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邯郸市滏阳河纳污能力及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邯郸市滏阳河水质及入河排污口排污现状,根据各计算单元用水现状和水质目标,利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水体COD和NH3-N纳污能力。对污染源概化、设计流量、流速、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等设计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上游水库控制,滏阳河枯水期纳污能力高于汛期,现状入河排污量大于纳污能力,需要对现状入河污染物总量进行削减。  相似文献   

2.
王成见  孟春霞  王琳  孙宝权 《治淮》2010,(12):42-44
本文以青岛胶南市为例,在分析了胶南市水文气象、入河排污口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胶南市河流的水文规律以及河道拦河闸的水力特性,针对季节性河流具有河道、水库双重水力特性的特点,综合采用河道、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计算河道、拦河闸的纳污能力并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计算结果显示:拦河闸坝纳污能力贡献率达到41%;现状入河排放量远大于河道纳污能力,COD和氨氮削减量分别为2933.34t/a和260.76t/a,占总排放量的95.7%和98.9%,削减任务相当艰巨。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污染源及入河排污状况,采用实地调查监测的方法对该河段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对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口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该河段入河排污口以明渠、常年排放方式为主,排放废水主要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为主的混合废水,入黄量主要分布在500万m3/a量级以上的排污口;纳污量以支流口输入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焦作饮用农业用水区;各水功能区COD和氨氮的纳污量均在纳污能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针对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管理、论证,分析了入河排污口运行后对水域产生的影响,针对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运行方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入河排污量大、入河排污口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在2013年周口市辖淮河流域主要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及监测基础上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掌握了周口市主要入河排污口的分布状况、污废水排放去向、污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最后得出实行总量控制是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重要措施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3年漳河上游长治区域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污染物排放量和超标情况进行了概述。选取2016年长治区域的7个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污变化情况分析,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排污口和污染物进行排序,为长治区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入河排污口的入河量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状况,通过对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既可对污染源的排污起监督作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可以得到区域内的排污量。文章以近三年本溪站断面以下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及主要支流入河口现状为研究对象,探讨排污口及支流入河口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计算排污口废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为本溪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河干流龙羊峡至五佛寺河段(简称青甘段)排污rI调查工作采用排污口监测和调查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查清黄河干流青甘段入河排污口的数量、位置及排放特性、方式和规律,为水体功能区划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调查评价得出:目前黄河干流青甘段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1998年大幅下降;区间支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部分污染物排放量仍有明显增加,碰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江湖南岳阳市江段入河排污口开展调查监测工作,摸清了湖南境内长江入河排污口数量、分布、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年排放量等入河排污情况,且知长江岳阳段共有8个排污口。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岳阳市污水排放量小于设计排放量,但其中部分排污口污水排放浓度严重超标。调查结果可为长江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带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撑,对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相关部门制定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保证率和不同时间尺度的设计水文条件下,动态计算出安阳河市区段2016年水体纳污能力和年内分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阳河市区段整体处于污染状态,3个水功能区中仅安阳河安阳市排污控制区污染物排放不超标,其余水功能区COD和NH3-N排放量均超过纳污能力上限,且NH3-N超标情况更为严重;安阳河市区...  相似文献   

11.
商丘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商丘入河排污口的分布、数量及其排放规律;全面分析各河流和各县市的入河废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入河排污口进行评价,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提出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通市河网格局特征及水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珍  刘波  姚红 《水资源保护》2008,24(4):31-34
对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与地表水污染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对南通市的河网景观格局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定量计算了南通市河网景观格局指标,据此分析了不同排污功能河流的景观格局特点:①就污染程度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为严重,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水质最好;②就河流污染物分布来说,工业排污河流最不均匀,生活排污河流次之,农业排污河流最为均匀。这与实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城市河网景观格局是影响污染物分布、运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主要入河排污口大多集中在市区段上,工业、生活废水通过排污口直接排放或由支流排入各大水系或海域中,直接入辽宁几大河流的废污水量每年达22.2亿t,占全省废污水总量的75.6%。文章对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鸭绿江的水质状况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淮河流域纳污能力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依据江苏省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 ,对现状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江苏省淮河流域最突出的超标污染指标为CODCr和NH3 N。用小型湖泊、水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和中小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对江苏省淮河流域部分湖泊和河道的纳污能力、污染物削减量、总量控制目标进行计算分析 ,并提出目标水平年的污染物削减量和污染物的入河控制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美国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方法对桂林市主要入河污染源1991~2000年排污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入河排污口在自然排污状况下的排污趋势,并考虑在桂林市政府出台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工程项目实施规划后,对入河污染源未来排污状况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预测出桂林市主要污染源的未来变化趋势,为广西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复杂河网地区入河污染物调查分析和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经济发达的复杂河网地区的产污特征为例,详细研究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污染源的发生机理,探讨了各类污染源入河污染物量的调查和估算方法,并将系列估算方法应用于张家港市污染源调查和入河污染物量的计算之中。实例计算表明,论文给定的估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是可行及可信的,为张家港市水环境规划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永乐  向传华 《人民黄河》2012,34(7):40-41,44
采用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对焦作市黄河流域河道水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计算了河道的纳污能力。结果表明:CODMn和NH3-N是最突出的超标污染物,概化的老蟒河、涝河、义井南、温县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附近的水质较差,黄沁交叉口附近的水质良好;针对目前水质情况,通过河道的纳污能力模拟计算,确定入河污染物总控制量为190.92 t/a,2010年、2020年、2030年3个水平年污染物削减量的分摊比例为2∶3∶5。  相似文献   

18.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望虞河西岸主要入河支流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水量、水质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2006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望虞河主要河流的入河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区各主要入河河流污染物入河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河河流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张家港入望虞河污染物通量最大,所以张家港的污染治理是整个望虞河西岸污染治理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松辽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水库蓄水量、地下水降落漏斗变化的情况,同时对流域内干旱的特点、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开发不均衡、浪费严重等现象,是导致旱情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