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首2010年,业务流量的迅速增加,促使运营商加大了对城域网、传输网的改造力度,不仅扩大宽带接入建设规模,在干线承载能力方面也进一步提高。2010年,三大运营商陆续进行了多轮40GWDM的集采,中国电信在南方省市一直在不断扩容.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球通信业界纷纷将研发重点投向了5G,按照3GPP的规划,第一版本的5G标准预计将于2017年到2018年推出,完整的5G标准将于2019年确定.那么,我们是否需要等待5G标准完全确定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商用部署?爱立信集团副总裁兼网络产品负责人THOMAS NOREN近日在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对此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目前5G底层技术的标准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业界也推出了可以平滑过渡至5G的硬件产品,以及可以用于4G网络的5G软件和插件,因此可以从现在开始准备部署5G.”  相似文献   

3.
阿呆 《通讯世界》2012,(6):23-25
越来越多运营商正在或者计划部署LTE,推动市场加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机数量的丰富程度与运营商LTE用户数的增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世界电信》2011,(7):80-80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近日宣布,该公司正在为中国联通部署一条长5000公里、每条信道的传输速度达40Gbit/s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纤网络。该网络跨重庆、湖北、安徽、江苏、福建、广东和浙江七个省份和直辖市,将为未来升级至100Gbit/s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5.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09,(32):I0012-I0012
充分利用原有10G设备、与10G系统混传,以及支持未来的100G系统都是40G部署所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电信网技术》2005,(11):47-48
谈及下一代网络,目前业界越来越关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问题。因为全IP网络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共同发展方向,在NGN体系架构下,固定和移动仅仅作为NGN的不同接入方式。对用户而言,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可以实现真正地随时随地沟通,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并且可以享受更多固定和移动融合所带来的新业务。在这种用户需求的驱动下,软交换技术、IMS等为新业务的引入和网络融合提供了条件。特别是IMS,由于其与接入无关、统一的会话控制和用户数据管理、开放和统一的应用平台等特性,使得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基础,希望通过IMS实现真正的从业务、设备到网络的完全融合。爱立信公司的《固定网络部署IMS正当时》一文正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提出将IMS架构引入固定网络实现多媒体业务的解决方案及其特点,此方案为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从2010年6月IEEE发布了802.3ba 40GE/100GE标准以来,40GE/100GE成为电信业的注视焦点。经过近2年的努力,40GE/100GE系统研发已经基本完成。从2012年3月的OFC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从芯片、光收发模块供应商到系统设备厂商以及测试厂商,都已经为100G时代做好了准备。中国的3大运营商从2011年底开始,对各设备供应商提供40G/100G传输设备进行了测试或者正在准备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IP网络中40G/lOG不等速链路部署的各种技术进行了分析,结合多种应用场景、组网需求,探讨不等速链路部署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讯世界》2008,(10):73-73
经过长期的试验网运行测试,40G高速传输系统在标准、关键技术、设备等方面已经具备规模商用能力。在试验网的基础上,部分运营商已经建设了40G高速传输系统商用网络,全球40G高速传输系统的大规模商用已经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0.
孙永杰 《通信世界》2013,(23):14-15
随着4G牌照发放的临近,4G已成为当下业内的热点。不可否认4G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但对于中国运营商而言,3G才是现金牛,所以充分发挥3G的潜力,不仅关系着运营商的当下,也决定着4G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M每一次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波争议。相比之下,人们对千兆以太网(1000Base-T)的发展景却一致看好,只是对其到桌面的时间仍有疑虑。从最初用于网络间的连接,到之后服务器之间的千兆连接人们对千兆以太网技术似乎没有任何争议,人们对应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而且要“好”,而这都需要消耗带宽资源作为代价。基于铜缆的千兆以太网可以将更多的应用从低速链路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业务创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延伸到桌面的千兆以太网的优势还在于其兼容性,10/100/1000以太网的兼容大大降低了千兆网络的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40G 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40G DWDM系统主要面临克服信号速率提升而产生的色散和非线性效应.为此,系统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如:新型调制编码技术,动态的色散补偿、超强的前向纠错(EFEC)及光纤喇曼放大器(FRA)等.传统的DWDM系统是静态的,无法实现光层调度和保护.R...  相似文献   

