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吐玉克稠油油田北侧钻探的英1井,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取心见到了少量含沥青砂岩。笔者利用荧光显微镜对沥青产状及荧光特征进行观察描述,结合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砂岩中的沥青是经过剥蚀搬运后再沉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镜质组荧光性质及成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激光显微荧光探针观测技术,对吐哈盆地及其外围盆地侏罗系典型煤样镜质组荧光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认为,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镜质组普遍具有富氢特征,氢指数可高达180~200mg(烃)/g(有机碳),源于镜质组中的重烃含量高达20%~40%,表明这类烃源岩已具备了生油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巴喀西山窑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发育规律和主控因素,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研究了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以中砂岩为主,粗砂岩和细砂岩次之;储集空间主要是粒内溶蚀孔、粒间溶孔、残余粒间孔隙、微孔隙和微裂缝,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致密储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化,溶蚀作用是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西山窑组未充填的中等尺度裂缝发育,可以改善储层物性;非渗透性致密砂岩层的存在有利于保护储层孔隙。  相似文献   

4.
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而三间房组的大套砂岩是本地区的主要储集层。对采自葡1井和草南1井三间房组样品的分析,发现孢粉化石33属69种,依据属种含量分布及地史意义,孢粉植物群可确立为Cyathidites-Clasopolis-Piceites组合。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含量为604%,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396%通过主要类型和重要属种地史分布的讨论、对比,结合地层的上下关系,认为三间房组孢粉组合与辽宁西部蓝旗组等地层所产的组合较相似,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期,大致相当Bajocian-Bathonian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有5种成因类型:①表生-浅层氧化沥青是指在油层露头区或油层位于近地表处,由于挥发、氧化、水洗和生物降解等作用而形成的一些焦油状沥青质重油以及固体浅层氧化沥青或硬质沥青.②储层分异沥青系指在油气二次运移的汇聚区,呈珠状或链状的烃类在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因储层物性变化重质组分滞留和轻质组分散失而形成的沥青或稠油.③蒸发分馏沥青是指晚期生成的轻质石腊族烃与早期生成的正常原油或稠油相混,造成不稳定状态,造成沥青从液态石油中析出.④水洗沥青系指油层或油气藏底(油水过渡带)因水洗作用而形成沥青或稠油.⑤热变质沥青目前在该盆地确认为热突变沥青,即由火成岩活动热烘烤而形成的沥青.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神泉油田三间房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间房组是吐哈盆地神泉油田的主要储集层和产油层,其沉积微相的研究对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为,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储集层为一套近物源、短水流搬运的粗碎屑沉积岩,属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心滩、漫堤(滩)、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侧缘砂、前缘席状砂等微相;不同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及含油性差异明显,分流河道、心滩、水下分流河道(包括水下心滩砂坝)微相的油层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漫堤(滩)、席状砂等微相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大量钻井剖面和地面露头的岩性、电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组构和含油性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北部的砂砾岩储集层属扇三角洲成因,具有近物源、粗碎屑、窄相带和低成分成熟度等特点,存在以牵引流为主的沉积构造,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三个亚相及九个微相,并建立了相模式。指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和成藏条件,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沉积成熟度、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轩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 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交孤立,河山砂相对比较发育。利用地震测以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  相似文献   

9.
根据沥青产状、族组成、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以及沥青热演化程度等,对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的老虎山古油藏、上屯古油藏二叠系灰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有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成果对其来源和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古油藏沥青抽提物含量低,族组成中芳烃和非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最高可达58.60%.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沥青具还原环境、以低等水生生源为主的母质来源及较高的热演化程度.沥青稳定碳同位素为-27.8‰~-28.7‰,反映其生烃母质以低等生源为主.沥青中的甾、萜烷含量很低,且以低分子量化合物占绝对优势,其中甾烷系列中具很高的孕甾烷含量,萜烷则以三环萜烷为主,反映其高热演化特征.沥青几乎不含芳香甾烷,与本区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特征相似;沥青反射率为1.9%~2.5%,结合本区生烃成藏演化史分析结果,反映其经历过230℃高温.最后结合相关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油气成藏信息,综合认为古油藏沥青与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是古油藏早期原油高温裂解的产物之一,即焦沥青.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吐哈盆地大量化探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和烃源岩评价结果,认为吐哈盆地近地表土壤中烃类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与该区域内沉积盖层中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直接相关。