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酸热法提取酵母油脂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株隐球酵母为材料,考查了酸热法中盐酸浓度、盐酸用量、酸热时间、无水乙醇用量、有机溶剂单因素对油脂提取收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0.5g干菌体用10mL4mol/L盐酸沸水浴处理8min,加入无水乙醇用量10mL,用乙醚12mL和石油醚12mL革取时,油脂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高产油脂隐球酵母菌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摇瓶培养,对各项与菌体产油脂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摇瓶发酵培养最佳产油脂条件:碳源,葡萄糖120g/L;氮源,硝酸钾1g/L,玉米浆2.5g/L;C/N:400,硫酸镁1.5g/L,硫酸锰2mg/L;培养温度为28℃,接种量10%,发酵时间96h,起始pH7.0,最后可得油脂产量14.32g/L,菌体生物量25.67g/L,油脂含量55.8%。  相似文献   

3.
以橘林油脂酵母(Lipomyces kononenkoae CICC1714)为实验材料,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条件为:氮源为硫酸铵,碳源为葡萄糖,培养温度28℃,接种量10%,初始pH值为7.0,最适碳氮比为99。优化后批次发酵的生物量为7.01g/L,油脂含量15.91%,油脂产量1.12g/L。经半连续发酵后最终的生物量为24.13g/L,油脂产量为3.06g/L。  相似文献   

4.
通过摇瓶发酵实验考察不同调控方式对弯曲隐球酵母N-11菌体生长和积累油脂的影响。主要从改变培养基组成中的小分子限制性因素(氮、磷、硫)、调控脂质合成关键酶(苹果酸酶)的酶活性以及采取不同发酵模式(分批培养与补料培养)研究影响微生物积累油脂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碳氮比为180.2∶1、碳磷比为61∶1、碳硫比为2 413.4∶1时,酵母菌油脂产量及含油率达到最高,分别为5 g/L、68.30%,5 g/L、65.99%及5.53 g/L、67.11%;培养基中苹果酸酶抑制剂——芝麻酚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酵母积累油脂的能力;补料培养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油脂产量(由4.25 g/L增加至9.17 g/L),含油率也从65.28%增加至74.92%。  相似文献   

5.
以油脂酵母CHB5为实验材料,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对各项与菌体产油脂有关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摇瓶发酵最优产油脂条件:碳源,葡萄糖;氮源,硫酸铵;培养温度为25℃,接种量为10%,初始pH为7.0,发酵时间为96h。最后可得油脂产量为1.22g/L,油脂含量达30.5%;菌体生物量为5.93g/L。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高浓度乙酸的存在对油脂酵母发酵的影响,本研究以4株油脂酵母(皮状丝孢酵母、浅白隐球酵母、Trichosporon dermatis与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为研究对象,在玉米芯水解液中添加高浓度乙酸(15 g/L)作为发酵底物,研究发酵的底物代谢与产物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的糖与乙酸几乎可被皮状丝孢酵母与T.dermatis完全代谢;而T.coremiiforme与浅白隐球酵母对糖与有机酸的代谢效果不佳。皮状丝孢酵母与T.dermatis在高效降低高底物浓度培养基的COD的同时,可在胞外合成一定浓度的多糖产品。四株油脂酵母的油脂脂肪酸组成以C16、C18系列为主,其中油酸(C18:1)比例最高;除合成微生物油脂外,它们还能在胞内大量积累多糖类物质以及少量的蛋白质与灰分。本文可为油脂酵母利用廉价原料联产酵母多糖与微生物油脂这两种高附加值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酸热耦合超声波法对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选取酸处理时间、沸水浴时间、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液配比、提取时间、NaCl浓度等7个微生物油脂提取相关因素,首先通过Plackett-Burmen试验设计筛选出3个显著因子:提取液配比(P=0.010 5)、超声处理时间(P=0.010 5)、酸处理时间(P=0.036 4)。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3个显著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即酸处理时间34 min,超声处理时间7.5 min,提取液配比1.9∶1。与原始工艺条件相比,1 g湿菌所得油脂重量从42 mg增加到57.33 mg,提高了36.5%。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啤酒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1809)利用啤酒生产废水产油脂和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8 L的发酵罐进行放大试验和发酵动力学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菌体油脂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装液量130 mL、温度26℃、转速160 r/min、发酵时间144 h。在此条件下,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COD降解率和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分别达到13.83 g/L、5.25 g/L、37.92%、79.08%和65.46%,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2.62%,19.32%,5.92%,57.15%和2.36%,优化效果显著。发酵罐放大试验培养到120 h时,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和COD降解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34 g/L、4.82 g/L、36.13%和85.09%,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与正交试验的最优水平组合条件下所得结果相似,其中COD降解率提高了7.59%,且发酵周期缩短了1 d。发酵动力学分析表明:COD降解与菌体生长同步,属于与生长相关型,而油脂积累则属于与生长部分相关型。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优化粘红酵母油脂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热耦合超声波法提取粘红酵母油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建立了1g湿菌体所得油脂质量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酸处理时间34min,超声处理时间7.5min,提取液(氯仿-甲醇)体积比1.9∶1。在此优化条件下,1g湿菌体所得油脂质量的理论值为60.47mg,实验值为57.33mg,相对误差为5.48%。  相似文献   

