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抗氧化性能,延长保质期,本文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对牦牛酥油进行包埋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理化特性、形貌结构、稳定性和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最优工艺为:芯壁比1:1.5、壁材质量分数1.5%、复凝pH4.2、复凝温度40℃,包埋率达81.39%;牦牛酥油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水分含量、溶解度、休止角分别为19.728μm、3.62%、96.48%、37.7°;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结构不规则,牦牛酥油被壁材成功包埋;差式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较好;此外,牦牛酥油微胶囊可以实现牦牛酥油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控制释放,其中,人工肠液中释放率达99.7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能减缓牦牛酥油氧化速度、延长货架期。本研究为提高牦牛酥油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旨在拓展酥油的应用领域,以牦牛酥油为原料,采用脂肪酶酶解、微胶囊包埋技术制备酥油粉。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酥油用量、β-环状糊精用量、酪蛋白酸钠用量、乳化温度、均质压力、喷雾干燥质量浓度对包埋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考察,测定酥油粉的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并对比分析酥油与酥油粉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酥油用量38.5%、β-环状糊精用量45%、酪蛋白酸钠用量4%、乳化温度60 ℃、均质压力32 MPa、喷雾干燥质量浓度48 g/100 mL,在此条件下产品包埋率为94.6%,产品水分含量、总脂肪含量、过氧化值以及表面油含量均符合QB/T 4791—2015《植脂末》的规定;与酥油相比,酥油粉的短链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综上,采用脂肪酶酶解、微胶囊包埋技术可实现对酥油脂肪酸组分调整、改善酥油风味,延缓酥油脂肪酸氧化的目的,制备的酥油粉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从而拓宽酥油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牦牛骨的利用率,实现高值化利用,本文采用GC-MS和IUPAC法测定了牦牛骨脂质组成和理化指标,并进行分析。脂质组学分析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SFA(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41.75%,FA n:1(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3.01%,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1.46%,其他为3.79%。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4种脂质:Car(乙酰左旋肉碱)、SM(鞘磷脂)、PC(磷脂酰胆碱)和TAG(三脂酰甘油及中性脂肪),含量依次是PC>SM>TAG>Car。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牦牛腿骨脂质的脂肪酸稳定性较好且饱和脂肪酸较多。从牦牛腿骨中检出了两种物质:α-三烯酚和γ-三烯酚。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显示,牦牛骨油脂的诱导时间为5.56 h,牦牛骨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效果。脂肪酸与骨健康密不可分,而牦牛骨脂质脂肪酸含量丰富,因此,牦牛骨可以作为维护骨健康的潜在的营养剂。 相似文献
5.
以青海牦牛酥油为原料,正己烷为提取溶剂,磷脂得率和纯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探讨液固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丙酮沉淀时间4个因素对牦牛白酥油(冬季)和黄酥油(夏季)磷脂提取的影响。确定黄色牦牛酥油最优磷脂提取的工艺为:液固比6 mL/g,提取时间60 min,丙酮沉淀时间25 h,提取温度55℃,在此工艺条件下粗磷脂得率为6.74%,纯度为62.96%;白酥油提取温度45℃,得率为4.97%,纯度为58.09%。原料及产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了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牦牛酥油中检出3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6种,不饱和脂肪酸10种;酥油磷脂中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4种,不饱和脂肪酸5种。牦牛酥油与酥油磷脂脂肪酸组成以及含量差别较大,酥油磷脂中支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牦牛酥油;牦牛酥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酥油磷脂的5倍以上,并且牦牛酥油中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等)在酥油磷脂中并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6.
7.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8.
牦牛血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青海牦牛血资源,本文对牦牛血的一些加工和保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血在重力沉降时,上层血浆析出量和时间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沉降72h,血浆沉降全血总量的50%,所以不宜采取重力沉降的方法分离。对牦牛全血、血浆和血细胞的水分、灰分、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全血、血浆和血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5±0.8%、6.9±0.7%、32.7±0.9%。牦牛血在12℃和25℃贮藏时,分别在第72h和12h开始腐败。牦牛全血、血细胞、血浆的突变温度分别为70℃、68℃、72℃,不适于高温加热杀菌。 相似文献
9.
对食用酥油和工业酥油的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是食用酥油和工业酥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分别为87.58%和98.87%;食用酥油与工业酥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23、5.71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0.475 7、1.003 6 meq/kg,折光指数(50℃)分别为1.443 5、1.438 8,皂化值(KOH)分别为122.97、130.60 mg/g,碘值(Ⅰ)分别为30.41、44.50 g/100 g,黏度(50℃)分别为29.2、25.2 mPa·s,熔点分别为42.3、47.5℃;食用酥油与工业酥油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84.83%、15.17%和76.37%、23.63%. 相似文献
10.
