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染苑精粹     
《印染》2014,(20):61
聚酯:最重要的纤维2014191聚酯纤维染色整理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有:(1)由荷兰DyeCoo纺织公司商业化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设备——DyeCoo TextileSystems,用于涤纶织物分散染料的染色,染色中,染料几乎全部被吸收,不产生废水,95%CO2可回用,染色后无需干燥,生产成本降低30%~50%。(2)鲁道夫化工用于涤纶及其混纺织物染色的新型扩散促进剂Rucogal ERL,以提高匀染性,此外还有新型抗静电剂;拓纳化学公司为户外涤纶面料涂层而推出的涂层剂TANA COATOPM,用于中等硬度的面涂,具有较高的耐光牢度和抗紫外线辐射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到位于青岛即墨区的即发集团调研纺织用聚酯材料超临界CO2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示范线项目时表示,该企业无水染色示范线的建设运行,标志着我国无水染色工艺技术日渐成熟并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面对水资源短缺、印染行业耗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大等问题,发展少水及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是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包括小浴比染色、低给液泡沫技术、超临界CO_2染色、溶剂染色、结构生色等在内的纺织品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应用前景,为企业开发应用少水及无水染色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角度介绍近年来一些新的染色新技术。着重介绍了超声波染色技术、短流程染色技术、节水染色技术(合理利用水,重复利用水,无水和非水染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和仿生染色等染色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白普州  赵虹娟 《印染》2022,(6):7-11
由于缺乏具体的染料结构组成数据,使得无水染色废水精确回收利用十分困难,影响了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工艺的工业化推广。采用液质联用法对活性蓝M-2GE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废液进行分析,找到了最佳的流动相比例,并计算出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废液中可用染料占废液中总染料的70.15%。依据该试验数据能对活性蓝M-2GE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废液进行精确化重复利用,使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工业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总部位于荷兰的机械制造商DyeCoo的超临界CO2涤纶染色技术,以及创业公司ColorZen的棉花预处理技术,都极大地降低了纺织品染整加工过程中水和化学品的用量。如今,全世界人们都在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其中,提供丰富而洁净的水源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纺织行业特别是染整行  相似文献   

7.
无水、节水染色技术是当前纺织印染行业重点研究的染色加工技术。无水染色技术主要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有机溶剂染色剂真空升华染料染色等;节水染色技术主要有气流雾化染色技术,泡沫染色和湿短蒸染色法。现主要介绍上述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网印工业》2007,(11):53-53
近日,由福建省科技厅主办、泉州市科技局协办的一场“无水染色技术”研讨会上,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带来的“无水染色”科研成果得到了包括凤竹、海天等众多泉州纺织企业的追捧。业界认为,一旦该技术在泉州实践应用,将对纺织产业的节能减耗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纺织品物理生态染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技术用于纺织品染色可以改善纺织品(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提高纺织品的加工质量.减少染整污水的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无水或非水染色.现阶段用于纺织品染色的物理技术主要有超声波、电化学、微胶囊、微波、超临界CO2<体、辐射改性、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  相似文献   

10.
《福建轻纺》2023,(8):5-6
<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行业需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逐步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工艺变革及污水处理技术的更新升级,从源头牵制污染物的产生。无水少水染色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印染企业减少污水排放,也能为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印染产业提供可能性。纺织印染行业从业者针对“少水无水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有机溶剂染色技术、离子液体染色技术、非水介质无盐少水染色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角度介绍近年来一些新的染色新技术。着重介绍了超声波染色技术、短流程染色技术、节水染色技术(合理利用水,重复利用水,无水和非水染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和仿生染色等染色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探讨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技术对涤纶长丝针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用传统水染和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的涤纶长丝制成相同规格的针织物,对比两种织物的顶破强力、透气性和保暖性,通过KES风格评价系统测试了两种织物的拉伸、剪切、弯曲和摩擦性能等。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加工的涤纶长丝织物性能与传统水染涤纶长丝织物相近,部分性能甚至优于传统水染涤纶长丝织物,为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羊毛纤维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无水工程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纤维强力损伤的问题,利用活性分散大红G进行了羊毛纤维超临界CO2无水染色,系统研究了不同染色温度、压强、时间对羊毛纤维的力学性能演变行为的影响,并对染色前后的纤维表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无水染色过程中,羊毛纤维的染色K/S值随染色温度、压强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纤维短绒率随着染色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则随着染色温度、压强、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染色后羊毛纤维的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  相似文献   

