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为例,对冬季与普通季节居民的步行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寒地气候对空间步行可达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寒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步行可达性模型。研究结果对寒冷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布局,冬季步行友好性、宜居性提升及寒地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公众关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维持老龄人口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可步行性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促进健身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寒冷地区而言,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国关于老龄人口以及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仍比较低,寒地气候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对可步行性的诸多影响,进一步以东北地区典型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有健身习惯的城市老龄人口的健身行为特征以及健身出行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老龄人口冬季健身出行的视角出发,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渥太华等北美寒地城市的经验,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的特点,结合中国寒地城市的步行现状问题,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步行系统以及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运用城市规划手段促进公众健康是营建"健康城市"的重要途径。寒地城市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城市环境、居民身心健康与行为活动方式具有特殊影响。以"冬季公众健康"为视角,通过分析寒地气候对冬季公众健康的影响及寒地城市空间规划对冬季公众健康的作用方式,形成以积极保护和主动干预为作用途径的寒地城市空间规划思路,提出以增强冬季户外环境的安全舒适性、改善冬季视觉环境的愉悦度,以及促进居民冬季交往健身活动等为导向的规划策略,旨在实现促进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寒地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寒地城市中心城区全天候步行空间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应对冬季不利气候条件的高科技、生态化公共设施,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的体现。全天候步行空间通过对冬季公共步行空间微气候的调节和空间尺度、功能的巧妙结合,表征了当今城市设计对场所适宜性营造和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关注。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全天候步行空间概念、理论溯源和项目案例,总结了全天候步行空间在不同地理社会环境中的设计侧重点、关键控制指标及其实施范畴,提出高适应性生态化、复合型全天候步行空间的构建模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冬季友好"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和阐明气候特征对寒地城市宜居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冬季友好"的理念对于提升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从城市设计的宏观层面如生态容量、城市形态、公共交通、生态绿化,中观层面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以及微观层面如场地、小品等提出以"冬季友好"为目标的宜居寒地城市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6.
街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但寒地城市街道在冬季常出现季节性的活力缺失.增加驻留活动是提升户外空间活力的有效方式.文章以哈尔滨红博广场区域街道为例,在冬夏两季以全景影像记录行人驻留活动轨迹并计算其步行速度,得出街道驻留活动的强弱.构建寒地街道微观建成环境要素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微观建成环境要素对行人驻留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寒地街道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寒地城市公共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的可步行性来促进步行活动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居民的空气污染暴露水平,难以判断健康效益.文中从规划视角出发,以哈尔滨部分城区街道为例,将空气污染暴露水平纳入街道可步行性评价中,综合评价道路可步行性,并分析结果,为促进公共健康,提升寒地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提出相...  相似文献   

8.
针对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特征开展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寒地城市地下空间的品质、塑造地下空间活力的策略,以提升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吸引力,形成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寒地高校开始大量建设。步行作为高校学生校内主要出行方式,步行空间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常的出行体验。寒冷气候和机动车交通严重影响着高校步行空间的使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塑造高品质的步行空间,对现阶段提升寒地高校的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步行者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步行安全性、空间适寒性、体验多元性的优化设计原则及具体设计手法,为我国寒地高校步行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质性研究,探讨寒地城市冬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归纳出功能、身体感知、空间环境、空间规划、差异化因素5个主范畴及13个范畴。进而进行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空间环境类影响因子对寒地城市儿童冬季户外活动满意度的影响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各影响因子权重。最后以提升寒地城市儿童户外活动满意度为出发点,以气候应对为首要原则,从儿童活动内容、儿童身体感知和户外环境品质视角提出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寒地城市园林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创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成仁  杨岚 《中国园林》1998,14(5):51-53
寒地城市冬季漫长,树木停止生长,树种单调,使寒地园林建设面临很大困难,加之人们只注重园林的夏季建设而很少考虑冬季的利用,这使许多已有的园林空间冬季闲置,园林在寒地城市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这使本来就不优越的寒地城市环境质量更加恶一文试图通过对寒地园林空间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寒地园林的特点和营造规律,与此同时主张以寒地文化为导向,进行寒地园林空间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寒地园林规划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寒冷地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分析,结合寒地气候特征,总结气候对寒地城市空间设计的影响,对寒地气候公共空间状况详细剖析,从而提出相适应的解决策略.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城市景观以及环境机理的角度入手,从多方位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打造适应当地气候的城市风貌,塑造寒地城市文化生命力,提升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展现寒地公共空间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就寒地城市而言,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对人们抵御冬季恶劣气候、促进社会交往、增加体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寒地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冬季健康需求,及其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的关系,从公共空间的配置体系建立、布局优化、设计要素支持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公共空间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14.
