到了改善,但乳化性、持水性能变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显示,经高压微射流技术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发生变化。扫描电镜显示,高压微射流技术在0.1~120 MPa的压力范围内会使大豆分离蛋白颗粒破碎,且破坏程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加剧,但当压力达到160 MPa时,颗粒聚集的速度高于破碎的速度,颗粒尺寸稍微变大。高压微射流影响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从而影响了化学性质,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纳米脂质体,以包封率及粒径为主要指标,考察各因素对樟树籽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以癸酸、月桂酸为指标的包封率测定方法,薄膜分散-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樟树籽油脂质体最佳工艺为大豆卵磷脂质量浓度3g/100mL、大豆卵磷脂与樟树籽油质量比3:1、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6.7:1、磷酸缓冲溶液pH7.0、吐温80加入量占卵磷脂质量的24.2%、微射流120MPa处理两次,此条件下包封率可达(91.8±3.7)%,平均粒径达(107.1±8.6)nm。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压均质(HPH)对胡萝卜汁物化特性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在不同均质压力(20,60,100,150 MPa和180 MPa),均质次数(1,2次和3次)和进料温度(25,50℃和70℃)的条件下处理胡萝卜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仪、浊度仪和流变仪分别测定和计算胡萝卜汁粒径分布、Zeta电位、悬浮稳定性和流变特性(流体类型、黏度曲线和黏弹性),以此评估HPH处理参数对胡萝卜汁物化特性的影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胡萝卜汁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20~180 MPa)和均质次数的增加(1~3次),粒径分布峰向左移动,20 MPa均质处理与未均质相比,D_(50)减小52.41%,D[4,3]减小41.46%,D[3,2]减小49.48%。180 MPa均质处理与20 MPa相比,D50减小87.21%,D[4,3]减小82.9%,D[3,2]减小84.49%,HPH处理可减小胡萝卜汁中颗粒粒径并提高胡萝卜汁的悬浮稳定性。经流变学数据分析,胡萝卜汁属于假塑性流体(0n1),流变曲线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且胡萝卜汁具有凝胶特性(G′G″)。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20~180 MPa)和均质次数的增加(1~3次),胡萝卜汁表观黏度降低,G′和G″均减小。HPH不降低胡萝卜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甚至促进类胡萝卜素从植物组织释放至胡萝卜汁中。在进料温度25℃,均质次数3次,均质压力60MPa时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4.86μg/mL和22.39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