各坳(凹)陷内近地表土壤中烃类区域丰度就标志着各坳(凹)陷内生、排、聚烃量的大小,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这种关系,结合其它勘探资料,可以对未知盆地烃源岩的质量及其分布的有效范围进行评定,从而评价其含油气性,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下侏罗统发育大范围煤系烃源岩及与其直接接触的辫状河三角洲砂岩,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明确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模式,对提高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成功率极为重要。通过烃源岩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岩性烃源岩的产气率实验模拟、各个地史时期盆地生气量模拟,并结合储集层岩石学、成岩演化及流体包裹体等相关地质要素的综合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下侏罗统煤岩各项地球化学指标都远优于泥岩,是致密砂岩气藏的主要气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生气,并在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1%时进入生气高峰;受快速深埋、成岩压实等因素作用,储集层致密化时间为晚侏罗世;这种"先期致密""、后期生气"的源储配置关系有利于吐哈盆地大范围发育以垂向近生气中心聚集的致密砂岩气藏。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吐哈盆地发育"过渡型"与"典型"型2种致密砂岩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天然气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发育,侏罗系以分布轻质油为特色,绝大多数气藏为凝析气藏,且轻质油藏溶解气油比大,油溶气丰度很高;在台北凹陷,油气并存为油气分布的重要特点,气藏的分布与油气分异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发现的气藏层位均为侏罗系,其上的地层中没有气藏分布可能与盖层封闭性差有关。另外,埋深较大的侏罗系及三叠系中与烃源岩互层或很近的砂岩中存在规模很大的致密砂岩气藏;分布广泛的煤层吸附气也是重要的潜在天然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吐哈盆地是在多期构造运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复合性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多套烃源岩,燕山运动早期、中—晚期及喜马拉雅运动期为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高峰期。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除发现具单一成因类型的“煤型”、“油型”油气藏外,还发现有“混源型”油气藏,并且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混源型”油气藏愈来愈普遍。着重剖析了“混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应用原油碳同位素定量分析混源油混源比例之方法,并应用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从而解决了盆地内已发现混源油的混源比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山西保德地区桥头砂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在野外剖面实测及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垂直层序、沉积构造、古流向特征及砂岩体空间展布规律等方面资料,研究了保德地区太原组桥头砂岩的沉积特征,认为该地区桥头砂岩为太原期早期的庙沟期海侵之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的辫状河沉积,其沉积特征明显受古构造背景、差异沉降、沉积物供给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吐哈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具备形成大面积致密砂岩气藏的地质条件,煤系地层长期大量生排气态烃为形成致密砂岩气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烃源岩与储集层呈互层紧密接触有利于气源内致密砂岩成藏,致密砂岩中气体的运聚与常规气藏有明显的差异,在“活塞式”充注条件下,致密砂岩气藏的含水率明显偏高,压力也呈现出高(低)压异常。吐哈盆地南部斜坡区及北部山前冲断带地区,源岩与储集层配置条件优越,是寻找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牙哈油气田沥青垫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漂白砒砂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漂白砒砂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生界延安组中,以东胜地区煤层上部漂白砒砂岩为代表,是油气曾经存在及其运移的重要证据,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调查及样品采集的基础上,运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荧光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漂白砒砂岩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碱性长石,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含有少量的伊蒙混层。SiO2含量为72.76%~74.96%,Al2O3含量为16.17%~17.48%,K2O含量为1.93%~2.65%,CaO含量为0.08%~0.57%,Fe2O3含量为0.01%~0.69%。Hf,Zr,Ss,Ba和U相对富集。∑REE介于67~296 μg/g,LREE/HREE介于7.36~13.67;REE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Ce表现出弱亏损;Ceanom介于-0.07~-0.17,平均-0.12。它们形成于缺氧、还原的古水体环境。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漂白砒砂岩是硫酸盐和天然气还原作用的结果,为研究区油气的形成和逸散作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经测试,南盘江盆地秧1井天然气可分为2类:一类为高含N2天然气,N2含量为54.92%~73.89%;另一类为高含CO2天然气,CO2含量大于96%。认为高N2天然气是秧1井乃至南盘江地区具有地质意义的天然气。指出该类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小于2.5%,几乎不含大于乙烷的烃类组分,CO2含量2.2 7%~9.5 4%;1δ3C1值为-3 3.1 9‰~-3 3.9‰,CO2的1δ3C值为-2 9.3‰~-30.93‰。认为该类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成气,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该地区天然气高含N2、烃类组分碳同位素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鄯勒低渗透油气藏储层物性差,纵向上存在2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应于西山窑组二段和三工河组油层.次生孔隙发育带钾长石溶蚀强烈,自生高岭石很发育,相对含量大于25%,以蠕虫状和书页状分布于骨架颗粒间.大量自生高岭石发育所需的开放一半开放流体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油气富集.根据成岩作用特点及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对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了3种成岩-储集相,评价了不同成岩作用相互作用下的次生孔隙发育的程度.此外,沉积条件决定了砂体原始物性的好坏,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又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三者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油气的富集程度,是鄯勒地区西山窑组背斜型油藏的储油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