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用淋巴细胞化学发光(Ly-CL)技术,研究了离体状况下~(60)Co γ射线辐射对PHA或ConA激发的Ly-CL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1)0.25Gy~(60)Coγ射线辐射对PHA(200μg/mL)激发的Ly-CL峰值有增强趋势(P>0.05),0.5Gy有明显增强效应(P<0.05),1~16Gy引起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抑制(P<0.05或P<0.01)。(2)2~16Gy~(60)Coγ射线辐射对ConA(50、100μg/mL)激发的Ly-CL峰值产生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或P<0.01)。回归分析表明,峰值下降幅度和辐射剂量间有显著线性关系(P<0.0005)。2~16Gy~(60)Coγ射线辐射对PHA或ConA引起的Ly-CL峰时无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51)Cr 标记细胞方法,研究了经~(60)Coγ射线整体照射后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淋巴细胞在同系受体小鼠体内的原发移行。结果表明,供体小鼠经0.5—4Gy~(60)Coγ射线整体照射后,其 MLN 淋巴细胞在同系正常受体体内的原发移行有很大改变。在4Gy 照射组,受体肝脏的标记细胞显著增多;脾脏的标记细胞量在各剂量组均无显著性改变 MLN、肺、回肠的标记细胞量分别在0.5Gy、1Gy、1Gy 照射后开始出现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用三株单克隆抗体(McAb):T_4、T_8和HI_(43)研究不同剂量~(60)Coγ线照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辐射效应;玫瑰花环法分离T、B淋巴细胞;T_4McAb标记淋巴细胞,经细胞亲和层析得到T_4~ 和非T_4~ (即去除了T_4~ 亚群的淋巴细胞)细胞。部分T、B、T_4~ 和非T_4~ 细胞接受10Gy~(60)Coγ线照射,随后各种细胞匹配分组配养,以~3H-TdR掺入法观察PWM对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激活功能及(60)Coγ线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T_4~ 、T_8~ 和HI_(43)~ 细胞受到0.1Gy(60)Coγ线照射后即刻(1小时之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就可呈现非常显著的辐射效应,T_8~ 和HI_(43)~ 的辐射敏感性高于T_4~ 亚群。T、B淋巴细胞均可被PWM所激活,后者强于前者;PWM对B和非T_4~ 细胞激活作用相当,唯T_4~ 细胞最弱。T细胞和T_4~ 细胞与B细胞均有协同作用。前者与B细胞的协同作用更大。当T、T_4~ 细胞或B细胞受到10Gy(60)Coγ线照射后,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消失。非T_4~ 细胞与B细胞既无协同作用也无抑制作用。受10Gy(60)Coγ线照射后,T_4~ 亚群~3H-TdR掺入CPM减少没有B和非T_4~ 细胞严重,后二者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人血体外培养,分别用美洲商陆丝裂原和脂多糖激活,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显示了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促进LPS对B淋巴细胞的激活效应。当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受10Gy~(60)Coγ射线照射后,这种促进作用明显减小。当PWM和LPS激活的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时,如果其中一种事先受10Gy~(60)Coγ射线照射,其~3H-TdR掺入即显著降低,反映协同功能消失,尤其是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受照射影响更严重。鼻咽癌病人受~(60)Coγ射线治疗后,LPS激活的淋巴细胞掺入接近正常水平,而PWM激活的淋巴细胞掺入则明显降低,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对LPS激活的淋巴细胞的刺激效应亦明显减小。本文提示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T辅助细胞的功能,它比LPS激活的淋巴细胞辐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5.
人血体外培养,分别用美洲商陆丝裂原和脂多糖激活,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显示了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促进LPS对B淋巴细胞的激活效应。当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受10 Gy~(60)Coγ射线照射后,这种促进作用明显减小。当PWM和LPS激活的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时,如果其中一种事先受10 Gy~(60)Coγ射线照射,其~3H-TdR掺入即显著降低,反映协同功能消失,尤其是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受照射影响更严重。鼻咽癌病人受~(60)Coγ射线治疗后,LPS激活的淋巴细胞掺入接近正常水平,而PWM激活的淋巴细胞掺入则明显降低,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对LPS激活的淋巴细胞的刺激效应亦明显减小。本文提示PWM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T辅助细胞的功能,它比LPS激活的淋巴细胞辐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玫瑰花环法分离人外周血T、B淋巴细胞,T_4McAb标记淋巴细胞后经细胞亲和层析分离得到T_4~+和非T_4~+细胞。部分T、B、T_4~+和非T_4~+细胞接受10 Gy~(60)Coγ线照射。将各种细胞匹配分组培养,以~3H-TdR参入法观察PWM对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激活功能和~(60)Coγ线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T、B淋巴细胞均可被PWM激活,B强于T细胞;PWM对B和非T_4~+细胞激活作用相当,唯T_4~+细胞最弱。