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酚醛SMC增稠技术及增稠机理的X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酚醛片状模塑料(P-SMC)的增稠技术及增稠机理。结果表明,对于酚醛片状模塑料,B2O3和ZnO的混合体系是较好的增稠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讨了B2O和ZnO对酚醛片状模塑料的增稠机理,分析表明B2O3对树脂有较好的增稠作用,而ZnO不但对树硝没有增稠效应,反而延缓B2O3对树脂的增稠。  相似文献   

2.
山东金光集团经多年潜心研究和创新发展.成功研制出酚醛树脂KSF-1并正式推向市场。该树脂适用于对阻燃性要求较高的酚醛玻璃钢制品,以及耐酸、耐温、防腐的玻璃钢制品。  相似文献   

3.
应用溶解度参数理论,通过对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酚醛树指3种树脂均相溶液的适当掺混,并对各种清漆配方性能测试比较,造反出附着力好、抗冲击强度好、耐酸耐碱等化学腐蚀性强等综合性能优良的溶剂型环氧-酚醛-聚酰胺树脂清漆。其适宜配方(wB)为:E-44环氧树脂30.52%,低分子聚酰胺树脂10.26%,酚醛树脂10.2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51%,二甲苯/环乙酮(质量比1/1)8.94%,二甲苯/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用液体丁腈胶(液体NBR)对酚醛树脂的改性。采用了反应初期掺入液体NBR的方法,较固体橡胶改性酚醛混合工艺简单易行、分散效果好,所得共混改性树脂的韧性、耐热性均有所提高,用于摩阻材料其摩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用溶剂萃取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研究了上述改性树脂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认为,液体NBR改性酚醛树脂具有明显的两相结构,是一种物理共混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新型胶粘──SBS胶粘剂的组成及制备方法;讨论了各因素对SBS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增粘树脂与SBS的相容性问题,并试验了各种增粘树脂加入份量对胶液性能的影响及其混合使用的效果。实验表明:单一增粘树脂不能满足要求,混合增粘树脂才能达到良好的接性能,并获得了较佳配方。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将天然橡胶弹性体胶乳和增粘树脂(松香甘油酯和萜烯树脂等)乳液芳混制备了天然橡胶胶乳系压敏粘合剂(PSAs)研究表明天然橡胶与所使用的增粘树脂在适当的比例内有较好的相容性,其PSAs具有所要求的剥离、快粘与剪切平衡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弱酸性盐催化体系,加入一定量的含羧基化合物,合成了适于高温发泡的酚树脂,利用红外分析技术及Brabender转矩流变仪等方法研究了树脂的增稠体纱。  相似文献   

8.
聚砜改性无污水酚醛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更好地解决聚砜改性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含酚、醛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成功地合成了无污水排放聚砜改性酚醛树脂,用固体多聚甲醛与苯酚反应合成环境友好酚醛树脂,是将双酚A型聚砜中的柔韧性基团,异丙基,醚键及耐热性和电性能良好的联苯砜基结构引入到酚醛结构中,使它具有了许多优良性能,如拉伸强度≥560.13MPa,介电强度≥18kV/mm,马丁耐热≥310℃,并采用FTIR、DTA、SEM研究其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填充PF、PVC、SBR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细粒度粉煤灰填充酚醛、聚氯乙烯塑料后的性能变化,及填充无补强丁苯胶后性能的分析。发现粉煤灰可作酚醛、聚氯乙烯的填充剂,不适于作了苯胶的补强剂。在同样的填充条件下,粉煤灰的粉径越细,填充效果越好。其中,粉煤灰─酚醛填充材料可达到日用模塑粉的国家标准,粉煤灰─聚氯乙烯填充材料可达到钙塑材料的企业标准,而成本有所降低,同时有助于消除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缩醛法”是一种合成树脂的新方法。由于用缩醛类化合物取代了“福尔马林法”中甲醛水溶液,因此该法具有以下优点:(1)无含酚废水排放;(2)反应后可回收醇和酚;(3)反应为均相,工业化时易于清釜。讨论了各反应参数如醛-缩醛摩尔比、催化剂浓度及反应时间和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用甲缩醛、乙缩醛、苯酚、对叔丁基酚合成酚醛树脂的最佳条件.同时使用本法改善了树脂性能.  相似文献   

