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lanning》2016,(4):64-65
根据2000—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为解释变量,以金融发展规模、财政制度、对外开放程度为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正相关,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但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工业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产业高级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城镇化的间接传导途径也存在区域性差异,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存在促进作用且间接传导效应明显低于直接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2.
1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谋求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着很大差异,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化水平的飞速提高,城镇面临的足职能完善、空间的合理化,以及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低,面临的首先则是利用合理的城镇化道路来起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的迫切任务.固原县是宁夏南部地区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县,同时也是南部山区的中心城市,县域城镇化对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原县是农业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使得研究、实现其合理的城镇化道路更显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8):33-35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距离上会拉动范围内区域发展,而在经济上对周围的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或会造成周围区域产业衰退现象。投资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第三,人口密度、FDI水平对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效力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理论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发展动力与空间格局,研究地域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探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空间格局与发展路径。通过对梁平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特征的梳理,总结得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异地城镇化特征明显;工业化基础较差,城镇化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其空间发展格局呈现中心镇功能缺失、城镇体系失衡、城镇沿主要交通要道布局的特点。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城镇化发展机制后,得出目前梁平县这类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属于自上而下型,政府的政策和投资起主导作用。最后,针对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由环境保护、政策驱动力、产业驱动力和农业支撑力构成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12—2016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整体呈现稳态发展的时序变化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西北地区高,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了重度失调类、中度失调类和濒临失调类和轻度失调类4种耦合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以我国1994—2011年的省份面板数据为例,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我国地方政府投资显著地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分类估计后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效果具有区域差异效应——地方政府投资对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拉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8.
城镇空间城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判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西部地区一直在城镇化的探索道路上徘徊,西部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存在地区的局限。本文就从自身学习角度出发,思考小城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最近 ,建设行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座谈会在兰州召开 ,会议提出 ,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口。与会代表认为 ,城镇化普遍滞后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 ,西部十个省 (市、区 )中有七个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普遍不高。城镇经济水平不高 ,中心城市 (镇 )的辐射作用和带动功能得不到发挥 ,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最终实现西部大开发、大发展 ,必须提高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会代表强调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 ,必须规划先行。目前 ,我…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且具备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有所提升,总体水平由初级协调转至中级协调,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以上海市为中心扩散,冷点区集中在皖北地区,高水平协同发展地区自身锁定效应明显,且对低水平协同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3)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水平、政府调控和对外开放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且各影响系数存在空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能为长三角城市群有关部门推进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4):15-17
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企业家信心影响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10年1月到2018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4个省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企业家信心与区域特征结合,研究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采用动态非线性面板模型,以时空维度中方向非对称性、时间和空间非一致性三方面表现诠释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结果。检验结果表明:适度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下产生的影响均小于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环境;中西部地区通常会因企业家信心反馈而放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收缩效应;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的扩张效应,中西部地区会因企业家信心水平未突破门限而不足以响应并扩大产出效应;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企业家信心影响下的影响效力更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以山东省1997—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结论:人口城镇化水平、产业城镇化水平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地域城镇化水平带来负的经济增长;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城乡结合部等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带动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SDPM),从时滞效应、空间地理特征及社会经济特征方面考察了2000-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9大省市房地产价格区域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空间地理邻接特征是目前西部地区房价空间滞后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特征对其有显著的强化作用;社会经济特征中,房地产地区间投资、投机空间大小比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2)
在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测算出各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得出2006-2015年各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固定效应等计量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技术进步是推动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影响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周艳时 《规划师》2015,(1):39-43
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协调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设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较高,天山北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低。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外力推动和制度层面对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1)
识别建设用地基于投资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为优化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提升建设用地整体利用效率提供思路。以2003年~2014年282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和测算了土地出让基于不同投资途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1)东部建设用地出让对经济产出的拉动效应远大于中、西部;(2)东部建设用地出让通过拉动非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的产出效应最高,中部和西部建设用地出让基于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5,(Z1)
研究采用多层次、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协调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1978~2014年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设市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较高,天山北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协调程度较高,而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程度低。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外力推动和制度层面对新疆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9~200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针对建筑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各地建筑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建筑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大。在结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化演进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度依赖,资源型区域表现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度化"、经济要素空间集聚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分散化、城镇功能与承载能力弱化等问题。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应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战略,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协调,实施集中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效、集约的城镇组织结构,实施集群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新产业集聚与创新增长的空间,实施工矿城市"再城市化"战略,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3)
基于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实证分析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显著。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不同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与地方投资行为、政府行为以及财政能力等因素有关,而与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水平关系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需要关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适度性,以及建立正常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