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公元1037—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他一生浸淫在文学艺术生活里,集诗词、书画、散文、音律诸多学识于一身。凡是读过苏诗的人,大都能背上几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脍炙人口诗句,这只展示了苏轼才能的一个方面。而他的另一个方面是坎坷仕途中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苏轼为官40年,8次出任太守等地方官,与黎民百姓有较多的接触,同情人民疾苦。肯为人民说话。每到一地,总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地百姓办一些好事。40岁在徐  相似文献   

2.
白园,白居易墓园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公元772—846年),是唐代一位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在留下3840首诗文中,《长恨歌》、《琵琶行》尤其璀璨夺目,脍炙人口,千年吟唱不衰。 白居易墓座落于洛阳龙门东山(又名香山)琵琶峰上。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洛阳市拨百余万元巨款重修,1985年建成向游人开放。 白居易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疾苦。公元823年在杭州当刺史时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所筑“白堤”与300年后的苏轼所筑“苏堤”齐名于世。晚年退隐洛阳,在73岁那年还出资开凿伊水中被称作“八寒地狱”的10里险滩——八节滩,造福当地,他生前已名播四方,死后  相似文献   

3.
<正>白圭(前370-前300年),名丹,字圭(一作邽),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前369-前319年)时在魏国为官。白圭是我国古代商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称"商圣",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方式,总结出了"智、勇、仁、强"的经营四字诀。同时,白圭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筑堤专家、护坝能手。战国初期,魏惠王雄心勃勃,想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关于郤缺的一段记载可以确知"箕、冀"同为一地,"冀、郤"共为一祖。又据《说文解字注》":郤,晋大夫叔虎邑也。叔虎之子曰郤芮,以邑为氏,从邑谷声。"和杨伯峻《左传注》"元子世袭君位,而次子则世守王畿内之采地,在王朝为官"的说法,笔者认为郤氏的祖籍封邑即最初封地当在晋国国  相似文献   

5.
任红 《中国三峡建设》2011,(2):88-95,98
一个人倘若因为是艺术家而受人尊重,已经非常了不起,而苏轼的作为并不止于这寂寞而华美的身份。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的人"。此外,他还是个治水者。林语堂戏说苏轼大概是天生的火命,为官的时日,不是在治水,便是在抗旱。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之间,他还见缝插针地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从徐州的黄楼,到浙江的西湖,他从来不曾是一个庸吏,他改变,创新,做能力范围最出色的事.他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富弼同时代的人,却丝毫不为这些北宋夜空中的熠熠星芒所遮掩,甚至他是其中最亮的那颗。  相似文献   

6.
宋绍圣元年(1095年)苏轼(1036-1101年)由广州至惠州居住,这一年苏轼五十九岁,开始步入人生晚年.虽然桑榆入晚,但是他的儒家入世精神仍然未退,同时佛道二家在他身上的影响也依然发挥着作用.苏轼在惠州首尾居住五年,掐头去尾实际时间是三年.这三年对苏轼来说是轻松的时间,他在工作上已经彻底放松,但在精神上他并没有轻松,中间遭遇了心爱的小妾朝云的去世,又面对着国家的经济困难,他的眼界依然放在了整个世界,忧国忧民志向不改,但是这时他头脑中的佛道思想也日益涌出,他既与佛教法师结交,同时又和道士相往来,特别是他与佛教界人士接触,走访寺院,商讨教理,境界有所提升!在惠州时他与罗浮山和栖禅寺的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推进一批示范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一些地方城市已经开始闻风而动。如海口市提出2017年以"大脚革命"的思维理念引领推进海口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修复工作,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海口健康可持续发展;青海省确定了2017年将西宁市作为试点,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昆明市提出,2017年全面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把城  相似文献   

