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柯莹  张向辉 《纺织导报》2016,(11):122-123
电加热服是目前应用较多且技术比较成熟的一种智能加热服装。本文阐述了电加热服的主要结构:发热系统、温度监测系统、电源、用户界面;从面料电热性能测试、服装热防护性能测试、服装舒适性能测试3个方面综述了电加热服的性能评价方法;最后针对电加热服在结构和性能评价方面的不足,展望了电加热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林磊  王宏付  柯莹 《丝绸》2022,(3):68-75
为揭示电加热服的材料、加工工艺与热防护性能之间的关系,解析电加热服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文章首先对金属、镀金和非金属两个类别的电加热材料进行分别阐述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接着介绍了电加热服的三种加工工艺,分别为直接利用电热丝制作、放置电加热片制作和涂覆电热薄膜或涂层制作.其中,直接利用电热丝制作电加热服加热均匀、直接高...  相似文献   

3.
高空清洁人员在高空环境下常面临严重的低温气候威胁,为提高高空清洁作业服的保暖性能,设计开发了一款电加热高空清洁作业服。在模拟的高空作业环境(温度为(5 ± 0.5) ℃,相对湿度为(60 ± 5)%)下,通过人体穿着电加热高空清洁作业服的实验对皮肤温度和运动舒适性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穿着电加热高空清洁作业服可更好地维持人体平均皮肤温度,且时间越长,保暖效果越显著;将电加热片放置在后背可有效提高躯干皮肤温度,同时不会影响人体背部局部的主观热舒适性;结构上采用局部插片和暗褶设计可有效提高高空清洁作业服的活动自由度。  相似文献   

4.
综述国内外电加热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智能电加热服装设计的核心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电子器件与服装连接技术、信号处理及系统通讯等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从舒适性、功能性、服用性、安全性等方面总结了智能电加热服装有待解决的问题。认为:电加热服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个性化调温、一体化织制、人衣交互、智能电加热服装功能升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琳琳  宣臻 《丝网印刷》2023,(19):32-34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为便于在身体失温状态下维持身体保暖作用,研究提出了在户外智能电加热运动服研发的技术要求,包括对电热性能与安全性能的保障、电加热服防水技术要求,以及电加热服的供热区域设定等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电加热服装的开发对拓展野外探索领域、治疗雷诺氏症候群等病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回顾电加热服装的发展进程,明确其主要功能,解析其测试手段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选取市场常用的电加热服装,采用暖体假人测试、人体生理和心理测试,获取服装热阻、人体皮肤温度和主观热感觉,从活动状态、加热方式、人体部位和加热时间等角度,探析电加热服装的热舒适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加热档位可提高服装热阻,但电加热模块位置过于集中易造成人体皮肤温度分布不均,从而影响其热感觉。研究结果为电加热服装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加热服装作为功能服装中发展较早、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一种服装,其服用性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主要介绍电加热服装在电热性能、保暖性能、舒适性能、安全性能、洗护性能和耐用性能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有必要对电加热服装的舒适性能、安全性能等服用性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可穿戴电加热元件在人体热舒适调节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电加热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促使电加热元件的加热性能得到不断提升,功能实现多样化。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研究除材料性能研究外,缺少研究元件与实际应用需求间的差距分析。为分析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可靠性及发展趋势,对不同材料的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及三维气凝胶状元件的制备工艺、性能、有害物质引入途径进行了讨论,发现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距离成熟的产品应用仍存在制备成本高、不耐水洗、柔性差、不透气及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研究涉及材料选择、工艺制备、人体服用舒适性,但实际使用的可靠性,如元件的柔性、透气性、安全性及耐用性易在研究中被忽视。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满足使用需求的潜在解决方案为:综合应用不同材料以节约成本,优化制备工艺避免有害物质的残留,改进元件结构以提高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在油井生产管道输送过程中采用电加热伴热技术来防止油管中原油凝固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其以均匀放热,节约能源,操控方便,设计简单,无污染等优点著称。电加热技术在头台油田采油四区进行试验,继而投产使用已多年,文章对碳纤维电加热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的阐述,对三相恒功率电加热系统的合理使用给出的建议与方法,为以后电加热的使用与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电加热辊的加热功率和载热油充满率的确定方法,并就电加热方式、电加热辊转速和开机预热时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电加热针织产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设计原则、功能设计、外观设计、工艺设计4方面提出电加热针织产品设计模式和技术路径。对比分析导电纤维纱线、针织织物、针织产品电热性能的评价方法和表征指标,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分析利用导电纤维纱线制备电加热针织产品电热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电加热针织产品发展趋势,在未来研究中应着力于实现电加热针织产品智能控温功能,并结合人体生理学等其他学科深化对不同个体所需温度进行研究,加快电加热针织产品电热性能评价标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丁波  张辉 《纺织导报》2023,(2):62-67
电加热可穿戴产品是利用电能驱动内部发热元件工作的一类服装/服饰的总称。文章基于电加热元件与服装服饰的研发、电热性能的影响因素、产品的测试与评价方法,总结分析了此类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既具有电热性能又满足对三维表面具有一定适应性的电加热织物,采用定制纤维铺放(TFP)工艺设计制备直线形、正弦波形、锯齿形和尖角形4种镍铬合金丝排布方式的电加热织物,研究电加热织物的电热性能和半球成型性能。结果表明:10 V直流电压下通电30 s, 4种电加热织物表面最高平衡温度分别达到159.5、92.8、66.7和31.5℃,温度分布均匀;反作用力与镍铬合金丝排布方式密切相关;半球成型最终状态下,直线形电加热织物成型反作用力最小,表面褶皱和细观缺陷最少,且最大面内剪切角为32.26°;与未引入镍铬合金丝玻璃纤维基底织物相近,即直线形电加热织物半球成型性优于正弦波形、锯齿形和尖角形电加热织物。  相似文献   