10.
斯达油脂酵母发酵食品生产废水产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食品工业废水资源的再利用手段,在测定河南南阳地区的豆制品、啤酒和淀粉生产废水的基础上,分别以这些废水为培养基进行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1809)产油脂的摇瓶培养,从中筛选最适废水培养基;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初步优化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菌体油脂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3种废水中,啤酒生产废水最适于斯达油脂酵母发酵产油脂,其适宜发酵条件为废水自然沉降24 h、废水pH 6.5、接种量14%、装液量130mL、发酵时间120 h.按此条件,在28℃、120r/min的摇床下培养120 h,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油脂系数和废水的COD降解率分别达到6.12g/L、3.24g/L、53%、14.9和69.7%,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1.4%、39.5%、12.7%、40.9%和13.4%.所产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高达68.99%,比对照高7.63%,说明利用啤酒生产废水培养斯达油脂酵母,有利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和积累.本试验结果为有效利用食品工业废水资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酸热法提取山葡萄籽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油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盐酸浓度、料液比、酸热时间、酸热温度和浸提时间对山葡萄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盐酸浓度4. 09 mol/L、酸热时间59. 37min、酸热温度75. 85℃、浸提时间1. 99 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26. 005%;山葡萄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为主,含量达到70. 59%,其次为油酸(13. 34%)、棕榈酸(8. 63%)和硬脂酸(4. 27%),而花生酸、亚麻酸、棕榈油酸、豆蔻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氨解法提取啤酒酵母中R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啤酒酵母为原料,通过氨解法进行RNA提取的研究。对影响RNA提取率的因素,如氨质量浓度的选择、破壁温度、破壁时间及酵母质量浓度进行了实验,获得最大提取率的条件为:氨质量浓度1%,破壁温度60℃,破壁时间60min,酵母质量浓度10%。通过正交试验表明酵母质量浓度为反应过程的最显著因素;45g湿酵母可提取0.55gRNA,再对RNA粗品进行精制,可得到白色固体粉末。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酵母RNA提取效果,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实验以优化此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酵母RN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处理时间10min,超声功率300W,提取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酵母RNA实际得率为9.56%,与模型预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在3个因素中,超声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对酵母RNA得率的影响极显著,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且相互之间无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酸热法破除黑曲霉细胞壁提取壳聚糖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法考察了破壁温度、破壁时间和盐酸浓度3个因素对壳聚糖得率的影响,并优化了破壁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破壁工艺为:破壁温度100℃,破壁时间1.6h,盐酸浓度2.1%,壳聚糖实际得率为10.87%,理论值11.06%,两者相对误差1.72%,说明响应面法优化酸热破除黑曲霉细胞壁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5.
啤酒酵母抽提物提取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前言利用啤酒厂废酵母为原料 ,提取其抽提物 ,可用于食品配料。因为酵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营养物质 ,极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可以说酵母兼备了营养、辅助医疗和调味三大功能。1啤酒酵母的营养成分啤酒酵母的营养价值与其它食用酵母的营养价值相近 ,其主要营养成分如表1。2工艺流程及说明2 1工艺流程2 1 1废酵母预处理工艺废酵母泥→加水稀释→过筛除杂→沉淀分离2 1 2废酵母的加工工艺脱苦、除臭→离心分离→自溶→灭菌→浓缩→包装2 2工艺流程说明2 2 1废酵母预处理由于所使用麦汁中尚有分离不净的…  相似文献   

16.
Rapid and reliable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yeast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The methods currently used for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yeast are either laborious or insufficiently reliable. Here I report a method for protein extraction for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that is both easy and reliable. In this method, yeast cells are subjected to mild alkali treatment and then boiled in a standard electrophoresis loading buffer. The method was tested for different strain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for yeast Hansenula polymorpha DL-1. It yields virtually complete extrac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strain, growth conditions and protein molecular weight and allows working with small amounts of yeast cells grown on agar plates.  相似文献   

17.
酵母味素在低温圆火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LB00型酵母味素、猪肉型酵母味素添加量对低温圆火腿品质的影响,获得LB00型酵母味素与猪肉型酵母味素的添加量范围及最佳添加量:LB00添加范围0.2%~1.2%、最佳用量0.7%;猪肉型添加范围0.2%~0.8%、最佳用量0.6%。酵母味素还可以替代部分调味、调香料(如:香精、味精、I+G等),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品质,是一种新型的肉类制品调味料与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18.
啤酒酵母中核苷酸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压榨啤酒酵母粉进行处理,采用盐热法提取核酸液,利用5’-磷酸二酯酶把核酸分解为4种核苷酸,按核苷酸的不同特性,用树脂对其进行分离,使4种核苷酸都能得到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从啤酒废酵母中抽提酵母味素的综合技术。结果表明,酵母味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苦用NaHCO3为0.5%,采用30MPa压力两次均质8%-12%的酵母泥悬浮液,自溶初加入葡聚糖酶,自溶时加入3%的NaCl溶液,温度为55℃,自溶时间为24h,其中,自溶10h后加入2.0%的复合蛋白酶,自溶初始pH为7.0。自溶结束后加核苷酸酶水解3h,氨基氮含量为5.7g/L,氨基态氮得率为6.87%,核苷酸含量达到2.62%。产品口味纯正,香气浓郁。  相似文献   

20.
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富硒酵母菌株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XJ1-3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碱法提取酵母富硒蛋白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碱法提取酵母富硒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浓度0.1 mol/L,液料比7.5∶1(mL∶g),提取时间1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酵母富硒蛋白的提取率达到12.62%,酵母富硒蛋白中硒含量为358.9 μ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