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Planning》2019,(7)
网络评价结合"互联网"与"亲身体验",作为开放网络媒介形式,已成为人们了解城市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本文调查了日本游客对秦皇岛市城市形象等的网络评价,明确游客"体验"意识形成的认知心理,可以看出日本游客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对"交通服务"与"住宿服务"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调查内容提出了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利用互联网就可以进行轻松自在的交流,因此社交网络也为高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首先分析社交网络和高校教学保障的内涵,进而分析社交网络的发展对高校教学保障工作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高校对社交网络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点对点"带有信息时代下的自由主义以及共享主义的精神,很快的演变为一种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随之出现的MSN、QQ、微信、百度Hi、易信、来往、LINE等即时通讯软件的网络传播,都是"点对点"中的代表。在这些网络传播模式中,信息的传播在用户之间展开,用户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用户的发布者。而基于这一平台,网络中的图形设计也得到了发展,图形的创意设计也得到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借助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会互动"一词描述。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既有传统的网络社会互动的特点,又实现对人类互动行为的重构。本文通过概述新浪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结合新浪微博互动呈现出的新特点解析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并探讨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电光源开启了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将人们夜晚的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为当代夜景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人们丰富的夜生活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如今,"互联网+"的交互方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购物、交往,生活再一次由"外"变"宅"。随着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交往模式的转型,人们开始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活,逐渐走出网络带来的"宅"生活,开始围绕着"体验式"而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社会关系呈现出了交往对象单一、邻里关系淡化、交流方式多元、缺场交往增加等特点。本文将通过对青年人网络依赖的原因的分析,总结网络交往对青年社会关系的影响,并试图探寻规避不良影响的方法和途径,使网络交往在青年社会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4)
<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深刻影响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接受信息、展开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科学的前沿技术,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信息内容,拓展了人们的信息渠道,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但是也呈现出了许多安全问题,如网络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攻击、黑客行为等,大学校园中这类事件也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网络交往,导致了一种全新人际关系的产生,这种交往方式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充分认识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交往产生的影响,并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8)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事物,因其信息量丰富、使用高效方便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新时代的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但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网络对现代小学生的影响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求知空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很好地扩充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堪称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5-6
计算机通信网络成为当前人们信息交互的主要渠道,在信息共享和传递中,必然涉及很多行业机密信息或关键信息,人们开始考虑信息传递、应用、存放的安全性,毕竟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很强,黑客和病毒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截获信息、破坏信息。文章分析了这些安全隐患,并提出技术人员应强化技术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提升网络通信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
作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构与超越的网络"四色信息"理论,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域。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扬红弃黑、取绿去黄的网络"四色信息"理论教育,培养了他们"有困难上易班,有问题找‘博’导"的思维惯性,达到了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网络社交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使大学生社交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入了解网络社交活动的特点,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社交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归纳总结出保证大学生网络社交活动安全健康的措施,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6)
随着我国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流手段,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生活方式。但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威胁。因此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护策略,以便解决人们对网络问题的担忧,创造安全稳定的网络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1)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更是将人们带入信息化的时代,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昭示着人们由机电机械工业进入到电子智能工作中。现今许多工作都可以由电脑代替,电脑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许多工作都需要在网络上实施信息交流,如何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维护人们的隐私。本文将基于网络监管的角度,重点论述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网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2)
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网络改变着人们生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新的机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争取网络阵地主动权,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网络两个课堂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5)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的思维、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变革。新的时代条件下,信息纷杂多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网络平台、网络生态、网络资源、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7)
网络行为是网络空间交往的特有行为,在虚拟的环境中网络行为同样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然而伴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爆炸量信息的同时,微博人肉、微博谣言散播等网络道德失范甚至网络违法行为此起彼伏。片面追求个性和个人价值在缺少监管和束缚的情况下被扭曲为利己主义,加剧了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空间的暴力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0)
本文涉及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前最具时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网络交往行为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网络交往能够为交往主体提供相对公平和自由的表达环境和交流环境,赋予了交往规则展开的潜能;网络交往本身的多元性、匿名性、无中心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具备了成为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但同时,现阶段网络交往由于一些现实的障碍和束缚还不够自由,借助对哈贝马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一些治理办法和举措,以期网络交往更加规范和理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网络时代,互助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网络诚信缺失、虚假性及不确定性信息多、网络中介服务不完善和政府监管"空心化"等问题。提出应加强网络互助游的相关立法,增强网络信息真实性、完善网络互助游中介服务、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构筑互助游的安全保障体系,以促进网络互助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2)
<正>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大多数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不得不承认现代科技的变革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较为深入的影响。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使用在当前社会中可谓无处不在,在细微之处改变着人们学习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无论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政策宣传的主要阵地,负担着培养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党校系统加强计算机教学,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