14.
刘广菊  苏云  田苗  李俊 《纺织学报》2023,(10):127-133
为研究电加热元件的调温机制及其对足部热舒适的影响,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了电加热鞋帮二维传热模型,考虑了多孔介质织物传热以及加热区与非加热区的二维传热特性。通过冷暴露环境下电加热鞋帮织物的调温性能测试,验证了电加热鞋帮二维传热模型,并与一维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维模型对于皮肤温度的预测偏差控制在2.59%~13.74%之间,随着鞋帮织物保暖性的改善,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皮肤温度的变化;相比一维模型,二维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地模拟电加热元件的调温规律,加热片温度在初始升温阶段的预测偏差减小了2.99%~25.09%。电加热鞋帮二维传热模型可更加准确地表征其调温机制,对丰富电加热元件二维传热理论、指导电加热元件的参数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CPLD控制的电加热系统的进行了抗干扰设计,分析了危害系统正常运行的干扰源,提出了一种抗电加热系统的干扰方案,有效地解决CPLD电加热系统的抗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客观评价电加热服饰的加热性能,从市场上选择6款具有代表性的电加热服饰进行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法和热电偶法对其电加热元件进行测试,以获得电加热元件的电路图、最高温度、温度变异系数及温差作为评价加热性能的指标,并根据服饰的日常洗涤要求,对试样进行水洗测试。结果表明:6款电加热服饰的加热电路设计试样主要采用了并联电路或含交叉电极的复杂电路;最高温度结果显示,有2款试样的最高温度大于50℃,超出标准限值;表面温度均匀性结果显示,6款试样的温度变异系数均小于10%,最大温差为7.5℃,最小温差为1.4℃,其中电加热织物的表面温度均匀性优于其他试样;以柔性织物为基底的电加热元件经过20次水洗测试后,织物外观无损,且能进行加热工作,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文章针对试验中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可为电加热服饰的研发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电加热瑜伽垫的可行性,对比选择更高效的发热线路,建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电加热瑜伽垫仿真模拟实验.该实验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升温速度、发热均匀度以及达到稳态时的结果6个方面,对比发热线路分别为矩形和蛇形的电加热瑜伽垫的发热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外界环境、发热材料、发热面积等影...  相似文献   

18.
我厂试制的第二台远红外通过式皮革干燥机在故障检测方面也作了较大的改进。能够使操作者或维修人员适时地了解整个干燥箱内电加热的工作状况:哪些电加热单元处在电加热状态;哪些处在停止电加热状态;还知道哪些是处在故障状态的。起到皮革干燥质量的保证作用;给维修查找故障点带来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与发热机理、产品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了碳纤维电加热地板,以期为我国碳纤维电加热地板的生产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干燥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耗能环节,如何更加经济高效的获取干燥热源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一种热泵-电加热联合烘干机成功地应用于苦荞片烘干。苦荞片烘干前水分为19%,经过22分钟干燥,水分降为8%。在室温30℃,烘干温度100℃时,热泵COP维持在3.7,热泵-电加热联合烘干的热风成本为纯电加热的60.9%。热泵-电加热联合烘干机在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