14.
低温染色     
美国Kane工业公司试验一种在零下低温时对纱线或织物连续染色的工艺,认为是染色工艺中的一项重要突破。这种工艺被称为RAM法(即快速无水法之意),是在轧车和蒸发箱上进行,并采用液氨代替水。据报告,纱线或织物先经过轧车,其中盛有适当染料的液氨溶液。第二步在蒸发箱里迅速除去液氨使染料固着干纤维上。这种工艺消除了在传统染色工艺中所遇到的用水、温度、时间、蒸汽加热和PH控制的问题。采用液氨的原因是: 不需要传统工艺所用的各种化学药品; 液氨有其自己的温度,染色时染槽温度不需控制; 因为在无水条件下染色,没有PH指数,因而染色过程中PH值的控制不必要。  相似文献   

15.
<正>在政策、需求双重引导下,少水/无水印染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能耗水耗较大、废水排放较多的行业,也是制约我国纺织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薄弱环节。少水/无水印染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染色技术,具有减少用水,减少染色污水排放,实现清洁生产等优点。近10年来,在政策、需求双重引导下,少水/无水印染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该领域专利技术的迭代正成为推动纺织印染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 目前无水染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一种为涂色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具有牢度好、手感软、得色鲜艳等特点,但专用设备昂贵、成本高而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尚处于研发阶段。传统的色涂因其生产流程短、工艺简单、适用性强、配色方便、色彩重现性好、排污量小等特点应用日趋广泛。但织物存在膜感强、手感硬、不透气、牢度较差等缺点,且织物纹理感不强,得色比较暗。无废水仿轧染纯棉面料是通过助剂优选及工艺创新实现了无废水染色。其不仅解决了生产过程中排污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广西轻工业》2015,(12):125-126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与传统染色工艺之间的在染色工艺、生产工艺流程、染色成品的质量以及染色过程中的成本等方面进行实验对比,由两个工艺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相比于传统染色技术工艺更加简单,染色产品可达到工业应用的水平,降低染色成本,简化甚至于消除后处理过程,对环境可以实现废液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纸厂生产实践中无水硫酸钙(CaSO_4)加入抄造体系后会严重影响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在浆料中加入聚丙烯酰胺进行改善的方法。探究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两性聚丙烯酰胺(AmPAM)两种高聚物对PG黄染料染色效率的影响,其中CPAM或者AmPAM的加入均能有效提高PG黄染料的染色效率。研究表明,当CPAM添加量为0.05%或AmPAM添加量为0.06%时,PG黄染料的染色效果提高较为明显,且这两种助剂的加入均能提高填料CaSO_4的留着率。并进一步推断了2种聚丙烯酰胺对改善PG黄染料在纸张中的染色效率及无水CaSO_4填料留着率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来,无水胶印技术已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其实无水胶印并非新技术,早在70多年前.即1931年由胶印的先驱者——卡斯帕·赫尔曼(caspar Hermann 1871~1934年)发明并获得专利。最近,赫尔曼的孙女海伦·施密茨在她的关于卡斯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物理新技术的方法解决了涤纶染色工艺中的问题。主要从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物理染色技术——超声波、低温等离子体、超临界CO2流体、微波技术、微胶囊、紫外线辐射、电子预辐照等在涤纶染色中的作用机理与应用。物理技术可改善涤纶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提高涤纶的加工质量;减少染整污水的排放,实现无水或非水染色,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