PWM激活时。T与B、T_4~+与B细胞其DNA合成均有协同作用,前者的协同作用更大。当T、T_4~+或B细胞受到10Gy~(60)Coγ线照射后,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消失。非T_4~+与B细胞间既无协同作用亦无抑制作用。10 Gy~(60)Coγ线照射后,B和非T_4~+细胞~3H-TdR参入下降比T_4~+细胞严重,前二者的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V_(79)/HGPRT测试系统和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克隆分析技术,检测了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和苯并(a)芘正[B(a)P](它们分别代表核能循环和矿物燃料能循环释放的辐射和化学污染物)诱导的体细胞HGPRT基因位点的突变频率。抗性突变体用6-巯基鸟嘌呤(6-TG)筛选。在诱导的突变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对两种致突剂的剂量范围进行了比较。并初步比较了细胞毒性相同时两种诱变剂的致突性,得出了~(60)Coγ射线和B(a)P(加S_9混合液)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及突变频率的剂量效应曲线和数学表达式。应用V_(79)/HGPRT测试方法时,当诱导的突变频率为5~35个突变体/10~6细胞时,剂量为0.93~4.96Gy的γ射线(剂量率为1.16Gy/min)的效应基本上相当于浓度为0.52~4.27μg/ml的B(a)P的效应。应用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克隆分析技术,当诱导的突变频率为1~14个突变体/10~5细胞时,剂量为0.05~4.77Gy的γ射线(剂量率为1.03Gy/min)的效应基本上相当于浓度为0.15~7.36μg/ml的B(a)P的效应。在细胞毒性相同时,两种检测技术均显示出B(a)P诱导的HG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高于~(60)Coγ射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3H-TdR掺入法研究ConA和LPS诱导后的淋巴细胞亚群的辐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体外实验说明ConA细胞具有激活LPS对B细胞的诱导作用。当ConA细胞受10Gy照射后~3H-TdR掺入明显下降,并失去激活作用。LPS细胞受照不能被正常ConA细胞所激活。两种细胞受照后混合培养出现ConA细胞对LPS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琼脂扩散盒培养法反映辐射对两种细胞的效应更明显。 8例鼻咽癌病人接受一个疗程的~(60)Coγ线治疗后,其ConA细胞的掺入显著下降,失去激活B细胞的作用。LPS细胞不能被正常ConA细胞所激活。本实验提示Con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比LPS细胞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用~3H-TdR掺入示踪技术,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对辐射引起人血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逆转作用。用~(60)Coγ射线体外照射人血淋巴细胞后,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外源性IL-2常规培养,以淋巴细胞DNA中~3H-TdR掺入量的变化来衡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1-40Gy剂量的γ射线照射均可引起T淋巴细胞增殖力抑制,40Gy剂量组增殖率只有27.6%;加IL-2后,1-10Gy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幸均明显增加,提示IL-2有使受辐射损伤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恢复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检测其代谢及释放产物的变化。~(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时,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蛋白GMP-140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多,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高;但血小板膜糖蛋白Ⅰ_b和Ⅲ_a未见明显改变;当剂量为2.5Gy时血浆内血小板TXB_2的产生及释放就呈显著升高;γ射线剂量大于5Gy时,血浆内vWF的浓度显著升高。结果提示:~(60)Coγ射线照射剂量达5Gy后,可激活体外的血小板,导致后者代谢旺盛,内容物释放增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Coγ-射线照射后γH2AX表达的量效和时程关系,同时探讨紫外线联合60Coγ-射线照射后γH2AX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γH2AX表达量与照射剂量之间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4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γH2AX的表达在1 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少。与假照组相比,单纯紫外线照射组γH2AX表达增加,一直稳定维持约6 h左右,随后开始减少。紫外线联合60Coγ-射线照射组与单纯60Coγ-射线照射比较,γH2AX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H2AX的表达估算受照剂量具有可行性,该法有望成为估算辐射剂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1)分为0 Gy组(对照组)和12 Gy组、18 Gy组、12 Gy+SP组、18 Gy+SP组4个实验组。实验组经12 Gy、18 Gy的电子束照射,其中12 Gy+SP组、18 Gy+SP组于照射前1 h给予10-7 mol/L SP干预。