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的典型动力灾害之一,经过70余年的研究与攻关,我国从初期认识冲击地压阶段开始,经过冲击地压研究探索、冲击地压研究快速发展和冲击地压灾害新挑战等几个阶段,在冲击地压发生理论与防治技术上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国煤矿特色的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体系。但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和灾害危害程度显著增加。2018-2020年,我国发生4起重大、较大冲击地压事故,暴露出冲击地压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也必然促进冲击地压研究向更高的科学化研究阶段发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冲击地压巷道支护技术等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防治冲出地压技术研究,采用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评价的方法,分析冲击地压的危险性,针对冲击地压的危险程度采用冲击地压综合治理措施和预测预报方法等技术,达到控制深部采区工作面冲击地压或把冲击地压损失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煤矿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的特点,分别从冲击地压的机理、监测预警技术、基于应力控制的冲击地压解危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阐述近年来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研究的科学问题,指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冲击地压的特征、发生原因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概述 冲击地压是矿山中发生的复杂的动力现象之一。冲击地压发生时,矿、岩层内产生剧烈的声响和围岩的震动,这种震动有时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都能感觉到,并在产生大量粉尘的同时伴随有强烈的空气冲击波,能毁坏巷道和设施。在冲击地压发生的过程中,有时有矿岩抛出,有时无矿岩抛出。 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冲击地压于1738年发生在英国的南史塔福煤田。现在已有南非、加拿大、美国、印度、西德、捷克、匈  相似文献   

5.
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国内外冲击地压监测预警理论、技术和装备现状以及我国煤矿在冲击地压预警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水平的关键途径,即正确确定冲击地压类型、判定冲击危险区域和确定相应的监测预警方法及关键指标.介绍了冲击地压发生"时间-空间-强度"实时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架构,以及以"高精度微地震监测和冲击地压(应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煤矿井下冲击地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了冲击地压显现特征,探讨了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以及冲击地压发生的判别标准,提出了预防冲击地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枣矿集团高庄煤业公司西十一采区冲击地压防治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冲击地压致因和一些冲击地压矿井的防治经验,研究探讨了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技术路径和有利于生产现场防冲安全、降低冲击灾害的生产组织方法,为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煤矿冲击地压的认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是我省重大技术课题之一。本文从冲击地压发生原因分析入手,论述了冲击地压的监测手段及对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集贤煤矿深部开采强冲击危险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强冲击危险煤层的冲击地压灾害,在系统分析冲击地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集贤煤矿9#煤层冲击地压的发生特征,进而确定了以微震监测技术为基础,包括爆破强制放顶、浅孔爆破卸压、加强超前支护和煤层注水等技术措施的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了集贤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确保了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0.
李宝富 《煤炭工程》2014,46(1):83-86
在对千秋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煤矿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对冲击地压形成的影响。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采深达到冲击地压频发的临界深度、水平构造应力增加冲击危险性、覆岩存在厚硬岩层,是冲击地压形成的地质因素和内在因素。下巷位于工作面跳采形成孤岛高应力区的中间位置,且巷道较工作面支护强度薄弱,是下巷易发生冲击地压的开采技术因素和诱发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下巷采掘过程中形成的高应力集中是诱发冲击地压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俄罗斯煤矿冲击地压的理论研究方法、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技术,以及冲击地压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煤矿冲击地压启动理论及其成套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俊锋 《煤炭学报》2019,44(1):173-182
冲击地压研究核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冲击地压发生的理论认识;二是基于冲击地压发生理论认识的成套技术体系。传统的冲击地压理论认识在与实际采场、巷道等工程结构问题相对应,下一步如何监测,如何防治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发展。目前矿井出现冲击地压多参照法规要求,结合灾害程度开展监测与防治技术应用,由于缺乏针对矿井不同时期的、科学的技术体系指导,冲击地压防治效果甚微,为了实现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冲击地压防治系统化、体系化目标,开展了煤矿冲击地压启动理论及其成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控制论的黑箱研究方法,以冲击地压物理演化过程分解为突破口,采用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的方法,着重对冲击地压的冲击启动原理进行了分析,在补充完善冲击地压启动理论的基础上,将冲击地压启动理论与监测、防治技术关联起来,分析了冲击地压启动的主要类型,冲击地压启动理论4方面工程指导意义,从而建立煤矿冲击地压启动理论及其成套技术体系,并通过现场实践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研究可得:① 煤矿地质、开采条件为冲击地压发生提供静、动载荷源,并且主要影响冲击地压启动环节,而不是全过程影响;② 在煤层、顶底板、空洞组成的工程结构中,冲击地压启动原理为弹脆性单一结构体突破材料强度极限,材料失稳,导致工程结构体结构动力失稳的结果;③ 基于完善后的冲击启动理论的四个实践指导意义,针对建设期矿井,提出集中静载荷疏导的区域防范冲击地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针对生产期矿井,提出在冲击启动类型确定基础上,以诱发冲击启动载荷源为中心,分源监测,分源防治,以“卸”为主,以“支”为辅,“卸、支”耦合防冲思想。建立的煤矿冲击地压启动理论及其成套技术体系,在陕西彬长矿区某矿井建设阶段、生产阶段分别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适应矿井全周期的冲击地压防治理论及技术体系,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水力压裂技术近年来在煤矿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煤体的裂隙结构,而且降低了煤的弹性和储蓄能量的能力,从而到达到消除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目的。常村煤矿在有强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采掘工作面实施了这一技术,从而防止了冲击地压的发生和产生冲击地压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开采技术因素减少冲击地压发生的方法,以及如何防止冲击地压的发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根据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多因素耦合评价,划定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用卸压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为类似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提供经验与依据,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冲击地压防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冲击地压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窑街矿区的3对矿井先后被评价为冲击地压矿井,经过分析和研究,该矿区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厚硬顶板破断产生大能量震动,静载应力集中和矿震动载扰动叠加作用.依据冲击地压机理制定了冲击地压治理技术方案,矿区冲击地压发生的频率和能量得到有效控制,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冲击地压区发生冲击地压机理和巷道应力分布的分析,提出了卸压钻孔技术.实践证明,卸压钻孔对防治冲击地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冲击危险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受冲击地压灾害危害和制约越来越突出,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也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就开采深度大、条件复杂、冲击地压危险性非常高的16300工作面回采期间需要经过的工作面见方、沿“梯形煤柱”开采、向采空区开采、沿空开采等冲击地压高危险区域,根据不同条件提出不同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目前该工作面高危区域已经安全通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复杂条件下高冲击危险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9.
孟磊  张瑞玺  姜耀东 《中国矿业》2015,24(3):146-149,158
为了能够实现开滦矿区深部冲击地压的有效监测与防治,本文在掌握开滦矿区发生冲击地压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开滦矿区在冲击地压防治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构建了具有信息互馈和持续优化机制的全矿井-采区-工作面-局部的多级冲击地压监测和防治系统;基于开滦的实际地质构造和实际开采情况,提出了适用于开滦矿区深部煤层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包括优化开采设计和开采保护层的区域性技术措施,以及基于缺陷法原理的局部卸压措施和以改善局部应力环境的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水力压裂技术近年来在煤矿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煤体的裂隙结构,而且降低了煤的弹性和储蓄能量的能力,从而达到消除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目的.跃进煤矿在有强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采掘工作面实施了这一技术,从而防止了冲击地压的发生和产生冲击地压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