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利用岩心压汞资料求出了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孔隙结构分形维数建立闻新的水驱油数学模型,采用历史拟合方法整理水驱油试验数据,以求得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并与原有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研究油藏水驱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油藏水驱开发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和预测。方法:以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资料为基础,利用水驱油公式,两相区渗流公式,物质平衡质量,分析计算油藏注入水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采出速度等参数在水 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具体油藏进行实例分析。结果:对油藏的开发趋势进行了预测。结论:实践证明,分析结果可为油藏开发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层岩石的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尤富  鲍颖 《河南石油》1999,13(1):23-25
根据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资料,在矩法确定的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值基础上,提出了孔隙结构特征值函数的方法。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证明,孔隙结构特征值函数与水驱油效率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值函数可以预测油藏的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6.
我们调查了不同类型的凝胶降低孔隙性岩石气,水渗透率的方式,总结研究了五种凝胶:(1)弱间苯二酚甲醛凝胶;(2)强间苯二酚甲醛凝胶;(3)Cr-生物胶-凝胶;(4)Cr-醋酸盐-HPAM凝胶;(5)硅胶。为了确定渗透率降低的特性以及水、气反复交替循环的稳定性,我们用每种凝胶都做了广泛的岩心驱替试验。  相似文献   

7.
气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产水气藏气水渗流规律的重要基础参数,但是采用水驱气方法还是气驱水方法来确定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仍存在较大争议。以元坝气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实验测试方法,系统开展了孔隙型、裂缝型岩心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储层岩心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推荐产水气藏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法。结果表明:裂缝型岩心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现出凹形曲线特征,与常规的X形曲线特征差异较大;与裂缝型岩心比较,孔隙型岩心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右移,两相流动饱和度区间范围更宽、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更慢。与气驱水方法相比,水驱气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更接近储层实际情况、水相渗流能力弱、气相渗流能力大于水相,实验设计符合产水气藏气水渗流过程。因此,针对产水气藏的产能评价、开发方案编制等,建议采用水驱气法测试的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开展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8.
压裂充填防砂技术是出砂气藏防砂的有效技术,其中支撑剂选择是关键,而相对渗透率又是支撑剂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气驱水非稳态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支撑剂(石英砂和树脂砂)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石英砂和树脂砂这两种支撑剂的相对渗透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初始水相相对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渗点下含水饱和度以及束缚水下的气相相对渗透率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气藏的储层物性情况,选取合理的、效果最佳的、适合气藏开采的支撑剂。  相似文献   

