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 ,其中生代地层归属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元地层研究方法 ,分析了南北疆古生物、沉积旋回、岩石学、构造演化等特征 ,初步认为焉耆盆地中生代地层属南疆型 ,兼具南、北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其中生代地层归属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本采用多元地层研究方法,分析了南北疆古生物,沉积旋回,岩石学,构造演化等特征。初步认为焉耆盆地中生代地层属南疆型,兼具南,北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地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相继在天山造山带的吐哈、焉耆、伊犁等盆地发现了侏罗系油气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焉耆盆地仅一山之隔且南部相连的库米什盆地是否含油气这一问题。经研究,笔者初步认为库米什盆地为南天山造山带又一个有希望的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库米什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偏东...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砂箱实验模拟是研究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根据焉耆盆地平面与剖面构造特征设计了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中生代焉耆盆地是SW-NE方向的双侧斜向挤压作用下基底收缩形成的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焉耆盆地边界方向、水平挤压方向和基底收缩作用控制盆地内部构造带的方向。焉耆盆地的形成并非一定是边界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该实验模型为解释焉耆盆地的构造成因机制提供了证据。图5参14  相似文献   

7.
新疆焉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焉耆盆地是一个形成于南天山造山带基础之上的中生代拉分盆地。喜马拉雅造山事件以来,其南北两侧山体向盆地内对冲,形成典型前陆冲断褶皱构造,盆地内发育一系列台阶状断层及其断层相关褶皱。盆地两侧的对冲作用,使得盆地内侏罗系生油层得以进入生油成熟阶段。焉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表明,该盆地是一个有利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8.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三大旋回,从三叠纪侏罗世早期,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体系基本为冲积扇或河流(潮湿扇)-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中期为河流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中生代盆地类型,叠置形式及发展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在中生代是一个多构造幂、多成盆期沉积实体相叠置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在纵向上以构造幕为界面将中生代分为4个成盆期(P_2—T、J、K_1及K_(2+3)),共计有10个原型盆地。根据各成盆期盆地形成的边界条件和应力场特征,将10个原型盆地分为4类(山前盆地、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及走滑盆地);而据各成盆期原型盆地的叠置部位和方式,可将其分为4种叠置类型(复合叠置型、交错叠置型、披盖叠置型及镶嵌叠置型)。由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有极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巨厚的生油层系,中生界发育了很多油气圈闭,故“古生中储”是最重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酒西盆地中生代断裂活动、盆地性质以及第三纪末的变形特征和力学性质。认为,该盆地在中生代为一扭动盆地,即受北祁连北缘(南界)右旋扭断裂控制,在该扭动构造背景下,产生与南界断裂斜交的盆内多组方向的张性、张扭性同生断层,形成东西分块、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南界断裂的扭动作用也是导致盆地南陡北缓、南深北浅和南厚北薄的根本原因。总结分析了盆内、盆缘第三纪末发育的断裂特征,从区域资料、平面构造组合和剖面  相似文献   

11.
对焉耆盆地基底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重力、磁力、电法、钻探、盆地周边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将中、新生代焉耆盆地基底构造划分为四种样式,即叠瓦式、对冲式、背冲式、基底凸起式;将基底岩性分为四种类型,即南缘主要为元古界深变质岩,北缘主要为海西期花岗岩,四十里城次凹主要为中-上石炭统浅变质岩,焉南断裂以北主要为中泥盆统浅变质岩,基底岩相带呈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带;将基底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种马场断裂以南为塔里木地台型基底,以北为海西期褶皱基底。北部海西褶皱基底塑性强、不稳定,在沉积盖层中易形成背斜型圈闭;受深部热流影响沉积盖层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因而使得盆地北部油气富集程度高,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均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中生代盆地性质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早-中侏罗世盆地的性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利用博湖坳陷的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并选择4条骨架测线开展关键地质时期沉积盆地原形恢复,探讨其在侏罗系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及西山窑组(J2x)沉积期末的盆地形态及性质。结果表明盆地在早-中侏罗世早期主要表现为弱扭压条件下的坳陷盆地。结合断裂系统平面展布特征和研究区所处构造位置,提出了研究区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侏罗纪煤系烃源岩有机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焉耆盆地是中国西 部众多中新生代小型含煤盆地之一。该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博湖坳陷,组成.了侏罗系含油气系统。通过对焉耆盆地多口井样品分析的显微组分的定量统计和各种煤相参数的研究,发现研究区煤岩具有较高的凝胶化指数和低的植物组织保存指数,说明大部分煤岩形成于水体流动性不强的还原环境。根据煤系有机相研究分析,可以划化分为干燥泥炭沼泽相、潮湿森林泥炭沼泽相、过渡边缘沼泽相、活水泥炭沼泽相和开阔水体相五种有机相。研究指出,水进序列的含煤建造是焉耆盆地煤系烃源岩成烃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焉耆盆地是一个中新生带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不仅存在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等挤压构造样式,还存在扭动构造样式;盆地内构造样式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具有压扭性质的宝浪苏木背斜构造带和本部图背斜构造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
焉耆改造型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叠合、改造型盆地,中生代为类前陆盆地,之后虽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晚期的冲断、隆升剥蚀和喜山期的长期改造,但盆地构造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烃源岩以煤系地层为主,主生烃期为燕山期末,喜山期生烃贡献不明显;圈闭类型多样.多与冲断活动有关,形成于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燕山期末已存在的圈闭成藏条件较好,但控制圈闭的断层在喜山期活动与否及其活动强度,决定着燕山期形成的油气藏能否保存;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及地层圈闭的油气来源有限,盖层条件较差,油气成藏条件欠理想。下步勘探方向应以与燕山期末主生烃期相配置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新疆焉耆挤压逆冲型残留盆地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根据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南强北弱的继承性挤压反转变形特征,由南向北划分了"南部滑脱推覆—中部逆冲褶皱—北部走滑调整"3个构造变形分区。其中,NWW向(近EW向)压性构造与NW向扭性构造交织,组成"菱形网格状"构造格局,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展布特征。在原型盆地南、北凹陷构造-沉积分野的基础上,后期改造更一步强化了其分割性,形成了南、北古地温场分区和各自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残留盆地具有独特的3种(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基本变形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油气聚集类型。依据残留盆地的改造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预测了北部凹陷"继承-再生型"和"改造-再生型"成藏单元,它们为近期拿储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