照射后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细胞周期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G2期百分比显著增加;18 Gy+SP组与18 Gy组相比,细胞G2期百分比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Bcl-2和Bax表达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照射组细胞Bax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cl-2基因表达显著降低;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Bcl-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ax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揭示,电子束照射可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细胞G2期阻滞;SP可抑制放射损伤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G2期阻滞。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盐诱导激酶2(salt-inducible kinase 2, SIK2)对电离辐射引起的自噬与凋亡的影响,以期为肿瘤的放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慢病毒颗粒LV-GFP和LV-SIK2体外转染HeLa细胞,48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是否成功,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SIK2的干扰效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K2低表达对8 Gy 60Co γ射线照射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 和P62表达的影响来观察自噬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SIK2低表达对8 Gy 60Co γ射线照射下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SIK2低表达的稳转细胞系被成功构建;8 Gy γ射线照射后,SIK2低表达细胞系LC3-Ⅱ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表明自噬被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IK2低表达细胞系在照后12 h FITC+PI-细胞比例就显著增加,表明SIK2低表达增加了细胞凋亡。因此,SIK2低表达会导致电离辐射引起的细胞自噬大大减弱,凋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富氢水对60Co γ 射线照射后Beagle犬急性血液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雄性Beagle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富氢水干预组。动物经单次2.0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分别于第2天、第7天,采集动物外周血,检测血液学指标、抗氧化指标、淋巴细胞凋亡率及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等。结果表明,在照后第7天,富氢水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均高于单纯照射组(p<0.01、p<0.05、p<0.05);在照后第2天、第7天,富氢水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高于单纯照射组(p<0.01,p<0.05),丙二醛(MDA)均低于单纯照射组(p<0.01,p<0.05);在照后第2天、第7天,富氢水组淋巴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p<0.01);在照后第7天,富氢水组8-OHdG浓度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富氢水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机制改善照后Beagle犬血液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60Coγ射线(剂量分别为0、2、4、6、8、10Gy)照射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研究了辐射诱发的细胞凋亡,并对HL-60细胞和转染的反义Bcl-2基因的HL-60细胞(HL-60asBcl-2)的凋亡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可抑制两种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与受照剂量呈正相关,随照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增加;比较照后不同时间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0 Co γ射线对人外周血线粒体COXI和ATPase6基因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线粒体编码基因用于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60 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照射剂量率为1.013 Gy/min ,剂量分别为0、0.2、0.4、0.6、0.8、1.0、2.0、3.0、4.0、5.0 Gy,。照后6小时,用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分别拟合最佳回归方程,建立剂量-效应曲线。结果(1)0~3.0 Gy ,COXI基因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 Y=0.629+0.256 D ( r2=0.920,p<0.01),ATPase6基因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 Y=0.221+0.805 D ( r2=0.912,p<0.01)。(2)0~5.0 Gy ,COXI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最佳回归方程为 Y=1.054+0.595 D ( r2=0.919,p<0.01);ATPase6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照射剂量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拟合出最佳回归方程。