9.
砂岩微观孔隙模型两相驱替实验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相似文献   

10.
11.
Porosity represents amount of pore,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ores is more important to percolation. The authors get core images from a computed tomography experiment of real rock core and use multiple point geological statistics to simulate 12 samples of digital core. Then they propose a new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pore network model and calc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radius of pore body and pore throat. The author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l parameters and permeability. From the experiment they discover the number of throat whose width is more than 20 μm is the main factor of the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员曾提出用生产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但所述方法只适用于中、高渗透油藏,因为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而不适用。文中在考虑低渗透油藏的特性和渗流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改进,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反映了低渗透油藏实际的生产动态,这样获得的曲线能够真正代表油藏的平均性质。该方法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不仅能获得相对渗透率比值,还能获得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启动压力梯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油田的综合含水率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3.
新疆宝浪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浪油田储集层的岩石,在仅有束缚水而无自由水的条件下,油相渗流需要一个较高的启动压力梯度;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类型较多,以直线为主;一般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残余油饱和度较低以及残余油状态相对渗透率较高、两相流动区间较宽的特点;孔喉组合模式以及注入水质,对相对渗透率曲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非稳态法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忠  殷宜平  陈浩 《断块油气田》2005,12(1):41-43,i003
油水相对渗透率是评价油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油藏工程计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常油水相对渗透率可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方法求得.文中提出了几种非稳态法计算油水相对渗透率,既考虑了日常用恒速法,又提出了非恒速非恒压数学处理方法,非稳态法获取的数据较为可靠,但数学处理难度较大.笔者编制了相应的实用软件,其适用范围广,经多次应用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渗吸机理,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自发渗吸的影响.对低渗透岩心的自发渗吸实验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改进了三重指数函数模型,使之更好地符合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自发渗吸特性.利用常规室内水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驱替条件下渗吸的问题.提出了在低渗透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存在最佳渗流速度;并分析了在水驱油过程中的渗吸机理,为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水驱油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一系列试验和误差分析之后,制定出了用于实验室分析的煤层岩心样品切割、处理、备制的选择方法;寻求出全直径煤层岩样测定相对渗透率的非稳定方法,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不损坏样品的简单的实验室技术,估算出与煤层割理网络相关的孔隙度和残余水饱和度。文中以桑珠安(SaJnuan)和华里尔(Warrior)煤田的煤岩样品试验结果为例进行了叙述。实验室所测得的煤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孔隙度和残余水饱和度对于数值模拟和其它煤层气工程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逾渗理论计算非稳态法油水相渗曲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有稳态法和非稳态法,由于后者能好地模拟油藏开发动态,而且测定简单,需时较短,所以实验室一般采用该法,但是非稳态法计算较复杂,而且用各种方法计算出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能否真正反映实际情况,至今仍有争议,油于有些实验不能满足JBN法的许多限制条件,计算出的相渗曲线形状极不规则,所以提出了历史拟合法,自动历史拟合法一般行假定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符合某函数关系,再通过拟合各时廖的累积产油量或压差来求解函数式中的有关参数,因此,显然该法总能量出光滑的相渗曲线,但储集层岩石(尤其是非质岩石)的实际相渗曲线并一不定光滑,还存在润湿性也不均匀的情况,不仅用某个单一的函数关系来描述过于简单,而且拟合出的参数物理背景不明确,此外,在方程的求解过程中若要考虑毛管压力,一般也是近似地使用某函数,而该函数式往往由其它岩样的毛管压力测试资料求出,不一定能代表所研究的岩样。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精确测量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测试技术,我国凝析气藏油气相对渗透率均使用常规油气进行测试,采用真实平衡凝析油气体系对凝析气藏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岩心驱替测试还无先例。文章选用牙哈凝析气藏真实岩样进行了两组驱替实验,第一组是向岩样注入煤油-氮气采用非稳态法,第二组是注入平衡凝析油气采用稳态法。此外,研究了两种测试系统下油气相对渗透率对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凝析油气系统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整体向右移动,气相对渗透率下降非常快,油气相对渗透率高于煤油-氮气系统的油气相对渗透率;②凝析油气系统的临界凝析油饱和度比煤油—氮气系统的凝析油临界饱和度约低20%;③煤油-氮气系统预测的气体产能、气油比、凝析油气采收率比凝析油气系统预测的结果低得多,但气藏压力下降较慢;④凝析油气系统与煤油-氮气系统近井地带析出凝析油饱和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Asphaltene deposition in porous medium is one of important factors in redu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oil reservoirs. Reduction of permeability is the main factor, which is also due to reduced pores size or complete closure of them. The authors simulate phase one flow of oil in porous medium using a dynamic pore scale network model. Also asphaltene deposition process is considered based on a scaling equation. Because the greatest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occurs at bubble point pressure condition, we considere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in this pressure. The hypothetical model is only a very small element of a real reservoir rock therefore we assumed constant temperature in this process, consequently the main reason of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is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pores. Permeability reduction simulated was based on these steps: pore and throat pressure changes were due to fluid flow through the network and asphaltene deposited according to scaling equation. Applying a material balance for each pore/throat gives the volume reduction of pores/throats according to the deposited asphaltene. Due to this change in pores size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he model is calculated. Repeating these steps over the time gives effect of asphaltene deposition on the primary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