13.
估计没有哪个厂商能比苹果的绯闻更多。从2005年6月传出苹果可能、也许、似乎会推出带有通话功能的便携设备到现在,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iPhone就像萦绕在数码爱好者脑海中的美丽剪影,挥之不去,距大家传闻的“2007年1月发布iPhone”的时间越来越近,各种传闻不断,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最近有哪些新闻。  相似文献   

14.
40G/100G以太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本期优秀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40G、10OG高速以太网的体系结构特征及它们相对于1OG以太网的改进,研究了实现40G/1OOG的关键技术-多通道分发(MLD)机制.以高速以太网为核心,提出了四种可分别应用在数据中心、政府部门、大客户专线、远程医疗的网络方案设计,可为将来高速以太网系统的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璐  常世强  王志峰 《光通信研究》2006,32(4):16-17,56
文章针对目前家庭网络组网中各种设备存在多种接入方式的特点,提出了使用通用即插即用(UPnP)协议技术来统一部署家庭网络;考虑到家庭网络中存在大量简单设备,设计了UPnP代理网关,文章描述了其工作方式.通过UPnP代理网关,使得各种设备都能组网,实现家庭网络设备的自动寻址、自动发现和自动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6.
如何部署2005年的网络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 年将是充满变数的一年,我们有必要对您的网络安全计划进行正式评估,以确保它能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目标和需求的需要。本文介绍的方法将帮助您有效地进行安全评估,并创建能够使您企业的网络安全符合2005 年需要的计划。 1. 确定2005 年的业务目标 大多数安全经理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犯下的最严重错误就是没有按企业的业务目标来部署安全方案。例如,如果您的企业计划在中央位置进行扩展,而且您企业的计划中包含外包计划或接纳战略合作伙伴时,您的安全解决方案就将发生很大变化。按照首席执行官的目标对安全方案进行部署的能力,将决定您的企…  相似文献   

17.
第三代(3G)无线基础设施将实现真正的移动接入互联网并大幅提高新网络的语音容量。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开发和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和推进3G基站收发信台的部署工作。 基站收发信台(BTS)空中及有线线路(Wireline)接口的全球标准在3G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对于空中接口,采  相似文献   

18.
胡钧 《通讯世界》2003,9(12):73-73
传统路由器最初的设计目的只是为了解决网络的连通性,所以IP网络运营商只能向用户提供简单的接入或专线服务。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基本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要求,而且运营商也迫切需要新的增殖业务来拓展他们的收入,因此路由器厂商开始在传统的路由器上添加新的特性来支持新业务:MPLS、VPN等。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支持并部署新的业务,往往表现为无法快速地开展业务,也缺乏支持新业务的灵活性,缺少部署和管理业务的工具和平台。为了满足运营商对部署增殖业务的需求,实现可部署、可扩展、可管理和可盈利的IP业务网络,上…  相似文献   

19.
尽管目前IEEE802.3z版的千兆以太网具有容量大、价格合理、普及率高等优点,但为了实现双向复用操作它需要使用一对光纤,而且标准规定了其应用范围是5公里。实际上,现在的以太网交换机采用了性能更高的光电转换器,已经将光纤的传输距离延伸至几十公里。随着传输网络的发展,10G以太网技术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种高速以太网技术适用于各种网络结构,能够简单、经济地构建各种速率的网络,可以满足骨干网大容量传输的需求,解决了窄带接入、宽带传输的瓶颈问题,并与现行以太网技术兼容。2000年末已经为通往WAN作好了相应的技术储…  相似文献   

20.
5G确定性网络是目前产业界正在积极推动的全新工业通信技术。为了逐步实现确定性传输,3GPP引入了时间敏感通信技术,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相比,进一步在时延抖动和时间同步方面对5G网络进行了增强,从而实现端到端的时间敏感通信服务。介绍了时间敏感通信技术特点和标准进展,时间敏感通信技术以时间敏感网络与5G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为基础,通过精确时间同步机制提高时间同步精度,通过服务质量和调度增强机制降低业务时延、提高传输可靠性,通过以太网头压缩技术提高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