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吸附剂细粉增强气液两相传质(Ⅰ)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弘  周明  许春建  余国琮 《化工学报》1999,50(6):766-771
对于两元物系,进行了吸附剂细粉(小于10μm)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的机理研究。分析了吸附对气液两相传质的强化作用,以及细粉颗粒对流体性质和组分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吸附剂细粉强化传质的机理。根据渗透理论和对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化处理,推导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2.
吸附剂细粉增强气液两相传质(Ⅱ)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弘  周明  张缨  许春建  余国琮 《化工学报》1999,50(6):772-777
在鼓泡塔内,蒸馏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细粉(小于10μm)对气液两相传质的影响。所用的吸附剂为4A和13X分子筛。实验发现在固含率ε_m不高于10%且对较低沸点组分有强烈吸附作用的吸附剂颗粒可以强化气液两相传质,提出了吸剂细粉强化传质的机理。根据渗透理论和对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化处理,导出相应的数学的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在鼓泡塔内,蒸馏条件下,实验研究了吸附剂细粉(小于10μm)对气液两相传质的影响。所用的吸附剂为4A和13X分子筛。实验发现在固含率ε_m不高于10%且对较低沸点组分有强烈吸附作用的吸附剂颗粒可以强化气液两相传质,提出了吸剂细粉强化传质的机理。根据渗透理论和对吸附等温线的线性化处理,导出相应的数学的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4.
黄利成  成弘 《贵州化工》2007,32(6):14-16
现有的关于吸附蒸馏过程的理论研究中,均以热力学平衡级模型进行传质分析,未考虑吸附剂细粉加入后对气液界面传质速率的影响。本文利用非平衡热力学原理,对吸附蒸馏过程中各个热力学传输流之间的耦合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接分析法测定了甲基丙烯醛(MAL)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甲基丙烯醛吸收塔进行了改造,优化了工艺操作条件,改善了气液两相传质效果,甲基丙烯醛吸收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Fluent软件,采用层流模型、VOF模型及非稳态类型,模拟基准湿壁塔和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流场,分析稳定液膜边界气液两相流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液相入口流量的增大,在稳定液膜边界气相涡旋运动逐渐增强,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利于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传质。在一定气相入口流量范围内,随气相入口流量的增大,液膜界面涡旋运动增强,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利于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传质;气相入口流量不宜过大,否则导致液相不能沿湿壁柱向下流动形成稳定的液膜,不利于传质。改良型湿壁塔的变径结构和气体挡板均利于气液两相混合,利于传质。改良型湿壁塔的传质过程在液膜边界发生,随液相入口流量的增大液膜厚度增加,液膜表面积增大,有效传质面积增大,利于气液两相传质。通过对比基准湿壁塔和改良型湿壁塔的气液两相流场,改良型湿壁塔内气液两相混合程度加强,更利于传质。  相似文献   

7.
为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气液反应器,即转鼓反应器。对其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性能分别进行了研究。采用体积法和脉冲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的气含率和停留时间分布;采用空气-水脱氧体系,研究了该反应器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传质系数。结果表明,该反应器液相接近于活塞流;气含率随转速N、气量QG的增大而增大;体积传质系数KLa随转速N和气量QG增大而增大,而液量QL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系统中填料蒸发器的蒸发传质传热过程以及两相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中离散相与连续相耦合的方法来模拟规整填料内部通道的蒸发传质传热过程,实现了填料蒸发器中两相传质传热的过程以及液滴流动的可视化,为研究气液两相在规整填料内的流动提供了一种模拟方法。通过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最终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来分析规整填料内部气液两相传质传热以及流动情况。数值模拟研究了规整填料板间距对填料内部气液两相传质传热以及液滴运动影响,发现随着板间距的增大,填料内部压力降逐渐降低,出口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减小,液滴蒸发速率降低,液滴进出口质量差减小,气相出口温度逐渐降低,蒸发传质传热效率降低。随着气速的增大,出口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断减小,液滴蒸发速率增加,气相出口温度降低,气液两相传质传热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塔板上流型变化对板效率影响的计算传质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能够描述塔板上气液两相错流过程的流体力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模拟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气液两相传质方程和流体力学模型方程的联立求解,计算得到了塔板上液相速度分布和气液两相浓度分布的数值解,考察了气相完全混合和气相部分混合两种条件下塔板上的气液两相浓度分布,同时考察了气相完全混合时流型变化对塔板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昱刚  宋绍富 《化学工程》2020,48(1):60-63,73
以水平放置圆形截面的微通道反应器,进行K_2CO_3-CO_2两相流传质实验。研究气速、液速、管径以及反应时间对微通道中瞬时吸收速率及气液两相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Re与流动状态关系与传统理论类似;微通道中气液两相传质系数在0.1—6 s~(-1)之间,K_(La)随液体表观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气体表观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属于液膜控制反应;随通道尺寸的增大,传质系数减小;瞬时吸收速率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1.
