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和谐目标优化的流域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区域间因初始排污权分配不合理而引起的矛盾,将和谐论量化方法引入到流域初始排污权分配研究中,提出了基于和谐目标优化的流域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该方法在确定和谐分配原则的基础上,选取具体表征指标构建了流域排污权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流域初始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并运用和谐方程对其进行和谐评估,以流域和谐度最大为目标建立优化调控模型,采用Matlab fmincon函数实现对初始排污权的优化分配。将该方法应用于沙颍河流域行政区间的初始排污权分配,从区域和谐的角度得到了初始排污权分配优化方案,经对比分析,优化方案更符合各个区域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排污现状,表明基于和谐目标优化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王孟  叶闽  肖彩 《人民长江》2008,39(23):26-28
汉江流域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和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进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算,提出主要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根据其意见,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汉江中下游实施排污权交易将分为5个阶段,即: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限排总量的提出、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排污权的再分配和交易的监督管理。以水功能区为单元,对汉江中下游水域纳污能力进行了核算,并对其排污权进行了初始分配,为进一步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长期性、根本性任务。建立并完善以水权为基础的水商品生产和交换市场体系,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实践,从分配范围、分配机制、分配原则、分配模型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凌河流域特点,借鉴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从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发展、政府宏观调控4个维度,设计了一套水权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了初始水权分配实践效果的耦合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大凌河流域。结果表明,在政府和大凌河流域水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下,通过加强大凌河流域所在区域的政治民主协商,流域内各区域水权分配结果充分体现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性,且各区域之间的耦合协同发展效度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吴穹 《人民珠江》2013,34(3):5-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流域沿岸各用水主体的水权分配问题将更加严重.现代水利理念力求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都不断得到改善,对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水权分配制度、现代水利理念及国外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运用现代水利理念提出了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几点原则,对水权交易做了初步探讨,最后针对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提出了几点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资源量质统一的基本属性,论述了用水与排污双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初始水量权与初始排污权统一分配的科学性,提出了二维水权的新概念;确定了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遵循的具体原则,建立了各原则视角下的水资源系统和谐度函数;构建了以水资源系统和谐度最大为目标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模型。以北江流域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实例分析,分配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量与水质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水资源量质统一的基本属性,论述了用水与排污双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初始水量权与初始排污权统一分配的科学性,提出二维水权的概念。确定了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遵循的具体原则,建立了各原则视角下的水资源系统和谐度函数;构建了以水资源系统和谐度最大为目标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分配模型。以北江流域为背景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有效,并且通过建立超标排污对水量分配的惩罚函数,把超标排污的外部性内化到水量分配上,实现了初始水量权与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流域的大凌河流域、霍林河流域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的制定,已进入协调阶段.在初始水权分配过程中,涉及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量分配中时空特征选择、对效率和公平的理解等,对这些问题的广泛研究探讨,是在水量分配方案编制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些问题涉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9.
流域污染负荷分配是实施流域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为了定量描述评价指标对流域污染负荷分配的重要性,引入随机森林算法对各指标作重要性评价,依据重要性程度筛选涵盖全部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将评价指标体系与环境基尼系数模型相结合,构建污染负荷分配耦合模型,并以清潩河流域(许昌段)为例,制定基于控制单元的COD负荷分配方案。结果表明,满足重要性评分要求的指标分别是居民人均收入、单位GDP污水产生量、工业企业水消费量、地表水资源量、控制单元面积,评分分别为13.97、9.65、8.77、5.21、1.09。依据耦合模型制定的2020年清潩河流域(许昌段)各控制单元COD负荷分配方案中,控制单元QYH-3的削减量和削减率均最大,分别为617.14t/a和30.44%。分配方案基本符合流域实际,结果较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国内外有关初始水权分配研究概况,结合江西省水资源特性,提出开展该项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格尔木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制定的有关情况,包括当地政府积极开展水权初始分配工作的背景,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制定的原则、程序,初始水权分配方案的基本内容和落实水权分配方案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6,(6):104-107
