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斌 《广东包装》2007,(3):31-35
食品包装将刮“安全旋风”。 2006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召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检验工作研讨会”上明确表态,我国将对食品用包装产品实行QS市场准入制度。2006年12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为首批通过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29家生产企业现场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证书。  相似文献   

2.
《广东包装》2006,(4):13-15
近几个月以来,提起食品包装行业里的大事,企业最关心的莫过于“食品包装安全认证”了。面对越来越”火”的食品认证,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迟迟未正式出台的有关细则,无不牵动着包装业界的心思。 食品包装安全认证到底是什么?目前我国的认证工作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本期的“热点聚焦”栏目将为您解读食品包装安全认证的实质,并将持续关注有关实施的进度,同时欢迎广大企业、有关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共同来探讨关于食品包装安全认证的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18日国家质裣总蜀发布并开始实施“食品胃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通则”及“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刚”(国质检食监[2006]334号文)。9月88发布[2006]第133号公告。对列入目录的3类39种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实旌市场准入制度。 为保证食品甩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制度实施效果,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 此项QS认证是对食品包装制品企业实行的第一个市场准入强制认证制度,基本上等同于生产许可证或质量安全许可证。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广东省的相关企业通过QS认证的情况如何呢?对此本刊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包装》2005,25(4):111-111
从7月1日起,国家对冷冻饮品等食品开始实话强制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QS审核认证的企业,从7月1日起产品必须全部使用印有QS标志的包装,否则将被禁止销售,  相似文献   

5.
《广东包装》2007,(3):27-30
食品软塑包装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严峻课题。 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不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产生隐患。近几年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合格率只有50%-60%。  相似文献   

6.
认证认可工作作为质量监管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对促进科学发展、保障质量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证认可是提高质量总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过8年来的大力推动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在为产品质量安全把关、推动重要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消费安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对于实现加入WTO承诺以及发挥强制性产品认  相似文献   

8.
凌青 《上海包装》2007,(1):17-17
食品安全已明确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普查结果,在广泛征求有关企业、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于2006年7月18日颁布了《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通则》和《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正式启动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安排,今后两年内,国家质检总局将本着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对金属、纸、陶瓷等所有材质的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实施市场准入。  相似文献   

9.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后,应按照强制性认证相关规定的要求,在产品外包装上正确标注相关信息,如未按要求标注将受到何种处罚,这些是强制性认证获证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执法部门对强制性认证进行监管时的重要关注点.本文试结合一起实际发生的执法案例,对获证产品标识标注的要求进行阐释,并探讨此类情形下的违法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 1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强制性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即CCC认证制度)是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和规程建立起来的一套严格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体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相关产品必须经过强制性产品认证,在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负责全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自2005年9月1日起施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全隐患。从近几年食品包以及一次性快餐餐具质量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食品量监督检验检品生产加工企细则(试行)》行后.  相似文献   

12.
董金狮 《中国包装》2007,27(4):27-3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后,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近几年食品包装袋(膜)产品以及一次性快餐餐具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看,包装材料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存在严重问题。随着政府部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的不断推动,食品包装行业迎来了QS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13.
纪文 《质量探索》2011,(6):32-35
2001年8月29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认证认可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十年来,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质量提升和经济发展作用不断提升;认证认可监管制度日趋完善,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基本建成,认证市场在规范管理中迅速发展;认证认可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确保消费安全、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云福 《认证技术》2013,(10):24-25
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生产企业在取得认证后,应当依法依规经营,这是获证企业应履行的最基本义务.按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获证企业有相关法定情形的,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的变更;需要扩展其获证产品覆盖范围的,应当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证书的扩展等.然而,有些获证企业却误以为获得了CCC认证就万事大吉,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一味追求经营利润,违反了强制性认证制度要求.本文结合一起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获证企业涉嫌认证违法案例,对企业涉嫌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5.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制造商)、加工场所等相关内容,应当与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中描述的内容相一致。企业在生产CCC目录内产品时,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加工的,被委托企业视为生产企业(加工场所)。委托企业或被委托企业均可以向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委托,并取得相应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相似文献   

16.
许士玉 《认证技术》2010,(11):46-4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质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安全和保护环境。人身健康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关心的根本利益,安全保障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要求。科学发展观对强制性产  相似文献   

17.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简介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各国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它要求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法规。强制性产品认证,  相似文献   

18.
[案情简介]近期,南京某科技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一台床旁血液滤过及监测仪,型号为Accura,HS编码为90189040,货值23000美元。该产品属于《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产品。但是,Accura型号产品从未获得CCC认证,该公司却擅自进口,并将编号为2002011702006846的CCC认证证书通过电脑手段予以涂改,伪造成  相似文献   

19.
为切实履行认证认可监管职能,2009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探索加强认证认可监管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促进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新认证认可监管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后。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近几年食品包装袋(膜)产品以及一次性快餐餐具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看。包装材料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存在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