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对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微生物检测法(杯碟法)。其中微生物检测法准确率较高,适于具有微生物检测能力的检验机构使用。本文针对微生物检测法中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整理和分析,便于相关检验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杯蝶法的基础上,对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包括菌悬液浓度的控制,样品前处理,检验平板的制备,青霉素、舒巴坦、β-内酰胺酶最佳使用量的确定。通过以上四种措施,简化了部分试验步骤,增强了试验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试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方法β-内酰胺酶分解青霉素钾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具有还原性,能将二价铜还原为一价铜,2,2′-联喹啉与一价铜反应生成的是紫红色配合物,颜色深浅与β-内酰胺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结果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优化出试剂盒最佳检测条件为:0.05%2,2′-联喹啉添加量为2.4 mL,20 mmol/L的CuSO4最佳添加量0.2 mL,原料乳添加量为0.1 mL;配制β-内酰胺酶的标准品浓度梯度溶液0~200 U/mL进行显色反应后,利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颜色反应L*、a*和b*值数据,并应用色彩模块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制作标准比色卡;原料乳样品显色15 min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牛奶中β-内酰胺酶浓度,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4 U/mL。结论β-内酰胺酶检测试剂盒法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易于普及和现场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南通市市售牛乳中是否含有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 方法 采用卫生部颁布的“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检测牛乳样品中的β-内酰胺酶。结果 5家公司被检测102份牛乳,其中有2家共15份被检出β-内酰胺酶。15份β-内酰胺酶阳性的牛乳标本抑菌圈直径差值(B-A)在3.9~17.9mm之间。结论 南通市部分市售牛乳检出β-内酰胺酶,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5.
乳与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特性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内酰胺酶的特性和检测方法;向复原乳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青霉素钠,从而确β-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的最适比例;通过耐热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来确定其稳定性;通过添加青霉素钠来检测β-内酰胺酶的含量.结果表明:β-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的最适比例为3瓶/t;β-内酰胺酶经100℃沸水处理后(90 s)和经长时间保存后(4℃,96...  相似文献   

6.
乳及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酶活测定及青霉素分解实验,研究了市售的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中所含β-内酰胺酶活力、其在乳制品中最低检出限及其在液态乳制品中活力残留,结果表明,市售的四种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A、C、D及E)主要成分为β-内酰胺酶,其酶活力分别为5672590、1174215、1008126、1414437U/mL;经十万倍稀释后,可检出它们在乳中残留的酶活;经百万倍稀释后,只能检出A在乳中残留的酶活。巴氏杀菌和UHT可导致乳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活力损失近50%。73份牛奶样品中,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占所检样品总数的12·33%;而巴氏杀菌乳和UHT乳样品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低,仅分别占所检样品的2·74%和1·36%。  相似文献   

7.
基于酶活测定及青霉素分解实验,研究了市售的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中所含β-内酰胺酶活力、其在乳制品中最低检出限及其在液态乳制品中活力残留,结果表明,市售的四种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A、C、D及E)主要成分为β-内酰胺酶,其酶活力分别为5672590、1174215、1008126、1414437U/mL;经十万倍稀释后,可检出它们在乳中残留的酶活;经百万倍稀释后,只能检出A在乳中残留的酶活。巴氏杀菌和UHT可导致乳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活力损失近50%。73份牛奶样品中,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占所检样品总数的12·33%;而巴氏杀菌乳和UHT乳样品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低,仅分别占所检样品的2·74%和1·36%。   相似文献   

8.
对3种实验室常用的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杯碟法、碘量法、Charm MRL快速检测法)进行了比较,获得了3种方法对β-内酰胺酶的检出限,并提出了方法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以确保实验效果。从原理、仪器设备、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检验周期、检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3种方法的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杯碟法检测乳中的β-内酰胺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生物杯碟法对乳中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基于青霉素抑制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生长并产生抑菌圈,利用舒巴坦特异性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特点,通过比较含青霉素样品中加入和未加入舒巴坦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间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结果表明:青霉素G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0.5μg/mL,β-内酰胺酶的检测限因生产厂家随标注单位不同而不一致,舒巴坦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50μg/mL;在此基础上确立杯碟法检测β-内酰胺酶的优化方案:设立阴阳性样品对照组;并对同一样品进行4个不同添加处理:青霉素G处理,青霉素G、舒巴坦处理,青霉素G、β-内酰胺酶处理,青霉素G、β-内酰胺酶、舒巴坦处理,通过比较4个不同处理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并同时参照阴阳性样品对照组结果,判定样品中是否存在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杯碟法检测液体乳和乳饮料中β-内酰胺酶,确定了检测方法的各项参数。研究表明,选择LB营养琼脂作为上层培养基,用量为5 mL,以藤黄微球菌作为指示菌,菌悬液浓度达到1×109cfu/mL,青霉素G的使用浓度为0.5μg/mL时,0.05 IU/mL的β-内酰胺酶可以分解0.5μg/mL青霉素G,此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 IU/mL,重复性较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1.
由于β-内酰胺酶是不允许添加在生鲜乳中的能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解抗剂".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络合物,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对婴幼儿的健康损害很大.所以在生鲜乳检验中,提高β-内酰胺酶的检出限就变得尤为重要.尤其在杯碟法中,β-内酰胺酶的检出限越低,抑菌圈的轮廓越接近圆形、边缘越清晰可见、测量就...  相似文献   