结论60 Coγ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线粒体COXI的基因与蛋白质表达水平一致,呈增加趋势,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望用于辐射生物剂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17.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探讨了60Co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的改变。以1、3、5、8和10Gy60Coγ射线分别照射指数增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8h后利用逆转录PCR(RT-PCR)摸索各基因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而利用Real-timePCR的方法定量检测各基因表达变化,观察辐射对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影响的量效关系;同时以5Gy60Coγ射线照射人淋巴细胞后,分别于不同时点(0.5、4、8、12、24、48和72h),通过RT-PCR和Real-timePCR方法检测各基因表达的变化,观察其时效关系。结果发现,在mRNA水平上,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总体上调。Cytb和ATPase8基因在8Gy剂量范围内,呈现出随剂量增加基因表达增强的量效关系趋势;观察时效关系,发现5Gy剂量照射后4h左右,3种基因表达增强最显著,且Cytb和ATPase8基因分别持续高表达至48h和72h。因此,60Coγ射线可以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ytb、ATPase6和ATPase8基因表达的改变,总体上呈现表达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8.
探讨X射线诱导EL 1细胞G1期阻滞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PI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 ,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2 0Gy和 4 0Gy照射后 12 72h ,G1期EL 4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假照射组 ( p <0 0 5- p <0 0 0 1)。 4 0Gy照射后EL 4细胞 p53蛋白表达从照射后 2h开始明显增高 ,持续至照射后2 4h ( p <0 0 5- p <0 0 0 1) ;p2 1蛋白表达在照射后 2h开始明显增高 ,持续至照射后 4 8h ( p <0 0 5- p <0 0 0 1) ;GADD4 5蛋白表达在照射后 2h开始明显增高 ,持续至照射后 4 8h ( p <0 0 5- p <0 0 0 1) ;MDM 2蛋白表达在照射后 4h开始明显增高 ,持续至照射后 2 4h ( p <0 0 5- p <0 0 0 1)。结果提示 ,中等剂量X射线照射可诱导EL 4细胞G1期阻滞。p53、p2 1和GADD4 5蛋白表达在电离辐射诱导EL 4细胞G1期阻滞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了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后 ,昆明种小鼠胸腺细胞p16、CyclinD1、CDK4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和量效关系。结果表明 ,2GyX射线照射后 8h小鼠胸腺细胞p16表达明显增高 ,2 4h达到峰值 ,持续至照射后 4 8h ,72h降至正常水平 ;CDK4表达水平在照射后8h明显降低 ,12h降至最低 ,照射后 4 8h恢复近正常水平 ;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轻度下调。不同剂量 (0 .5 - 4Gy)照射后p16蛋白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2Gy组与假照射组相比显著增多 (p<0 .0 1) ;CDK4蛋白表达在 2Gy照射后明显低于假照射组 (p <0 .0 1) ;CyclinD1表达在 0 .5 - 2Gy照射后可见下降趋势。结果提示 :p16 /CyclinD1/CDK4 /pRb通路在电离辐射诱导胸腺细胞G1期阻滞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ion irradiation of 3-dimensional arrays of Co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Arrays were obtained by electron beam deposition of 15 Co/SiO2 bilayers 0.5 and 20 n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Co layers consist of Co nanoparticles 3.2 nm in diameter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16%. Irradi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combinations of 150 kV Ar2+ and 90 kV Ar+ ion bombardments with a Ar+:Ar2+ fluence ratio of 1:4. The effects of ion irradiation were followed by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measurements of hysteresis loops at 5 K and of temperature-dependent field-cooled (FC) and zero-field-cooled (ZFC) measurements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 decrease of the peak temperature in the ZFC curve for displacements per atom (DPA) up to 1.1 was observed. Irradiation also induces progressively lower coercivity values. The Co particles showed a remarkable high resistance to ion irradiation, surviving damage up to 33 D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