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四川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的前陆结构特征明显,前陆冲断带和前缘隆起带发育,但受后期大巴山褶皱造山带的影响,早期北东向构造带被晚期北西向断裂复杂化。通过山前骨干剖面的平衡剖面分析和变形量计算,认为米仓山前大的构造变形发生在早三叠世末,而不是中三叠世末,并且由西向东构造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形成时间变晚。受构造变形时序影响,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带、黑池梁断鼻、涪阳坝断块和南阳场区块的成藏条件具有显著区别,勘探中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陕南镇巴地区大巴山与米仓山构造交接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米仓山与大巴山构造交接的陕南镇巴地区具有典型的叠加褶皱构造。米仓山地区近东西-北东东向褶皱构造与大巴山近南北-北北东向紧闭褶皱构造呈横跨叠加构造样式。司上地区发育的叠加褶皱表明,近南北向褶皱叠加改造早期近东西向褶皱,致使区域地层呈近南北向产出;两期褶皱发育的时代应为J3-K1,米仓山褶皱变形的时间要略早于南大巴山西段镇巴地区变形时间,分别为晚侏罗世(J3)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J3/K1)。大巴山与米仓山构造交接变形是在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期间不同体系构造复合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及其前缘带石油天然气远景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及其前缘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和西缘,除龙门山南段前缘东部(龙泉山断褶带至名山向斜东侧)主要层系已基本完成区带评价勘探外,尚有面积约6.5×104km2地区处于区带评价勘探或盆地评价勘探阶段(不含西南石油局勘探区,龙门山及其前缘带2.54×104km2、米仓山及其前缘1.31×104km2、大巴山及其前缘2.65×104km2)(图1)。上个世纪50、60年代地质调查,即已发现……  相似文献   

4.
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为指导,在分析构造样式、滑脱层系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钻井资料建立了构造模型,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认为:工区受力环境符合推土机模型,为递进挤压渐弱模式,构造以逆冲推覆为主;剖面上,中、下三叠统地层增厚现象是断层导致地层重复引起的,特别是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层是区域滑脱层,深部断层、浅部断层及其内部断层都使其地层重复增厚;以嘉四段、志留系为界,构造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  相似文献   

5.
6.
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古生界重点剖面烃源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性特征、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对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古生界16条剖面中的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下寒武统及下二叠统为主力烃源岩地层,下志留统及上奥陶统在局部地区存在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段。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烃源岩主要为生烃能力较强的Ⅰ型、Ⅱ1型,均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过成熟烃源岩为主,但仍具有生气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株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株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相似文献   

9.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首次系统地对勘探新区大巴山、米仓山南缘不同时代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系;与四川盆地类似,新区内Ⅰ级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Ⅱ型干酪根,且横向分布稳定,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源岩热演经程度较低,源岩的油气生成相态明显受株罗系地层沉积厚度的控制;下寒武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气态烃的大量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中侏罗世末-白垩世;下二叠统烃源岩成油高峰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气态烃大量形成的时间为晚侏罗世-白垩纪。  相似文献   

