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地理基础,社区参与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将其纳入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中能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文章通过阐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社区参与的因素,构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建设过程与空间营造内容的两方面的社区参与策略,并以明月村为例,阐述了明月村公共空间营建的社区参与方法,以期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提供有效的社区参与策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9,(5):97-102
当代乡村营建是国家权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手段,乡村营建的演化历程始终伴有设计的介入。本文对当代乡村营建历程中已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四次大规模的"设计下乡"的行为表征进行历史性梳理,并借助场域理论解释乡村营建和"设计下乡"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营建场域的核心是建立乡村空间治理法则。场域构型与资本总量是决定因素,构型变化以及资本角力产生了"设计下乡"的内生动力,营建场域构型和资本类型决定了设计主体的介入立场与态度。新乡村时期在资本多元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格局下,设计主体正通过自身资本类型及数量的变化,试图改变营建场域的逻辑,建立新的乡村空间法则。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 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 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 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 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 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 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 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 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 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 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 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 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 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 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2016,(4):7-10
当前"上山下乡"热潮来袭,资本介入使乡村营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对设计下乡中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厘清乡建中设计与资本的定位关系,不仅能有助于理性看待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场域的设计介入,也能避免泛文化危机在乡村的发生。将乡村社会作为研究本体,从资本动力的视角,通过三种乡建模式,分析资本介入下乡村营建内生动力机制,探讨不同乡建模式下设计介入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的影响,以期从资本驱动的角度为系统研究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6.
王森  王颖  刘甜 《城市建筑》2023,(3):153-157
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期,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章针对目前文化旅游型乡村规划存在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用地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居住环境较差等问题,提出补充完善乡村规划工作底图、制定文化发展策略、编制乡村规划等路径。最后,以陕西省洛南县庙底村为例,提出发展策略,探索文化旅游型乡村的发展之路,为相关乡村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乡村文化景观在凸显地域风格、传承乡土文化、营造特色景观、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对金山村项目实践中的文化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探索文化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营建思路,发掘金山村的荷文化与祠堂文化,引植千亩荷塘,"激活"古祠堂功能,开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旨在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宿产业被视为乡村振兴与活化的 主要有效途径之一。以16个莫干山民宿为典 型样本,梳理浙江民宿的现状特征。进而, 提出民宿“乡村性”的营建概念,并且对“乡 村性”的内涵进行系统解析。结合浙江、台湾 地区优秀项目实践案例,归纳与评价营建“乡 村性”民宿的关键要素,详细阐述乡村性民宿 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的社会经济增长与就地城 镇化转型,低碳建设已成为城乡人居环境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乡村的产住元 胞为小微单元因子,建构碳排放量化评估模 型,并借助GIS模拟与解析乡村碳空间图谱的 范式特征。以浙江地区的发达乡村为实证样 本,结果表明:不同产住类型主导的乡村碳空 间图谱差异明显,具有分散式点状、梯度式 层推和核域式集聚分布等特征。进而,探讨 现阶段乡村增汇减排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乡 村碳排放的优化路径与策略机制,以期为低 碳乡村的营建规划提供参考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休闲体验产业逐渐成为了广大乡村尤其是发达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然而无论是社会学范畴下的休闲旅游学科,还是直面空间规划设计的建筑学科,其理论体系都有太多不完备之处。面对新形势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问题研究,学科交叉的方法必不可少。文章从产业、社区和旅游地变迁三个方面概括了休闲旅游学科在乡村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从耦合性、乡村性和生态景观三个方面概括了建筑与规划学科在休闲旅游型乡村空间营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各自学科已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缺憾,进而提出今后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可能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与当代城市文化特色浅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云伟 《规划师》2002,18(2):8-12
作者首先总结了文化全球化的涵义以及全球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探讨了全球文化与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为例,剖析了文化全球化给当代北京城市形象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地图与城市文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瓴  赵万民  许剑峰 《规划师》2008,24(8):67-71
城市文化地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显示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保护成果方面的信息,成为一册(幅)指示详细的城市文化导游图,还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能从信息的角度引导并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和建设,动态地反映和推进城市文明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伦敦是公认的文化之都和创意产业之都。伦敦市长的文化战略对伦敦文化创意事业的发展起指引作用。而伦敦的文化和创意部门对推动这座城市成为世界城市具有显著的意义。文章介绍大伦敦文化战略的意义、目标、方略,以及大伦敦政府如何与文化部门的各种团体、代表、赞助方及合作方协同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播市长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得到广泛推行,但是缺乏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特定研究。本文以粤西小城德庆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指出德庆名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高度失衡、原真性建筑缺失、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德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策略,并得出改进建议,最后提出管理标准,将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到管理层面,推进小城镇名城保护的进程,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小城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梳理了文化产业政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包括统计口径调整以确立新的城市支柱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城市创新环境的培育等.然后,文章在分析北京未来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政策应对途径,提出要重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布,以及自下而上文化发展途径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 镇化快速发展的多重影响下,城市近郊区历 史古镇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受到 重视。论文以重庆近郊区历史古镇金刚碑为 研究对象,引入文化生态位的概念,对近郊 区古镇历史文化生态特征、文化生态网络构 建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生长演 变规律和内在发展联系,进而探寻文化生 态位视角下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更新 利用的适应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人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对城市格局、建筑遗产、文物等的保护,而忽略了对蕴含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本文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07,25(2):86-87
近年来,西欧、北美和澳洲兴起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即城市复兴运动.英国一些著名学者针对西欧及北美各国文化活动与城市复兴政策的相互关系,提出其研究报告The Art of Regeneration,在城市问题与文化的回应、原有操作方式的局限性、文化活动对城市公众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论述.文章通过对该报告主要观点的简介和述评,介绍了城市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目的和特点,以求为我国的城市复兴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东莞市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宏伟战略,分析建设路途中的"特色危机"、文化断层和厂房诟病的现实困惑,以城市印象的五要素——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入手,提出东莞构建"制造业文化名城"城市意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