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就不同的净水处理引起的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探讨。混凝处理去除大分子有机物,粉末活性发不仅能有效地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对大分子量的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臭氧主要氧化大分子有机物,生物预处理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的影响,没有分子量变化的规律性。根据水源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和净水处理去除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特点,可达到净水处理工艺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滤法对东平河下游南海桂城段水源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子量测定,以确定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分布特性。发现东平河该段水源水以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约占67%,其次是分子量大小在10000~30000之间的有机物,约占12%。  相似文献   

3.
日本柴岛净水厂深度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日本大阪市柴岛净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和处理效果 ;并通过实际测定和分析 ,指出了应用臭氧 -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 ,提高了对小于 30 0 0D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率 ,可以有效降低DOC、Euv等有机物指标 ;但要注意防止活性炭出水中浊度小幅升高的问题。另外 ,分析指出了中臭氧工艺有利于去除锰和氨氮  相似文献   

4.
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和对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分析了城市二级处理水的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对超滤膜过滤透水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混凝法,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吸附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态有机物主要集中在〈2k分子量区间上;(2)混凝处理后,高分子量有机物低分子化效果明显;PAC吸附能有效去除小分子量有机物;臭氧-PAC联用,大分子量有机物和小分子量有机物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表明臭氧氧化与PAC吸附联用在去除有机物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3)分子量分布对原水的透水通量影响较大;选择混凝、PAC或臭氧-PAC等作为膜法处理的预处理单元,对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莉莉 《当代化工》2004,33(4):231-233
研究了高铁酸盐对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作用、以CODMn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和以UV254为代表的有机物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高铁酸盐投加量的增加,水中CODMn、UV254值下降明显,当其投量为4mg/L时,CODMn达5596~679,UV254达25%~36%。混凝剂投量的增加,对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有正影响,温度和pH值对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水中TOC的来源可来自于人造的或存在于原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或由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浸出物引起的。人造的有机物只有当其被离子化时才能被离子交换去除,在超纯水系统中,有机物去除树脂应与去离子树脂分开以避免造成有机物污染。丙烯酸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和带有高凝胶相孔隙率的苯乙烯树脂是去除有机物的最佳选择。在超纯水系统中,来自于树脂本身的可浸出物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要求低TOC的任何系统,其设计的关  相似文献   

7.
金惠芬 《宁波化工》1998,(2):26-28,37
本文介绍了江东水厂根据水源的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降低了水中有机物含量,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为预处理手段,以4000、6000、10000、20000、30000Dalton的聚醚砜超滤膜(polyether sulfone,PES)对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引起膜通量下降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主要在大于20000Dalton的范围内;2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大小主要分布在小于4000Dalton的范围内;3臭氧能使高分子量有机物低分子化。  相似文献   

9.
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基本Ⅲ-Ⅳ类,具有藻类较低、高锰酸盐指数高、季节性氨氮较高及低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占多数的特征。常规工艺和强化常规工艺对分子量小十3K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不到5%,难以使出厂水CODMn降低到3mg/L以下,出厂水生物稳定性仍然较差。  相似文献   

10.
火力发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中,如果含有一定数量的NH3(NH^+4)或含氮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促使水质M碱度下降,则“△A”值做为判断系统水质稳定处理好坏标准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次氯酸钠对组合工艺之超滤膜组件进行在线化学清洗,旨在研究膜污染状况与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水力清洗可有效恢复膜通量,反洗水加氯可有效延缓膜污染。在水力清洗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 k的有机物占有机物总量的87.3%,表明膜截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可通过水力清洗使其从膜表明剥离;而在化学清洗废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k的有机物含量是水力清洗废水的2.6倍,故小分子有机物需要进行化学清洗方可恢复膜运行通量。化学清洗废水中的中性亲水和极性亲水组分分别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44.9%和40.8%,水力清洗废水中的强疏水和弱疏水组分分别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0.9%和23.6%,表明亲水性组分是造成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因素,而膜截留的疏水性物质可通过水力清洗将其从膜表面清除。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COD与CODMn差值的变化研究大分子有机物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的去除与转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对大分子有机物有很好的处理效果;臭氧预氧化虽然有助于提高混凝效果,降低浊度,同时也因大分子被氧化为小分子,使混凝沉淀及砂滤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强化混凝中不同分子质量有机物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通过变化投加量和pH,考察各个分子质量区间的DOC和UV254的变化情况,了解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和机理。增加混凝剂的投加量能有效地促进各分子质量区间的UV254的去除,但对DOC的去除效果较差。三氯化铁对小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的至少50%为去除小分子质量有机物所贡献。降低pH能有效地促进各分子质量区间的DOC和UV254的去除,去除有机物的最佳pH为5.5。在最佳的pH下,小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去除。  相似文献   