8.
<正>几百年来的中国人,凡读书的都必读"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作家谷园的《人生四书》(华夏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解读祖辈传承的安身立命法则,告诉人们,只要读懂了"四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苏轼与淮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著作甚丰,仅诗就创作了两千多首。苏轼生前在政治、仕途上屡遭挫折,屡被贬职、外放。他被贬为黄州团练一事为人们所熟知,其时,他所挂职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性格豪迈的苏轼多次赋诗坦言:“犹堪作水衡”、“我作水衡生作丞”、“归来只作水衡卿”、“诗人例作水曹郎”。诗中所说的“水衡”、“水曹郎”,即指“水部员外郎”。苏轼在贬职外放、颠沛流离之中,曾长期往来于淮河流域。他在《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翼次韵》中说:“三年三蹑过淮舟”:在《过淮三首赠景文兼寄子由》中说:“好在长淮水,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6月10日,国家住建部下发文件,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双城)综合试点。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李克强总理做出了工作部署。2016年11月,出版发行了由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编的《三亚"双修"研究》。2016年12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三亚市召开了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总结了全面开展"城市双修"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康熙时大臣、理学家,对清代水利事业多有贡献。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康熙帝曾3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康熙帝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明末以来,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朝政腐败,水利失修,以致水患频繁发生。康熙亲政后,便把"三藩"、河务和漕运列为首先办理的大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漳水改道后,李光地奉命视察漳河。他发现漳河分为4支,便筑  相似文献   

12.
时下,一些城市做规划的出发点一般都是求"大",一个流行的口号是"把城市做大做强",小城市"做"成大城市,大城市"做"出特大城市。各个城市之间互相攀比,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目前,有大广场的城市比比皆是,但有真正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却很少,以致造成了"老天打个喷嚏,城市就感冒发烧"的后果。由此,笔者想起了那个"城市取样1×1"的巡回展览。"城市取样1×1"展览,早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卢志刚策划的。来自北京、上海、巴黎、柏林的40多位青年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在4个城市中各选取了一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km×1km(1平方公里)的区域,在2003年至2004年间,进行为期一年的对比观察,制作成立体沙盘,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城市取样1×1"于2004年7月在巴黎首展,之后分别在上海、北京、柏林展出。  相似文献   

13.
一座城市要带给人们幸福感,离不开安全、和谐、生态的环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到2040年上海将建成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地下基础设施与国际大都市对标,其中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关键要素。当前,"海绵城市"作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解决雨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来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6年,经由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评审,上海在20个参与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明确到2020年和2030年,城市建成区20%和80%以上的面积将分别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7月潜江市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复(简称"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潜江市抢抓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围绕"城乡一体、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通过打造城乡建设"三大亮点片区"和深化"城市双修"工作,在浴火重生中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之路。潜江市住建委发挥综合统筹建设作用,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人民说了算"的工作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利益点出  相似文献   

15.
当本刊封面那碧波荡漾、桃花怒放的优美景色把你引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境地时,请你别以为到了南国水乡。这是我省西府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凤翔东湖。东湖和西湖,与宋代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有不解之缘。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宋代嘉祜年间进士,曾任徐州、杭州知府等,官至礼部尚书。苏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称雄文坛,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很有贡献的治水人物。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徐州城防汛抢险,在杭州整治钱塘江口,开辟漕河,疏浚西湖,又在凤翔整治东湖,留名青史。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国家提出"海绵城市"概念,2017年"海绵城市"被写入首部国家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5年时间,在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理念下,"海绵城市"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势所趋,成效显著。本期杂志特邀10位专家学者开展"圆桌会议",探讨如何从顶层规划、设计、落实、筹措资金等各方面,共建有"弹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正>"三严三实"最早是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来的,之后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了强调,在全党、全社会引起高度共鸣,形成了广泛共识。"三严三实",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从基本操守、行为准则、责任担当等层面,鲜明指出了党员干部为人、为官、为政的基本底线,既是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也是深化灌区  相似文献   

18.
<正>日,水利部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8月13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知"提出总体目标,以城市河湖水域及岸线管控和综合整治、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  相似文献   

19.
清代嘉庆年间凤台知县李兆洛倡导“取民自建”兴水利、除水患的业绩,至今在人民中间仍传为佳话。李兆洛,字申耆,晚号养一,江苏武进入,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兼寿州(今安徽寿县)知事。李兆洛为官秉直清廉。三年后,贬斥任凤台县知县。  相似文献   

20.
<正>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一边是逢雨必涝、内陆"看海"的新城市病,一边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自此被寄予厚望。近年来,城市"看海"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4月,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