11.
用自制的双金属氰化物络合物催化剂(DMC)合成了以酚醛树脂为起始剂的聚醚多元醇。并利用温度与时间曲线分析合成反应的诱导期,考察了起始温度、催化剂浓度、起始剂用量以及单体浓度等对诱导期及最大反应压力的影响,并表征了酚醛聚醚多元醇的结构。结果表明,酚醛树脂中羟基浓度0.0037 mol.L-1、环氧丙烷18 mL(占物料总质量的95%)、催化剂DMC质量分数470×10-6%及温度110℃左右为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2.
所研制的树脂胶是一种水溶性改性热固酚醛树脂胶。与传统的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相比,具有水溶性好,渗透性强,化学性能稳定,隔热,耐水等优点。该树脂可在岩棉,矿渣棉,玻璃棉及其制品生产中作粘接剂,并制成各种和样规格的半硬度棉板,棉毡,管壳等。  相似文献   

13.
纸质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阻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的阻燃材料在迅猛发展的建筑工业中需求量颇大,因而纸质树脂基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的阻燃问题就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而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少.为了解决上述阻燃问题,作者对这种阻燃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材料进行了研[1].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简述如下:(1)催化剂的选择.两种含有结晶水的氧化物为催化剂.这两种氧化物能催化酚醛缩聚反应分别生成A1和A2树脂.原来制备的酚难树脂的氧指数大约只有28[2],但A1和A2酚醛树脂氧指数可以高达41[3].(2)对纸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由未处理的纸A1或A2酚醛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具有同A1或A2酚醛树脂相同的氧指数.通过对纸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由经处理的纸A1或A2酚醛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的氧指数能从41增至约85.这种化学处理方法是使纸在一种含有磷和氮的聚合物溶液浸润.由经处理过的纸A1或A2酚醛树脂制成的阻燃复合材料在建筑工业中的应用证明是成功的,它具年R又高的装饰价值,并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参数下,酚醛合成产物的粘度变化,得到了适合纺丝的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紫胶树脂受热后发生的粘流转变过程,以及粘流转变后其特征指标的变化,进而确定紫胶树脂热硬化时间和温度的对应关系,采用热台显微镜观测法监测了紫胶树脂的粘流转变过程,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计算了粘流转变过程热力学参数,测定了粘流转变后的热硬化时间、冷乙醇可溶物和红外光谱中特征峰的变化情况;采用国标紫胶树脂热硬化时间的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热硬化时间,并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快,紫胶树脂的粘流转变峰值温度越高,分子的传热效率越低,传热会产生滞后,并且拟合得到了紫胶树脂热硬化时间与温度的关系方程,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发现紫胶树脂的热硬化时间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变化趋势按照所拟合方程所示的指数关系递减。  相似文献   

16.
桐油改性酚醛环氧树脂合成及室温固化物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桐油与苯酚在酸催化下反应生成桐油-苯酚取代物,并进一步在酸性条件下与甲醛反应生成桐油改性二阶酚醛树脂。利用FTIR,GPC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FTIR分析证明,桐油与苯酚的反应破坏了桐油的共轭双键,形成了新的取代产物。当该产物在酸性条件下与甲醛反应并进一步进行环氧化后,形成桐油改性酚醛环氧树脂。GPC研究表明,所形成的树脂是桐油改性环氧树脂与普通二阶酚醛环氧树脂的复合物。其中桐油改性环氧树脂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 482,二阶酚醛环氧树脂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19。选用了不同的室温固化剂对所合成的桐油改性酚醛环氧树脂和E-44环氧树脂复配物进行固化性能研究。研究表明,所合成的桐油改性酚醛环氧树脂与E-44质量比在0.5~2.0进行复配,固化后可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所研制的树脂胶是一种水溶性改性热固酚醛树脂胶。与传统的酚醛树脂、脲醛树脂相比,具有水溶性好、渗透性强、化学性能稳定、隔热、耐水等优点。该树脂可在岩棉、矿渣棉、玻璃棉及其制品生产中作粘接剂,并制成各种各样规格的半硬度棉板、棉毡、管壳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二苯甲烷型双来酰亚胺(BMI),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DDM)及酚醛型环氧树脂(F-51)的共固化交联系统,它具有耐温度,韧性好吸水率低和易于固化的特性,因而有可能成为新型耐高温合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之一,本文还对改性树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进行了有关测定,并用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近代测试手段控制了树脂固化工艺制度和合成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以泥炭和水溶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制备出酚醛-腐植酸树脂吸附剂.研究了酚醛-腐植酸树脂吸附剂对Ni2 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讨论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醛-腐植酸树脂对Ni2 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特性,吸附实验数据大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丙烯酸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树脂。研制出一种新型分散剂,解决了在反应中聚合物粘槽,不呈颗粒及后处理困难等问题。考察了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用量、油水比、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和树脂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物料的最佳配比,使制备的树脂吸水速度快,吸水倍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