12.
由乳与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滥用现象出发,进而对β-内酰胺酶的概念、分类、来源、使用情况、危害、标准化现状、检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如何应对这一非法添加行为的措施。旨在为加强我国乳与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目前乳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生鲜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检测方法无法正确判断其是否为"无抗奶",掩盖抗生素超标的事实.对牛乳中β-内酰胺酶的结构、残留的现状和危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青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分别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保存时间、灭菌方法和酸碱处理对其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青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乳中的β-内酰胺酶的最低检测限为2 U/m L。样品储存时间越长β-内酰胺酶的活性越小,并且减小程度与温度正相关。常规灭菌方法均不能使β-内酰胺酶彻底失活,酸碱处理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碱性条件下比酸性条件下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利用Charm试剂盒建立快速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并以杯碟法作为比较,通过加标试验确定β-内酰胺酶在不同乳制品中的最低检出限,进而利用两种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并以耐久性和耐热性试验研究样品存放时间和加热杀菌处理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在快速检测法中的最低检出限为1.5×10-4~1.6×10-3U/mL(U/g),而在杯碟法中则为2.0×105~1.6×10-4U/mL(U/g),178份样品在两种方法中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相同,表明快速检测法具有与杯碟法相近的准确度与灵敏度 β-内酰胺酶的耐久性和耐热性试验表明,样品的存放时间对β-内酰胺酶的活性影响不大,但加热杀菌处理却明显地降低了β-内酰胺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食品工业科技》2013,(04):69-71
利用Charm试剂盒建立快速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并以杯碟法作为比较,通过加标试验确定β-内酰胺酶在不同乳制品中的最低检出限,进而利用两种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并以耐久性和耐热性试验研究样品存放时间和加热杀菌处理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β-内酰胺酶在快速检测法中的最低检出限为1.5×10-4~1.6×10-3U/mL(U/g),而在杯碟法中则为2.0×10-5~1.6×10-4U/mL(U/g),178份样品在两种方法中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相同,表明快速检测法具有与杯碟法相近的准确度与灵敏度。β-内酰胺酶的耐久性和耐热性试验表明,样品的存放时间对β-内酰胺酶的活性影响不大,但加热杀菌处理却明显地降低了β-内酰胺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市周边9家奶场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肠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采集原料奶样品共432份,按照GB4789.10-2010对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验,并对筛选出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基因研究、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432份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本有14个,阳性率为3.24%,筛选出来的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SEA的概率为100%;14株菌中有10株分离株可以形成生物膜,其中2株可以形成中等粘附的生物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氯霉素耐药率(100%)最高,对头孢西丁钠(21.43%)、阿米卡星(14.29%)、万古霉素(14.28%)、苯唑西林(28.57%)耐药率较高,所有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其中有4株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所选取的9家奶厂中,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相对较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肠毒素A基因检出率较高,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存在多重耐药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本研究为奶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溯源和控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内酰胺酶能将牛乳中抗生素残留量降到限量标准,基于该原理,出现人为向乳及乳制品中加入β-内酰胺酶,营造“无抗奶”的假象,增加乳品行业的安全风险。而β-内酰胺酶杯碟法被认为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但牛体本身会产生β-内酰胺酶及牛体本身感染某些抗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体内不断表达分泌β-内酰胺酶类,致使出现假阳性现象。为准确控制生鲜牛乳的质量、提高检测准确性,需对生鲜牛乳中β-内酰胺酶杯碟法进行优化研究。在β-内酰胺酶杯碟法的基础上增加检测牛乳内源性β-内酰胺酶方法,排除内源性β-内酰胺酶的干扰,旨在为加强我国乳制品中的抗生素监测、解决乳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部分地区市售巴氏杀菌乳中β-内酰胺酶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热生物传感器法对我国部分地区巴氏杀菌乳样品中β-内酰胺酶进行快速检测及本底含量调查。方法 在巴氏杀菌乳样品中预先加入一定量青霉素G,室温震荡反应3 h,使样品中的β-内酰胺酶充分酶解青霉素G底物,直接通过酶热生物传感器测定青霉素G含量。根据反应前后样品中青霉素G含量的变化,间接计算巴氏杀菌乳样品中β-内酰胺酶的活性。2013年6~8月在13个省市采集巴氏杀菌乳样品106份,对其β-内酰胺酶含量进行本底调查。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为4~20 U/ml,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和4 U/ml。全国106份样品的总检出率为3.8%,其中北京市的47份样品中β-内酰胺酶活性均﹤2 U/ml;其他12个省市的59份样品中β-内酰胺酶活性均﹤4 U/ml,其中4个样品在2~4 U/ml之间。结论 我国13个省市106份巴氏杀菌乳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β-内酰胺酶含量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巴氏杀菌乳中违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问题已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原料乳中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来源,通过杯碟法检测原料乳中的β-内酰胺酶,并鉴定出原料乳中有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随后,通过对原料乳产地的空气、牛体臀部、牛体腹部、牛体乳房、榨乳罩杯、输乳管路外侧、盛装原料奶的空贮罐等进行了大量细菌采集和分离,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technology,MALDI-TOF-MS)技术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牛体乳房5号菌与原料乳中检测出的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相似,均为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由此推断原料乳中的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可能来源于牛体乳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