第三空间是城市活力研究的重要视角,也是寒地城市复兴的重要载体空间.文中以探讨寒地城市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为目的 ,以哈尔滨第三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室内、室外以及虚拟第三空间从宏观布局、微观建设等层次提出第三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为寒地城市第三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屋顶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冬季为背景,对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在雪的处理、植物的选择、屋顶设施设备的设计以及屋顶空间利用形式方面对屋顶空间冬季景象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意图提高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冬季的使用率,提供给居民惬意的冬季户外活动体验,打造富有寒地特色的屋顶空间景象。  相似文献   

16.
袁青  李泓锐  冷红 《南方建筑》2023,(6):96-106
城市滨江空间是老年人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其感知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相比于普通季节,寒地城市冬季气候对老年人和滨水空间具有特殊影响,特定气候背景下的作用路径有待深入探究。以冬季松花江流域哈尔滨市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实证探究寒地冬季滨江空间环境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鉴别老年人不同行为活动的作用机制。发现:(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寒地冬季滨江空间的环境特征主要由社会性要素、景观性要素、舒适性要素和活动性要素四个维度构成;(2)环境要素感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包括直接影响和通过行为活动间接作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其中,社会性要素和景观性要素既能直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也能通过影响行为活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而舒适性要素和活动性要素仅能通过影响行为活动作用于心理健康;(3)老年人在滨江空间的不同行为活动在环境感知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亲水互动行为的中介效应最大。揭示了冬季滨江空间环境特征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机制,对提升改造寒地城市冬季滨江空间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寒冷地区大学生群体公共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校园环境要素的有效组织和整体建构来促进日常功能性步行这一健康行为的设计策略,从而在冬季严寒的不利条件下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整体提升这一目的。然而,离散而盲目地挑选可干预环境要素是低效率的、非科学的。通过引入美国学者Lee和Moudon提出的环境行为学理论模型,本文将有利于提升步行水平的校园环境要素划分为点、线、面三类,依靠"短距高频"的寒地出行策略,分别提出了紧凑的功能性目的地组织、连通循环的校园步行路网建构和多维度的校园用地混合三种校园建构策略,以整体提升寒地大学校园的目的性步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20,(4)
地下步行通道既是城市空间片段的连接和延伸,在地面空间被分割的情况下提供连续不断的步行系统,也是新的生活空间载体,在一种线性并接近封闭空间中承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活动。从早期单纯的空间连通演变到当代不同地下空间之间的整合,地下步行通道不仅为城市创造了很多积极的公共空间,也推动了城市的立体化发展。文章从建筑学视角解读地下步行通道"线性独立"的空间属性,解释其形成原因、空间特征、行为特点,分析其从基础设施到公共空间的理念转变过程,并重点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所面临的设计问题,以及空间品质提升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寒地城市冬季独特的气候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针对寒地气候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提高寒地城市的生活品质。本文以长春市生活性街道为例,从人的交往需求出发,通过实地踏勘调研,论述了营造寒地城市生活性街道交往空间的必要性,提出了寒地城市生活性街道交往空间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的两个案例的观察及调查问卷研究,总结出影响城市空间步行和公交出行适宜性的环境特征。根据对这些特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寒地城市中心区空间步行及公交出行适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