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上海市26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沙门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到5 580例感染性腹泻病例和其标本,沙门菌检出率为4.19%(234/5 580),其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的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节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发季节。有发热症状或者发生水样便的病例,其沙门菌检出率高于无发热症状和无水样便的病例。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上海市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感染高峰出现在春夏季节。考虑到餐饮服务业和单位食堂的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卫生监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最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收集的2018—2020年来自上海市3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收集到13 672例有自诉可疑食物史腹泻病例及其标本,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为5.71%(781/13 672),其毒力基因型以ETEC和EAEC为主。7岁以下年龄组和职业为农民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阳性检出率最高,7~9月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最高的月份,有发热症状、无呕吐症状、腹泻次数在3~9次/d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例。自诉可疑食物类别为水果及其制品的就诊病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 本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毒力基因型以ETEC和EAEC为主,感染高峰出现在夏季。通过对特定临床症状的询问,对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加强对餐饮服务业和街头食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良好食品安全习惯的宣传与培训,降低致泻大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查询2015-2019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1 35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9/10万,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湖州市感染性腹泻患者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引起腹泻性疾病的防控、预警、溯源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湖州市2021—2022年6家监测哨点医院分离出126株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分别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分子分型。结果 126株沙门菌可分为28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32.5%,41/126),肠炎沙门菌(24.6%,31/126)及鼠伤寒沙门菌(15.1%,19/126)。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15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对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3.3%(44/60)其次氨芐西林和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56.7%(34/60),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磺胺甲??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8.4%(13/19)、52.6%(10/19),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为54.8%(17/31),其他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51.4%(18/35),总体多重耐药率达62.7%(79/126),呈现出20种多重耐药谱。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及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经Xba Ⅰ酶切后分别获得46种和15种不同PFGE指纹图谱。结论 湖州市沙门菌感染优势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和肠炎沙门菌为主,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FGE带型既有多样性又具有优势带型。 相似文献
7.
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2010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746 551例,年发病率为55.93/10万,与2009年比较呈上升趋势.≤5岁儿童占报告发病数的53.57%.实验室确诊病例占病例报告总数的6.46%,其中病毒性感染占92.65%,细菌性感染占7.18%.结论≤5岁儿童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应鼓励和促进对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将诊断结果报告至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有病原学诊断结果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信息可作为全国临床就诊的食源性感染腹泻病病人的参考信息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59起,发病1 362人,死亡8人,罹患率13.9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6—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7起(64.48%)。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7.88%和75.00%。家庭、餐馆、学校和农村宴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家庭报告190起(73.36%),死亡8人(100%);农村宴席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高于其他场所。食用毒蘑菇(99起)和有毒动植物(44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453例)居首。结论: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家庭为主要暴发场所,毒蘑菇中毒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菌及微生物食物中毒健康教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1—2015年厦门市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食物中毒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厦门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所收集到的食物中毒资料按发生的时间、地点、病死率、致病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厦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7起,中毒人数806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8月份最多。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占62.34%(48/77),其中主要的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而诺如病毒是厦门市2012年后新发现的又一中毒因素。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主要集中在岛内思明区。结论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机制,是减少厦门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5-2016年河北省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16年12月河北省部分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便样本及流行病学相关资料,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1240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58份,阳性率为4.68%;诺如病毒阳性率存在地域差异,邢台地区阳性率最高为10.08%;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在冬春季节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4.28%),GⅠ型阳性率0.40%;易感人群为婴幼儿(0~6岁)和老年组(66~),其感染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诺如病毒是河北省散发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应加强对诺如病毒的监测,并进一步研究其变异,为诺如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5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和策略。方法 对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布研究。结果 2015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7起,累计发病1111人,其中死亡6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时间是7-9月;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 其次依次为集体食堂、家庭和农村宴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不明原因外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动物类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性加强毒蕈中毒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由外卖送餐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监管建议。方法 对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0—2020年由外卖送餐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20年中国大陆(除西藏自治区)共报告549起由外卖送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9 285人,死亡2人。第三季度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1.53%和44.58%。除致病因子不明以外,微生物性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9.16%和60.26%。除原因食品不明以外,混合食品和多种食品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较多,事件数分别占21.86%和15.12%,发病人数分别占20.58%和13.10%。除不明来源场所以外,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排名前3位的送餐来源场所分别是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快餐店,事件数分别占20.04%、15.66%、15.48%,发病人数分别占35.30%、17.52%、10.57%。除多种因素和不明因素以外,存储不当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占8.74%;加工不当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7.74%。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数据,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生27起, 发病936人。学校食物中毒发病高峰在9月, 其次是5月。致病菌及其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 学校应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 加强基础建设、监管力度和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宣教。以良好生产工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和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为原则管理学校配餐单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肠道腹泻病毒在舟山市海产贝类的分布和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感染特征以及两者相关联系,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466份舟山市海产贝类和422份食源性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NoV)GⅠ型/GⅡ型、轮状病毒(RV)、札如病毒(SPV)、星状病毒(AsV)和肠道腺病毒(AdV)5种主要肠道腹泻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466份海产贝类样品病毒总阳性率为18.03%(84/466),其中NoV GⅡ型为4.08%(19/466),SPV为9.67%(45/466),AsV为2.79%(13/466),AdV为1.50%(7/466);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农贸市场的牡蛎病毒阳性率最高(24.75%,25/101),养殖毛蚶病毒阳性率最低(10.12%,17/168),不同的病毒阳性率以及不同来源和不同季节贝类的病毒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总阳性率为15.64%(66/422),NoV为4.74%(20/422,以GⅡ为主),RV为4.74%(20/422),SPV为3.55%(15/422),NoV GⅡ型、RV和SPV的阳性率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病毒阳性率和不同季节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市海产贝类中肠道腹泻病毒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与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病毒感染特征存在相关联系,其流行季节和优势病毒类型相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 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 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平市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8—2017年南平市所辖10个县(市、区)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对事件归因变量进行统计,回顾性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20年间,南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184起,发病人数2 871人,死亡人数40人,年均发病率5.12人/10万,病死率为1.39%。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发期为第三季度,8月份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报告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为致病微生物事件,分别为80起(43.48%,80/184)和1 862人(64.86%,1 862/2 871);其次为有毒植物性事件,分别为66起(35.87%,66/184)和310人(10.80%,310/2 871)。引发事件的致病因子中,误食毒蕈共55起(29.89%,55/184),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共23起(12.50%,23/184);毒蕈为主要致死因子,死亡人数为35人(87.50%,35/40)。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39.13%,72/184),其中有毒植物性事件占66.67%(48/72);其次为宾馆饭店(22.28%,41/184),其中致病微生物事件占80.49%(33/41)。结论 南平市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控制策略应针对高发时段、多发地区、易发场所和高危致病因子实施重点监管,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测及政府监管机制,进一步遏制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2016—2020年郴州市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毒蕈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6—2020年郴州市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资料,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区、人群特征以及毒蕈来源、种类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郴州市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31起,发病461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3%;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20年,中毒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居前3位的依次是嘉禾县、北湖区和宜章县,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高发场所,毒蕈主要来源于市民自行采摘,也有部分从市场购买;已知毒蕈种类的中毒事件中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例数前3位的依次为日本红菇、大青褶伞、近江粉褶菌,死亡病例由灰花纹鹅膏和亚稀褶红菇中毒引起。结论 应针对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群进行毒蕈中毒宣传教育,同时应加强对野生蕈市场销售的监管,开展毒蕈中毒的相关研究,以科学预防毒蕈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