雷有娟孙万成罗毅皓马海青康海燕 《中国油脂》2020,45(5):110-116
研究不同提取溶剂对牦牛酥油中油脂和磷脂得率的影响,并进行脂肪酸组成和脂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白色和黄色牦牛酥油中,利用正己烷提取的油脂和磷脂得率最高,油脂得率分别为84. 32%和88. 86%,磷脂得率分别为11. 28%和12. 27%。白酥油检出3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2种,不饱和脂肪酸11种,支链脂肪酸6种。黄酥油中检出3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20种,不饱和脂肪酸12种,支链脂肪酸6种。白酥油和黄酥油中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74. 92%和73. 25%,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5. 09%和26. 75%,支链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9. 06%和5. 28%。对5种溶剂提取磷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发现正己烷提取的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白酥油磷脂和黄酥油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10. 78%和22. 54%。通过脂质组学分析,白酥油、黄酥油、白酥油磷脂和黄酥油磷脂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出6种脂质:30种PE,含量分别为33. 35%、35. 49%、34. 53%和30. 26%; 17种PC,含量分别为21. 77%、20. 53%、19. 8...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中国乳品工业》2017,(11)
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盒,从青海不同地区牦牛酸奶样品以及酥油样品中分离出的乳酸菌种。分别为为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菌种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或鼠李糖乳杆菌。采用Mi Seq测序的方法测定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大通样品中含有细菌种类5个,刚察样品中4个,共和样品中含有5个,玉树样品中含有4个。牦牛酸奶样品中主要优势菌为乳酸杆菌和链球菌,主要包括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链球菌种(Streptococcus)。通过主成分分析得知大通与刚察的乳酸菌菌株遗传亲缘关系较近,玉树及共和的酸奶的乳酸菌菌株遗传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5.
牦牛酥油贮藏期间脂肪酸和健康评估指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测定青藏高原牦牛酥油脂肪酸情况,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AI)、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poiesis index, TI)、促健康指数(health promotion index, HPI)和低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比率(hypocholesterolemia/hypercholesterolemia ratio, HH)4个健康指数,探索和揭示贮藏期间牦牛酥油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功能活性脂肪酸及健康指数变化。采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牦牛酥油,在4℃下贮藏0、1、2、3、4、5个月,利用GC-MS进行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贮藏期内牦牛酥油中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为优势脂肪酸,海北和甘南酥油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相对含量分别为5.99%~4.62%和7.77%~6.60%;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含量分别为28.61%~26.42%和29.51%~26.95%;甘南酥油奇数碳链脂肪酸(od... 相似文献
16.
以耐酸、耐过氧化氢为耐受性指标,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指标,对采集自西藏不同海拔的牦牛酥油中的乳酸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西藏牦牛酥油中分离得到的61株乳酸菌,有7株既耐低酸环境又对H_2O_2具有较好耐受性,其中C19(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最优,分别为30.84%和26.91%,E1(Lactobacillus rhamnosus)的OH自由基清除力最优,为57.60%。菌株的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无对应关系,并且海拔与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呈非正比关系。C19和E1两株乳酸菌具备开发成为天然抗氧化发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牦牛酥油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对牦牛酥油中鞘磷脂提取工艺进行探索和优化,并分析鞘磷脂的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获得鞘磷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氯仿甲醇(2:1,V/V)与粗鞘磷脂的液料比为10:1m L/g、浸提温度为40℃和浸提时间为1 h。以提取到的鞘磷脂为原料,采用三氟化硼-甲醇对获得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er,GC-MS)检测分析鞘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鞘磷脂中含有82.79%饱和脂肪酸、75.70%长链脂肪酸,经过提纯后,鞘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原来粗鞘磷脂中的7.98%降低为2.83%,长链脂肪酸含量由85.04%降为了75.70%,超长链脂肪酸由9.57%增加到23.15%,支链脂肪酸由原来的10.43%降为了8.69%,说明鞘磷脂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8.
以丁二酸酐、丁二酸、乙酸酐为酰化试剂对牦牛乳酪蛋白进行酰化修饰,研究了酪蛋白空间结构、缓冲性能、钙镁磷含量、色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丁二酸酐、乙酸酐、丁二酸酰化程度分别为90.0%、87.9%、18.5%。酰化修饰后,牦牛乳酪蛋白二级结构以转角和β-折叠的含量为主;丁二酸酐酰化促使酪蛋白形成少量规则的α-螺旋结构,含量为9.4%,其他样品中未检出。丁二酸酐酰化使其三级结构变化程度最大,丁二酸最小。酰化修饰后,牦牛乳酪蛋白最大荧光强度降低,除了乙酸酐修饰酪蛋白之外,其他样品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丁二酸修饰酪蛋白三级结构变化较小。酰化修饰后,酪蛋白缓冲性能增强。经酰化修饰后,牦牛乳酪蛋白中的钙、镁、磷含量均降低,但其色泽均变白。研究结果可为牦牛乳酪蛋白的改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