14.
混凝和超滤膜联用处理淮河水的中试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混凝和超滤膜联用的处理工艺对淮河水进行了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膜处理的浊度和CODMn均优于同期的自来水,对处理过程进行的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分析表明,膜能去除小分子量的非UV254类的有机物。试验期间,膜压差没有上升,表明所采用的预处理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有机物对沸石去除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改性的安徽繁昌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有机物对氨氮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沸石能有效地去除大分子的有机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很差。因此,具有较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会妨碍沸石去除氨氮。去除大分子有机物能有效地提高氨氮的去除效果。混凝与沸石的组合能有效地去除氨氮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16.
膜生物反应器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颖  顾平 《水处理技术》2007,33(2):18-20,41
本研究将空间排阻液相色谱和示差折光检测器联用,测定膜生物反应器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特性并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分子量物质是膜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投加适量铁盐可有效去除部分大分子量物质,延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17.
A fixed bed is gradually exhausted from top to bottom without backwashing; however, backwashing can rearrange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in the bed. After backwashing, saturated particles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bed a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in the bed. The used model to predict adsorption and backwashing effect of organic component is the plug flow pore surface diffusion model (PFPSDM).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which parameter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model results for components which can represent various organics.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backwashing were examined by rearranging concentration gradient. For single component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molecular weight w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smaller molecular weight component was impacted more by backwashing. The SPDFR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breakthrough pattern. When surface diffus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high SPDFR, the breakthrough profile was sharper than when pore diffusion was dominant, low SPDFR. The adsorbability w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determining the breakthrough pattern. As expected, the strongly adsorbable component showed the later breakthrough. Backwashing yielded earlier breakthrough for all single components and multi-components examined.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临港海域海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滤膜法研究天津临港海域海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性,对比检测了超滤膜滤过液和浓缩液的化学需氧量(CODMn)和245nm处的紫外吸光度(UV24),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检测小分子有机物种类.结果表明,海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以小分子有机物为主体,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kDal的小分子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51.73%,而大于100k的有机物仅为总有机物的10.18%.根据GC-MS解谱,共确定出四十余种有机物,以烃类、醇类、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为主,且多为人工合成有机物.  相似文献   

19.
吴义锋  吕锡武 《化工学报》2011,62(3):805-810
采用混凝、沉淀、砂滤联合臭氧、生物活性炭构建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以黄浦江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能,探讨溶解性有机物在系统中的变化与组成特性。结果表明:黄浦江原水中以分子量小于3000的有机物为主,占总溶解性有机物的55.9%;常规单元、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有功能互补性,常规单元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达61.1%,而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仅为7.9%,臭氧氧化可使难降解有机物改性为小分子量有机物,经生物活性炭单元后,分子量小于3000的DOC去除率达到28.9%;微量有机物主要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被去除,生物活性炭单元出水中微量有机物种类降低至30种,浓度降低67.4%,三氯甲烷生成势去除率为相似文献   

20.
Ozone pretreatmen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reozonation on the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naturally occurring organics and on the production of trihalomethanes following chlorination. The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for eleven months to allow measurements of seasonal varations 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ozon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