10.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早寒武世礁滩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寒武世时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属上扬子地台的北缘部分,处在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带环境中。该区生物礁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郑、西乡、镇巴、紫阳等地和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的四川南江一带;生物礁滩的类型有兰藻―古杯礁、凝块石灰泥丘、核形石生物层、生屑滩和鲕粒滩;造礁生物类型有古杯、兰藻细菌等,附礁生物除单体规则古杯外,还有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海绵骨针等。通过对寒武纪灰泥丘凝块石作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证明了其有机质生源为菌藻类微生物。指出由于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的控制,使本区礁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并控制了礁滩的发育类型和分布,礁滩层位自西向东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乌马营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利 《石油仪器》2007,21(2):77-79
乌马营地区下第三系构造复杂,断裂分析难度大,笔者借助下第三系(孔1下、孔1上、沙2-3、沙1段)底界构造图分析断层的组合特征和圈闭分布特点,同时结合油气成藏石油地质条件,认为构造分区的调节带位置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2.
 窟窿山构造是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最重要的控油构造,已发现亿吨级的青西油田。以断层相关褶皱和冲断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钻测井及地面露头资料合理建立了窟窿山构造模式,落实了整体构造形态。指出窟窿山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完整的北西向大型断层转折背斜构造,发育多条北北东向调节断层,将其切割为五个北东向断块(窿107,窿11,窿8—窿7,窿15和窿14)。油气勘探表明,不同断块由于地层、岩相(性)不同,特别是裂缝发育程度的差异,造成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综合评价认为其中的窿15区块是下步油气勘探有利目标,窟窿山构造深层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酒泉盆地在新生代受祁连山褶皱带由南往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在横向上形成了复杂的前陆盆地结构,依次有南缘山前冲断带、南部前陆拗陷、前陆斜坡、黑山-合黎山前缘隆起和花海-金塔隆后拗陷;在纵向上表现为新生代前陆构造层叠置在中生代伸展构造层之上的双层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地震剖面及地面露头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自晚第三纪以来酒泉盆地的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变形特征及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并获得以下认识: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表现为多个逆冲推覆带侧向叠置,并且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作用,构造变形及结构具有明显的东、西分段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推覆体广泛逆掩于下白垩统之上;南缘山前冲断带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是盆地内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其中逆冲推覆体下盘掩伏构造是下步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全球深层油气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层油气勘探对老油气区(田)扩大储量、稳定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深层油气藏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在全球(不包括美国本土48州)349个含油气盆地中,87个盆地内发现了深层油气藏。全球深层油气储量的63.3%分布于碎屑岩储集层,35.0%储于碳酸盐岩,其余的1.7%储于岩浆岩和变质岩。构造圈闭富集了全球深层油气储量的73.7%,是深层油气最重要的圈闭类型。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深层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其深层油气储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7%和46.4%。层系上,深层油气主要富集于5套储集层系:古近系(占全球总量的22.3%)、上古生界(22.2%)、白垩系(18.3%)、新近系(12.8%)和侏罗系(12.8%),深层油气的层系分布特征与中、浅层油气类似。岩盐导致的盐下沉积物的负热异常效应抑制了盆地深层烃源岩的热演化或液态烃向气态烃转化,因此含盐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特别值得关注。建议深层油气勘探应立足于中、浅层已有重大油气发现的地区,特别是发育有一定规模盐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高尚堡油田构造式样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高尚堡地区继承性披覆背斜的发育背景、构造组合式样、断裂组系特征及其结构形式,分析了不同规模断层在控制圈闭形成与分布、圈闭的有效侧向封堵性及其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疏导分配作用。进而揭示了高尚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类型,明确指出了影响该区油气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对今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桩南断裂带位于孤北洼陷内部,对两侧的边界断裂起着继承与连接的作用.受区域右旋走滑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拉张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连接两侧边界构造带的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域.为探索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通过分析构造分区和油气分区,首次提出桩南断裂带的分段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同时重点剖析油藏沿构造变形区的有序排列规律,明确了桩南断裂带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升探区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完钻井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出高升探区地下流体压力及剩余压力分布,并对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进行探讨.结合构造、沉积等条件分析,探讨该区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分布受油气运移带控制;牛心坨地区存在一条北东向的油气运移带,曙北-雷家地区存在多条油气运移带,对油气运移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山东南缘构造特征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东南缘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本文通过对断裂、构造样式等的研究表明,阿尔金山东南缘逆断层发育,形成向阿尔金山前散开、向盆内收敛的“帚状”分布;在这些压剪性断层控制下形成了一系列断鼻及多种构造样式,造成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综合分析评价认为,该区生储盖条件较好,侏罗系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圈闭发育,油气藏类型丰富,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所得结论对阿尔金山东南缘进一步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