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认识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对轻薄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及类似风格的棉、毛、丝织物的导热性、保暖性、冷感性、透湿性、输水性、润湿性及透气性进行了测试,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对4种纤维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湿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次于蚕丝织物,优于棉、毛织物;在低温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与棉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相当,均低于羊毛织物,蚕丝织物最差。  相似文献   

2.
织物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的各种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征.将热湿传递性能研究分为单纯热湿传递和综合热湿传递,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进行了讨论.从微气候参数评价方法、生理学评价方法、心理学评价方法及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及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夏季服用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自制的织物动态热湿性能测试仪测定了不同透气性和不同原料的夏季服用织物在皮肤干燥-出汗-蒸发-干燥的过程中的皮肤热损失、微气候区温湿度变化的情况,研究了影响夏季服用织物动态热湿舒适性的因素,提出在外界风速较大或织物的透气量较大时,汗液蒸发是通过紊流扩散进行,由于汗液的快速蒸发,可能使人体生产冷感,此时不同织物的微气候区温湿度差别很小,当外界风速小或织物的透气性小时,汗液的蒸发通过分子扩散进行,此  相似文献   

4.
对薄型精纺毛织物进行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吸湿膨胀率及导热性测试,研究不同织物成分、织物组织、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体积分数等对毛织物面料热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规格参数与热湿性能密切相关。总紧度与单位面积质量对透气性影响相对显著,变化趋势近似于指数函数方程;单位面积质量、总紧度及组织对透湿性影响相对显著,影响因素较透气性复杂;体积分数及纤维成分对导热性影响相对显著;吸湿膨胀率和吸湿性主要与纤维成分有关,且吸湿膨胀率与吸湿性相关系数可达0. 90。  相似文献   

5.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并在模似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递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干、湿条件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分析了两种条件下影响棉 /丙织物透气性能的因素和气、汽传递过程 ,并将结果与纯棉织物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干态条件下疏水性细旦丙纶掺入纱线与否不影响水汽和空气在织物中的传输 ,纱线与织物的结构对织物透气性起决定作用 ;湿态条件下细旦丙纶的存在能加速水在棉 /丙织物中的传输 ,使织物在高含水时的透气阻力减小 ,有助于提高大运动量状态下棉 /丙织物的透气性能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燕在模拟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配,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染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鞋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变化规律,选取 8 种鞋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作为样 本,测试织物的透气性、芯吸高度、透湿量和保温性四项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基于回归分析,建立了鞋 材用涤纶经编间隔织物热湿舒适性各项指标的回归方程,最后,采用直接加权法建立综合性能评价函数,对织 物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经编间隔织物总密度和体积密度的提高,织物透气性、芯吸高度和透 湿性均降低,而保温性提高;试样 5 的热湿舒适综合性能最好,即总密度为 246 线圈数/cm2,厚度为 1.64 mm, 克重为 203.2 g/m2。  相似文献   

9.
将实验用织物进行了亲水性和拒水性整理,使用织物微气候仪,利用汽态湿传递和液态湿传递方法研究了织物表面性能对其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织和的水汽湿传递性能和织物表面性能无关,而织物液态湿传递性能却主要决定于织物的表面性能。在织物液态湿传递过程中,影响其传递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织物的芯吸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选用6种不同成分比的竹浆/丝光羊毛混纺织物,毛/竹比例为30/70、40/60、50/50、54/46、60/40、70/30。对其进行成分比与热湿舒适性关系探究,最终得到织物最优成分比。分别对织物进行了透气性、透湿性和热阻测试,结果表明:丝光羊毛含量越多,织物的透气性越差,透湿性和导热性呈增加趋势。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当丝光羊毛含量在45%~50%时,该混纺织物具有最优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麻织物刚度大、易起皱、手感粗硬等问题,采用液氨处理来改善大麻、亚麻和苎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麻纤维结晶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芯吸性、水分蒸发能力和液态水动态传递性能分析了液氨处理前后麻织物的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纱线表面毛羽数量减少,纤维纵向的表面条痕和裂痕明显减小或消失,纤维结晶度降低;液氨处理使麻织物透气率和透湿量增加,经纬芯吸效应减小,润湿面积增加,水分蒸发率略有增大,织物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OMMC)增加.液氨处理后,麻织物表面形态和纤维结晶结构的改变是造成麻织物湿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抗菌加工已广泛用于提高纺织品的性能和卫生条件。本研究以壳聚糖(CS)为抗菌成份,采用戊二醛(GA)为交联剂,对棉织物进行抗菌处理,并对加工后织物的抗菌性、耐水洗性及强力、透气、透湿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壳聚糖整理的棉织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率为100%,对枯草杆菌的抗菌率大于75%,皂洗50次后抗菌率为75%;经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湿、吸湿和抗弯刚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织物结构因素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的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织物组织、经纬线密度和捻度,对织物的热湿移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织物结构紧密,经纬线密度大,丝线捻度低时,透气阻抗大,热湿移动量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4.
利用FAST仪器对4种微细旦粘胶长丝仿丝绸面料的基本力学性能与风格进行研究,发现其剪切刚度与总紧度比是真丝绸面料的1.52~2.80倍,面料悬垂性及尺寸稳定性明显优于真丝面料,而耐褶皱能力小于真丝面料且面料交织阻力较大,微细旦粘胶长丝仿真丝绸面料单位紧度透气量及透湿率明显小于真丝绸面料,可对同类产品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相同支数,相同原料的环锭纱和转杯纱进行针织编织,分析它们的透气性能,研究了1+1罗纹、2+2罗纹、罗纹半空气层3种常用罗纹组织织物在不同弯纱深度时织物透气性能的变化情况,同时对2种纱线织物的透气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随着穹纱深度的增加,3种组织织物的透气性能都逐渐增大,相同弯纱深度时,1+1罗纹织物透气性最好,2+2罗纹织物透气性最差,转杯纱编织的3种罗纹组织织物的透气性能在相同弯纱深度和相同组织下比环锭纱的针织物要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绢纺织物的结构参数与热湿舒适性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揭示结构参数对绢纺织物热湿舒适性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4种不同组织的第13结构相的聚乳酸织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相同结构相的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当交织次数越多,浮长越短时,抗起毛起球性能越好,但其他服用性能。如透气性、悬垂性、耐褶皱性、渗水性、光泽性则越差.  相似文献   

18.
热转印油墨是热转印技术领域中的一个要素,要想使热转印技术在不同面料上能够通融,就要对涂布在纸基表面上的油墨的流变性能和印刷适应性能进行一定的研究,需要通过数码印花或者丝网印花等技术方法,将具有可以转移到化纤和自然纤维面料上的油墨转移到转印纸上,然后再转移到相应的面料上。通过实验,分析了热转印油墨的流变性能,完成了对油墨密度、转印纸张的测定,从中找出油墨与印刷通融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