两段循环流化床吸附有机气体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mbersorb 600为吸附剂,甲苯为吸附质,在两级循环流化床吸附装置内进行了吸附特性的实验. 采用PGM-7600型VOCs分析仪测量甲苯的浓度,得到两段循环流化床的压力和空隙率分布及浓度随床高的分布;研究了气体进口浓度和表观气速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下吸附装置效率为95%~98%.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KOH改性活性炭吸附剂并用于脱除低浓度羰基硫(COS),利用氮气物理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CO_2程序升温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浸渍液质量分数及吸附条件对改性活性炭脱除COS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再生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浸渍液质量分数为10%时吸附剂的穿透吸附量最大,为40. 64 mg/g;在一定范围内,吸附效果与原料气流速成反比,与吸附温度成正比; COS在吸附剂表面反应主要生成了硫酸盐和硫单质;经过4次再生后,10OH/AC吸附剂的穿透吸附量仍达34. 32 mg/g,表明10OH/AC吸附剂具备一定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吸附剂在不同的外部压力条件下显现不同的特性。吸附剂对杂质的吸附是定量的,当吸附剂对杂质的吸附达到一定量后,杂质从吸附剂上有效的解吸后,使吸附剂获得再生、重复使用时,吸附分离工艺才有实用意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与吸附质充分接触,最后吸附质在两相中的分布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改进的亚硫酸钠氧化法测定了自吸气环流反应器的气液比表面(α)和液相传质系数(K_L)。遵照实验观察,把整个反应器分为三个流动区域;根据各区域的流动机理建立了计算体积传质系数(k_La)的数学模型。应用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对自吸气环流反应器的放大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瞬时化学反应性固体颗粒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对伴有瞬时反应性固体颗粒/水浆料体系吸收气体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考虑了固体颗粒在气液界面附近的溶解,以及固体颗粒尺寸对传质的影响,将cell模型融入溶质渗透理论,建立了气液二相间传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解析求解,得到了液相传质系数的解析表达式。结果显示:固含率、固体颗粒尺寸和溶解度对气液传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液相传质系数随固含率和固体颗粒在液相中饱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固体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在搅拌式反应器中利用Mg(OH)2/水浆料吸收SO2气体,对传质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林诚  王长泰 《化学工程》1997,25(2):17-20
水吸收含10%CO2的混合气为体系,测定了并流降膜塔中液相传质系数与气液相流量的关系。液相传质系数与液相流量基本呈线性关系。在较低气相流量情况下,液相传质系数kL随气相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气相流量超过某一定值时,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加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汽—液—液三相与汽—液两相塔板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小型精馏塔及600×150 mm~2矩形模拟塔的实验,对比研究了气(汽)-液两相和气(汽)-液-液三相的塔板效率。并就物系性质(表面张力梯度、液体粘度或分散粘度),两液相体积比,气速及操作工况对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三相传质和两相传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估算三相精馏塔板效率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8.
FCC汽油吸附脱硫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FCC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吸附剂的选择是关键。论述了分子筛类吸附剂、金属氧化物类吸附剂、活性炭、黏土类吸附剂和其他一些吸附剂在吸附机理、改性、脱硫效果、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各类吸附剂改性后对硫化物的脱除效果。指出吸附剂吸附选择性及吸附容量的提高和吸附机理的深入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吸附式制冷中吸附剂传热传质的强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剂的两种关键性能-有效吸附量及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及理论研究。测量了几种吸附剂的上述性能并进行了数据拟合,分析了吸附剂吸附性能及导热系数对吸附制冷系统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以吸附制冷最佳经济效率为目标函数的吸附剂性能强化手段,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提出一种以列管式并流降膜塔为脱硫反应器,H2O2溶液为脱硫剂的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的脱硫技术.建立了气、液相传质系数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回归了降膜管传质关联式.对气、液相传质系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得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相符,这表明建立脱硫模型对基本设计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