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俊东  孟晓鹏  宋普涛  夏京亮  王晶 《混凝土》2018,(1):113-115,120
研究了复掺机制砂、碎石预处理及外加剂的优化措施对C50特细砂大吸水率碎石泵送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掺机制砂、碎石预处理及外加剂优化措施,可显著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降低混凝土泌水率,提高28 d抗压强度,从而配制出性能满足要求的C50泵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通过使用机制砂替代河砂进行混凝土配制试验,重点研究了机制砂对河砂不同取代比例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以及机制砂种类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制砂对河砂取代率为15%~45%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力学性能较优;通过调整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等参数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且当P-减水剂掺量为3.3 kg/m~3,水胶比为0.41,水泥用量为210~220 kg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较优;优质的机制砂种类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降粘剂种类和引气剂掺量对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粘聚性,以及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表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910型降粘母液且引气剂掺量为0.03%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及外观效果较好。通过配合比优化设计,掺专用外加剂,制备出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要求的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在叙古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墩柱、预制梁与现浇梁中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合机制砂的颗粒级配、MB值,压碎值等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测试对比。实验表明:机制砂颗粒级配良好时,合理砂率可适当降低,能保持良好的和易性;砂率提高对外加剂掺量影响较小;当MB值≤1.4时,外加剂掺量处于低位,当MB值>1.4时,对外加剂掺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机制砂压碎值越低,混凝土抗压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圳及周边地区生产的机制砂开展了机制砂胶砂流动度试验和混凝土试配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机制砂对混凝土和易性、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胶砂流动度扩展达到200mm以上的机制砂在混凝土中有着良好的性能,低于200mm则需要大幅提高外加剂掺量来弥补混凝土的流动性,并且机制砂砂浆流动度经时损失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混凝土的现场施工和易性;不同种类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性能和抗压强度有较大差别,通过检测机制砂胶砂流动度能更准确快捷地鉴定机制砂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选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研究粉煤灰掺量、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和水灰比对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水灰比砂率粉煤灰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影响7 d抗压强度的各因素的顺序依次为:粉煤厌掺量水灰比砂率再生骨料掺量.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要求,优选出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再生骨料掺量80%,粉煤灰掺量30%、砂率45%、水灰比0.30,通过验证试验表明该配合比配制的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满足C40自密实混凝土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砂率、粉煤灰掺量和外加剂掺量对耐热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胶比是影响耐热混凝土强度性能的主要因素;耐热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小于110℃烘干后抗压强度,大于400℃煅烧后抗压强度;粉煤灰有利于降低耐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损失率,提高耐热混凝土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贵州部分地区机制砂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在C30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改变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减水剂掺量及砂率,研究坍落度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对C30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水泥用量可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粉煤灰可改善其坍落度,但会降低抗压强度;减水剂在机制砂混凝土中存在饱和点。此外,合适的砂率可改善混凝土密实度,进而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当砂率为44%时,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用机制砂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了采用河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且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的混凝土的性能,并提出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优化技术、外加剂复掺技术、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复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要求与河砂(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复掺外加剂和复掺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等技术手段,试验配制出了初始坍落度大于24 cm、坍落扩展度大于60 cm、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在5~15 s、抗压强度等级达到C50以上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8,(12)
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进行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砂率和沙漠砂替代率不同沙漠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C40沙漠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沙漠砂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水胶比影响最大,粉煤灰掺量次之,沙漠砂替代率第三,砂率最小;对于28 d龄期沙漠砂混凝土电通量,粉煤灰掺量影响最大,水胶比次之,砂率第三,沙漠砂替代率最小。Resistance to the permeability of chloride ion of C40 desert sand concrete  相似文献   

11.
针对橡胶颗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量性能研究,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法选取了橡胶颗粒种类、掺量、水灰比和砂率四个因素及其各自三个水平,对橡胶颗粒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压缩变形量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及最优配合比组合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和橡胶颗粒的掺量对橡胶颗粒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压缩变形量的影响均大于砂率和橡胶颗粒种类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安化至邵阳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T梁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试验与现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机制砂在高强度混凝土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机制砂加工和粉末含量对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影响的试验,以及砂率、外加剂掺量和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13.
张鑫 《砖瓦》2020,(5):81-81,83
减水剂是一种混凝土的外加剂,其能够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拌合用水量。减水剂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而不同种类的减水剂和掺量都能够对水泥胶砂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将对此进行分析,观察减水剂的种类和掺量对水泥胶砂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中将石屑分别取代C30混凝土中10%、20%、30%、40%、50%的机制砂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石屑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利用不同MB值的机制砂与40%石屑混合试验,研究不同MB值对石屑混凝土黏聚性、保水性、1 h经时损失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掺量的优质石屑有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机制砂MB值的增大会使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结合贵州地区实际情况,通过水胶比、细度模数、砂率和外加剂掺量四个因素分析,对遵义地区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正交试验配制,通过四因素对混凝土经济性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进而对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研究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在不同砂率下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砂率为45%时,河砂混凝土性能较优;当砂率为51%时,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较优;使用Z-专用外加剂可改善河砂和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且不影响抗压强度;在工作性能相近情况下机制砂混凝土的孔隙率低于河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魏文兴 《福建建材》2020,(3):12-13,52
以福州滨海新城金滨路桥梁工程C40海工耐久混凝土施工为背景,在保持水胶比、砂率和用水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粉煤灰用量,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后期抗压强度降低幅度变缓;适量粉煤灰的掺入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粉煤灰掺量为20%时,C40海工耐久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胶凝材料总量、砂率、粉煤灰掺量、外加剂对C25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能力、抗离析性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等性能影响,并介绍在南水北调江都三站进水流道改造工程中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降低成本的高强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影响高强混凝土性能和成本的主要因素,指出在满足必要技术性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外加剂掺量和砂率可以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结合一个实例,介绍了外加剂最优掺量和合理砂率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分析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机制砂掺量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是影响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显著因素,粉煤灰掺量次之;矿渣掺量和机制砂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随着龄期的增长主次顺序发生变化。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建立了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矿渣掺量、机制砂掺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