在评价排污权配置准则的基础上,确定黄河甘肃段排污权配置模式和持续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配置准则。选择污水处理率等13个指标,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采用AHP法和熵值法进行了配置,结果表明:52个配置单元中,这两类污染物在熵值法后有24个单元高于AHP法的配置量,有26个单元低于AHP法的配置量,2个配置单元基本持平,两种方法体现了水环境保护的不同理念;AHP法包含强力推进污染治理的蕴意,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熵值法配置的结果本质上遵从了以现状为主,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准则,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重视治理观念的体现。同时,提出了由熵值法下配置方案向层次分析法下配置方案过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排污权是在保持资源环境的再生或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排污者对其占有的或公共资源环境的使用、收益或处分的物权利.排污权交易过程首先要确定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将排污总量在区域或流域内的各个排污单位之间进行分配,最后当某个企业通过污染物治理削减一定排污量时,可以将削减的排污量出让给自行治污成本较高的企业.通过对水排污权初始分配的计划配置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两种水排污权配置手段的详细分析,探讨了不同配置手段下水排污权的交易机制模型,并提出在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必须采用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机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时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流域内区域及行业层面的水资源初始使用权(简称"初始水权")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即第一层次)以及区域内不同用水部门或行业之间(即第二层次)的交互协商、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双层诊断优化模型,将流域初始水权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之间进行交互式分配。首先,建立流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角度体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整体目标;其次,在严格控制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总量、流域允许最大排污权总量的基础上,建立流域第一层次的目标函数与诊断准则,促进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平、协调发展;再次,根据第一层次水权配置结果,提出流域各区域内不同用水部门或行业用水的优先序位规则,建立流域第二层次的目标函数与诊断准则,促进流域不同区域不同用水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公平、协调高效用水;最终,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多轮交互作用下,实现流域整体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体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中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消除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用水部门或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用水冲突。在此基础上,选择大凌河流域进行案例分析,将基于模型的水权分配方案与水利部试点方案对比分析,并为分配结果的差异化进行可行性分析,验证了双层诊断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初始水权的确定是实现水权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在深入了解三亚市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水资源用水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权衡各项因素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项指标,构建了三亚市初始水权分配结构体系,实现了对三亚市初始水权的界定,得到与现状分水比例比较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Economic losses and inequities caused by uncertainties in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water sectors, making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ights of vital importance for minimizing water conflicts. In this study, an Interval-parameter Two-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 (ITSP) model for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is developed that contains an industrial allocation preference coefficient and involves the risk control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theory and Gini coefficient constraints (ITSP-CG). Using China’s Taihu Basin as a case study, it is shown that optimized water rights allocation scheme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inequitable localized water deficits, a narrower confidence interval results in higher economic loss, and, when the confidence level is fixed, tighter control of water availability results in water efficient sectors having an increasing preference for allocation schemes. It is also shown that Basin Authorities need to trade-off the equit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rights and economic returns over a particular plann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7.
水权与初始水权分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国内外的关于水权的各种解释以及初始水权的概念进行了研究 , 讲述了以河岸权为原则和以先占用为原则的初始水权分配体系及其特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实行的以取水许可制度为核心的行政主导的初始水权分配体系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构建了我国初始水权分配体系建设的原则。通过对我国部分流域和区域内初始水权分配和实践状况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明晰水权初始配置是协调流域内各区域之间水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针对流域水权初始配置过程,首先,结合流域内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水权初始配置指标体系,采用理想解法,获得水权初始配置初步方案,确定各区域的水权配置量初始值;其次,结合流域内各区域的利益诉求,基于动态博弈理论,分析各区域之间的动态博弈机理,构建动态博弈模型和利益补偿函数,实现水权增加利益主体对水权减少利益主体的利益补偿;然后,确定各区域的水权配置量优化值和流域内各区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优化值,并获得水权初始配置优化方案;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利益博弈与优化模型在水权初始配置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水权初始配置本质上是对流域内各区域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通过水权增加利益主体对水权减少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补偿,可进一步优化各区域的利益和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西省多年的水资源统计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构建水资源基尼系数评价法。通过绘制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区域GDP及人口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其基尼系数,分析山西省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整体较好,3个评价指标分别达到了高度平均、相对平均和比较合理状态,但存在个别地区间差异明显的情况。通过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山西省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地区采取适当的调水措施,并针对总体缺水状况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天生桥一级、龙滩、百色、光照、飞来峡、枫树坝、新丰江、白盆珠等骨干水库对流域水资源的调配,可以使西北江三角洲思贤滘生态和压咸流量的保证率达到95.5%,使东江博罗的河道内控制流量的保证率达到97%以上,保障流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