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筑》2017,(3)
<正>一、符号化传承结合实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解析符号化传承的含义所谓符号化传承就是提取能够代表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或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景观建筑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这种传承方式的典型代表。在外型上,它采用了大红色和斗拱造型。红色经过中国电影等传播渠道的文化输出已经被贴上中国的标签,成为"中国红"。而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独特的构件,当它被运用到现代景观建筑中时,就会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从观物取象"到"境生于象外"正是景观符号的创造演变过程。一元素,一符号,一场革命,景观有了符号的叠加仿佛有了意境的环绕,就像清代叶燮说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通过景观意象下对符号进行诗化的解读,运用"错词造句""倒装造句""复合从句"这3种符号语言模式对景观符号的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并整理出其表征模式,继而探讨诗化的符号在景观意象的创作中与传统文脉记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景观符号去传承地域性文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符号学理论发展现状、西方符号学理论的3种范式和新趋势,指出景观符号学的语言学范式面临困境的原因是混淆景观符号与语言符号以及语言学范式自身的结构主义缺陷;基于皮尔斯符号学并结合传统的意象理论,提出了以"象"作为景观符号的非言语研究范式,作为区别于"言语"符号形式的景观符号学研究方法;以"图"作为"视象"的具体再现方式对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说明,指出风景园林设计应注重对图的符号属性与具体文化含义之间关系,以及图的组构方式对意义表达的影响两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图解的方式探索;同时强调了阐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的探讨与分析,来研究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为中国以后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指引一个明确的方向。从河南博物院入手,通过皮尔士符号学的三元方法论,分析研究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以及象征符号,并结合河南当地的地域文化,来探析博物馆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的符号原则和发展方向。博物馆建筑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设计人员要重视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研究,推动中国未来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景观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更是构成地域文化意象的主导要素。本文以溧阳市城东大道为例,挖掘溧阳城市地域文化,提炼出"天目湖鱼头"、"溧阳白茶"、"江南明珠""南山竹海"等代表性本土文化符号,结合景观环境特征,运用艺术化手法加以抽象后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表达溧阳城市"本土化"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结合"象思维"理论,从传统文化类型与融合角度切入,分析了景观的表象类型及在景观物象中的呈现方式。在"象思维"的意象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有流动可转化的原象,通过景观理念映射,形成了表象;在传统文化渗透引导下,产生了四种典型类型。景观表象类型以主次分明的交叉融合,呈现于物象空间中,是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生成的意识与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武宏伟 《城市建筑》2023,(6):127-130
文章以重庆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分析相应的地域特征与石刻艺术文化,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表达的五个类型、意象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来探讨建筑意象表达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期突破建筑设计单纯建筑表皮和符号模仿的方式,为建筑设计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来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本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的内在蕴涵。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自觉的审美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版画艺术中。中国建筑艺术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赋予建筑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版画中的意象表现则是作者有意识地根据抽象的情感观念,创作出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论是建筑还是版画,意象手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理念和表现语言上也在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镇江博物馆新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追朔镇江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渊源,从而对“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新的解析和对博物馆建筑进行新的构想,并结合杜会学、建筑现象学、建筑符号学等理论,汲取传统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材料、技术等元素,赋予和拓展了镇江历史文化博物馆新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4)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危机突出、传统文化流失的大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当下新农村聚落建筑设计中材质的运用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新农村聚落建筑材质的运用应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本土氛围,保留和传承其乡土文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其研究交集上的理论空白和研究价值。本文对新农村聚落建筑设计中材质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聚落建筑材质的类型以及农村聚落建筑材质运用的方法、手段;总结国外新农村聚落建筑材质的运用对我国新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的借鉴意义,为我国新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指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与民族村寨保护传承的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研究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景观独特性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采集旅游者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图片数据,通过内容分析法解析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研究表明:(1)在认知意象上,程阳八寨景观意象划分为9个景观意象元素范畴、3个景观意象维度及4种典型景观意象组合;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热点主要集中于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传统侗寨建筑,热点区域为岩寨、马鞍寨以及平寨三个村寨。(2)在情感意象上,游客以“独特、宁静、壮观”的积极情感为主。(3)程阳八寨景观意象特征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空间结构的层次感、整体氛围的乡村性。研究结论对于延续标志性、认同性与区域性的聚落整体景观意象,明确民族景观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赫  陈仁全  王冬 《华中建筑》2023,(11):21-24
中国云南民族博物馆与芬兰拉普兰萨米博物馆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在不同地域建成的两座民族博物馆,分析二者在民族性和地方性建筑形式表达上的主要差异,将其概括为类型化的转译与现象化的转义。前者以内生性的文脉与符号为基础,抽象转译了云南民居的意象,在形式上导向了风格地域主义;后者以外生性的复合感官为基础,投射了萨米民居的日常意象与自然物性,在形式上拓展了当地的地域主义内涵。回顾20世纪末对民居建筑形式借鉴与传承的两种探索,在当今的地方本土建筑创作中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代表性文化符号,生动展现了中国千年历史文化,集中了古人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哲学。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和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常走入生搬硬套的形式表达误区,如何从现代美学和建筑艺术的角度来展现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是建筑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该文以中华成语博物馆建筑设计为例,探究成语文化符号在建筑中的现代表达的形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博物馆建筑的发展融入了更多的复合功能,"符号化、景观化"的设计方向误导了人们对博物馆建筑的全面理解.博物馆建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能,要求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应从地域性视角出发.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深刻剖析博物馆建筑设计地域性表达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枞 《华中建筑》2010,28(7):193-195
该文以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载体,运用古城地域历史文脉特征的装饰符号作为城市景观创意元素,在城市"地域特色沦丧"局面日益突显的情景下,探寻了当代古城景观如何在设计中将城市传统文脉特色与建筑装饰文化品质进行和谐整体性规划,建构地域景观在传承楚文化应用与功能需求中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从相关代表性现代主义建筑案例中,提取相应的意象与经典几何元素,运用归纳分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意象的四个类型、意象几何化的表现视角及其美学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意象与经典几何形态间的美学联系.厘清建筑形态设计过程抽象后的几何形式与抽象意象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以期突破单纯模仿和符号拼贴的设计方式,为文化内涵与几何...  相似文献   

18.
游文雅 《城市建筑》2022,(15):170-172
油画与建筑的“通感”具体表现为:建筑主题与油画情感意象的“通感式”传递;建筑空间与油画肌理美感的“通感式”传递;建筑程式与油画纹饰符号的“通感式”传递。以克里姆特油画装饰性造型为研究对象,结合“通感”分析,探析油画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在突出建筑主题方面,设计者应挖掘与运用“简而变”的笔触,结合“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融合“意象化”表现形式;在延伸建筑空间方面,设计者应结合具象与抽象画面,并对点、线、面进行综合运用;在构建建筑设计程式化体系方面,设计者应融合纹饰符号与造型特性,以纹饰为视角挖掘画作中装饰性造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对山水、地方文化、居住生活和旅游休闲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依水筑居,家的领域"的总体规划构思。营造丰富精彩的滨水空间,运用建筑文化与符号,打造一处集居住、餐饮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独特的农家旅游度假村建筑群,最终达到建筑、景观和场地的有机融合,人与大地和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及传承的含义和原则,着重阐述了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的三个侧重点:文化背景保护,既存空间扩展,文化符号抽取,并指出了应注意事项,指出应考虑多方面因素,从总体上把握,结合实际,合理规划,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